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潰瘍、鵝口瘡、地圖舌,寶寶7大口腔問題大解析!寶媽收藏!

馬牙

特徵:在牙齦邊緣或上齶,像米粒大小的黃白色小球球,有些像剛剛萌出的乳牙,數目不一。

寶寶的表現:一般沒有不舒服,可能局部有發癢、發脹的感覺,吃奶時愛咬寶媽的乳頭。

原因:胚胎髮育過程中殘留的上皮細胞聚集和角化形成的「上皮珠」,屬於新生寶寶正常的生理現象。

應對:不需要治療,在1個月內會自行脫落。一定不要用針挑或用布擦馬牙,避免損傷寶寶的口腔黏膜,引起感染。

口腔潰瘍複發性口腔潰瘍

特徵:可能只有一個,也可能同時出現好幾個。表面為圓形小凹陷,邊界清晰的淺小潰瘍,中心微凹陷,表面覆蓋有一層淡黃色假膜,分泌物較多,周邊充血發紅。

寶寶的表現:潰瘍表面灼熱,不敢進食,雖然看起來很餓,但一吃東西就哭鬧。得過口腔潰瘍的大人都能理解這種難受。

病因:長期口腔潰瘍與寶寶自身的免疫功能有關,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果寶爸寶媽中有人有複發性口腔潰瘍,寶寶患病的幾率比較高。

偏食、消化不良、發燒、睡眠不足、過度勞累、壓力大等很多因素都會誘發潰瘍。

應對: 通常情況下1-2周可以自愈,不必輕易給寶寶用藥。

保證口腔衛生,注意每天給寶寶徹底地清潔口腔,勤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清潔濕潤,防止細菌繁殖。

避免吃容易上火的零食,多吃蔬菜、水果。

保證充分的睡眠,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創傷性口腔潰瘍

特徵:與複發性口腔潰瘍差不多,最常發生在頰黏膜或舌頭上,通常是單個潰瘍。

寶寶的表現:進食會疼痛,不願吃東西。

病因:嘴巴被牙齒咬傷、食物燙傷、魚刺劃傷等。

應對:注意控制寶寶吃飯的速度,不要狼吞虎咽,以防再受傷。

吃魚時注意將魚刺擇乾淨。

不要讓寶寶含著棒棒糖、筷子等玩耍,防止口腔黏膜被刺傷。


鵝口瘡

特徵:發生在口腔黏膜表面,呈白色小點或小片狀,略凸起,面積大小不等,可逐漸融合成大片。

鵝口瘡有時與寶寶吃奶後口腔裡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可以用棉花棒輕輕擦拭一下斑塊,不容易擦掉的就是鵝口瘡。

寶寶的表現:沒有明顯的痛感,不影響吃奶、睡眠。病情嚴重時可能有痛感,寶寶會有煩躁不安、不愛吃奶、低燒等現象。

病因: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也就是真菌感染。

過去很多年,我們一直認為是不注意衛生才會得鵝口瘡。而現在我們的認識是,不是太髒了,而是太乾淨了容易讓寶寶感染白色念珠菌。這與我們過度的給寶寶用品、環境消毒有關。寶寶沒有吃到環境中的有益菌,免疫力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另外,長期使用抗生素也是原因之一。

應對:不要用紗布每天頻繁擦嘴。

因為黴菌的天敵是細菌,所以逆轉鵝口瘡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益生菌和製黴菌素,同時可以用2%-5%的小蘇打水幫寶寶塗口腔,輔助治療。

地圖舌

特徵:舌頭上出現一個或多個紅斑,並有類似地圖邊界樣的紋路。周邊有白黃色邊緣,中央為紅色。病變部位可能一天變一個樣。

寶寶的表現:沒有異常表現,在吃刺激性食物時可能感覺有點兒麻。

病因:可能與消化不良、體質差等因素有關,也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情緒波動有關,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應對:最好去醫院查明病因後再做應對。


皰疹性口炎

特徵:出現成簇的小水皰,水皰容易破,形成較大面積的糜爛面,多發生於寶寶6-24個月。

寶寶的表現:可能會出現發燒、沒精神、不愛玩兒的狀況。

創面有痛感,進食時痛感更嚴重,所以寶寶會表現出流口水、哭鬧、拒食。

病因:皰疹病毒感染所致,主要通過飛沫、唾液及皰疹液直接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食具和衣物間接傳染。

應對:一般7-10天可自愈,盡量不要餵食過熱或者刺激性食物。

病情較嚴重的,可以嘗試口服阿昔洛韋、利巴韋林,或者塗抹阿昔洛韋軟膏、錫類散等。


皰疹性咽峽炎

特徵:多發於夏秋季,主要集中在靠近咽喉部,數量從數個至數十個不等,直徑2-4毫米,呈灰白色,周圍有紅暈。皰疹出現一兩天后潰破形成黃白色的小潰瘍。

寶寶的表現:有的寶寶只是口腔內有皰疹,有些影響進食。有的寶寶可能出現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癥狀。

病因:主要是由柯薩奇A組病毒感染引起的,通過呼吸道或糞口傳播,傳染性較強。

應對:與皰疹性口炎一樣,皰疹性咽峽炎也可以自愈,病程在1周左右。如果寶寶一般情況較好,可以不做特殊治療,注意要飲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新鮮果蔬、多休息、注意口腔衛生。如果較嚴重應及時就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