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寶嘴巴裡藏著這些秘密,媽媽一定別大意!


我跟常在一起玩耍的小區媽媽聯繫,想發動一場家庭大趴,讓娃們湊一起釋放下精力。然而——

「這幾天不行,冉冉嘴裡出皰疹了,還有點發燒!」

「陽陽又口腔潰瘍了,這次特厲害,整天哭哭啼啼……」

「我得帶小童去趟醫院,她舌頭上不知長了什麼東西,顏色很奇怪。」

小朋友跟約好了似的,都嘴巴裡鬧毛病。怎回事呢?原來,寶寶的口腔是成年人無法理解的迷之世界。


寶寶口腔環境大揭秘

嬰幼兒的唾液腺發育還不完善,唾液分泌量較少,所以口腔粘膜容易乾燥。同時,嬰幼兒口腔粘膜柔嫩,血管組織豐富,而他們還完全不懂得保護口腔,常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放進口中,很容易損傷口腔黏膜,導致細菌入侵。

這就是小寶寶特別容易發生口腔疾病的原因。當口腔黏膜受損,細菌入侵,寶寶嘴巴裡就會生出各種在我們看來莫名其妙的東西——

謎團 1

像奶漬一樣的「白斑」

欣欣住我家隔壁,是枚小女寶,剛出滿月。欣欣母女出院時,我還帶優妹去探望過。

因為是早產兒,欣欣體質較弱,剛出生就打點滴,用了營養液和抗生素液。欣欣媽雖然奶水不多,但還是堅持母乳餵養。前些天她抱著欣欣來找我,說欣欣突然不愛吃奶,她檢查了欣欣的口腔,發現有很多像奶斑一樣的東西黏著在口腔壁上,用棉花棒擦也擦不掉。

我曾見過朋友家娃生鵝口瘡,跟欣欣嘴裡的奶斑很像。欣欣媽第二天就帶欣欣去看醫生,果真確診為鵝口瘡。用藥後癥狀有所好轉,可一停葯就複發。


0~6個月寶寶易發鵝口瘡

鵝口瘡是新生兒常見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癥狀就是在唇內、上顎、舌頭上出現乳白色斑膜,形似奶塊。

隨著病情加重,白斑會連成片,寶寶出現口乾、燒灼感和疼痛感,因此煩燥拒食。如治療不及時,病變可向口腔後部蔓延至咽喉、氣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念珠菌感染,出現吞咽困難。

這種口腔疾病多見於免疫機能低下的早產嬰兒,像欣欣那樣曾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嬰兒,極易被感染。


治癒關鍵詞:「防」重於「治」

白色念珠菌不是啥稀罕物,它廣泛寄生在我們的皮膚上。媽媽乳頭清潔不徹底、手指不乾凈、乳具消毒不嚴格,都容易讓白色念珠菌趁虛而入。

欣欣媽覺得每次哺乳前都清洗乳頭很麻煩,就漸漸省略了這一步驟。欣欣的鵝口瘡反覆發作,跟「隻治不防」有很大關係。如果平時清潔工作不到位,就算使用藥物暫時控制住病菌,一旦停葯,病菌還是會長驅直入。所以,徹底杜絕感染源頭,才是治癒鵝口瘡的關鍵。

謎團 2

倆月不到的小娃出了「牙」

悠悠出生快8周了,經常咯咯笑,食慾很好,消化也不錯。但最近悠悠媽在給悠悠哺乳時,發現悠悠吃著吃著就會煩躁地甩頭,還會哭鬧,有兩次甚至狠狠咬疼了媽媽的乳頭。

經過仔細觀察,悠悠媽發現在悠悠上顎到齒齦邊緣有兩顆黃白色像米粒一樣的東西,很像牙齒。可悠悠還不到兩個月大,怎麼會長牙?姥姥比較有經驗,確定這是民間常說的「馬牙」。看著悠悠吃不下奶,悠媽媽很心疼,找來紗布蘸水去擦那兩顆「馬牙」,結果「馬牙」變成了潰瘍一般的創面,悠悠也發起了高燒……


0~6個月的寶寶可能出「馬牙」

「馬牙」的學名叫上皮珠。早在胎兒時期,牙的原始組織——牙板就已經形成,牙胚是在牙板上形成的,當牙胚脫離牙板生長為牙齒,斷離的牙板漸漸被吸收,就此消失。偶然情況下,部分斷離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細胞團,角化為上皮珠,長期留在頜骨內,其中一部分有可能被排出,於是就出現在牙床黏膜上,成為悠悠媽看到的「馬牙」。


治癒關鍵詞:避免創面感染

出「馬牙」的寶寶會像出牙期的寶寶一樣,有煩躁、愛搖頭、咬奶嘴甚至拒食等表現,這是因為出「馬牙」的位置有發癢、發脹等不適感。一般來說,「馬牙」不需要做處理,隨著寶寶牙齒的生長髮育,「馬牙」會被吸收或自動脫落。

有些心急的媽媽會用布去擦或拿針去挑「馬牙」,直接造成寶寶口腔粘膜損傷,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如果「馬牙」過大,影響寶寶吸奶,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消毒針來進行處理,把「馬牙」的內容物清理乾淨,即可癒合。

謎團 3

捂出來的口瘡

陽陽是優妹很要好的小夥伴,在我們的媽媽群裡,愛生口腔潰瘍是出了名的。

第一次生口瘡,陽陽只有3個月大,起初媽媽發現他流口水、不愛吃奶,還以為他要長牙了。後來陽陽一吃奶就哭鬧,覺也睡不好,很煩躁,還有點低熱,到了醫院,醫生髮現陽陽嘴裡有好幾處潰瘍。

細心的醫生注意到陽陽媽自己隻穿一件襯衣,卻給陽陽穿著毛衣還包著被子——陽陽媽怕孩子著涼,一般都給陽陽穿得比大人多。醫生說,小寶寶怕熱,陽陽這口瘡,八成是給「捂出來的」。現在陽陽已經兩歲多,口腔潰瘍還是經常發作,陽陽媽為這事不知跟著上了多少火。


0~6個月寶寶長口瘡是因為太受「優待」

口腔潰瘍屬於口腔黏膜病毒感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單純皰疹病毒(簡稱HSV)。還不會吃手的小寶寶發生口腔潰瘍,多是由於心脾積熱,通俗點說就是吃得多,穿得厚,太受「優待」,以至於干擾到自身免疫系統,使病毒趁虛而入。

大一些的寶寶進入口欲敏感期,開始把各種物品放進口中探索,一些硬物也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損,形成潰瘍。還有的寶寶有咬舌、咬唇等習慣,黏膜反覆受到刺激,也會形成潰瘍。如果再加上挑食導致營養不均衡,就容易形成反覆性口腔潰瘍,經久不愈。


治癒關鍵詞:生活習慣很重要

陽陽除了體質容易積熱,還一直有吃手、咬唇等習慣,這是口腔潰瘍反覆發作的原因之一。媽媽們平時要注重寶寶的飲食營養搭配,多吃水果蔬菜。還要注意寶寶口腔清潔,保持口腔衛生。少讓寶寶吃那些會給口腔黏膜造成刺激的食物,比如過硬的糖、堅果,提醒寶寶改正咬舌、咬唇等習慣,保護口腔黏膜。

謎團 4

說話時舌頭不聽使喚

多多是優妹在早教中心的同學,剛過兩歲,表達慾望明顯增強,常常試圖加入大人的聊天,但他發音一直含混不清 。多多媽有點擔心,因為早教中心跟多多同齡的小夥伴發音和辭彙量都明顯強於多多。

前不久,聽說多多媽帶多多去了醫院,醫生確診多多屬於舌系帶過短,需要一個小手術來解決。


舌系帶過短最好在1歲前治療

在舌頭下面的正中線位置,有一處連接到舌根部的薄膜,在舌頭向上捲起時可明顯看到,這就是舌系帶。如果舌系帶與舌根的連接點過於靠前接近舌尖,就會影響舌頭前伸與上卷,使得寶寶的舌頭無法向前伸到唇外,勉強向前伸時舌尖會呈M形,直接影響到吃奶和發音。尤其下門牙長出後,寶寶吸奶時舌系帶與牙摩擦,舌系帶上很容易磨出潰瘍。

醫生告訴多多媽,寶寶學習口語的關鍵年齡是1~2歲,應在尚未形成模糊發音的習慣前就對舌系帶過短進行治療,否則某些發音一旦養成習慣,就算治癒後也難以糾正。


治癒關鍵詞:只需一個簡單小手術

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判斷寶寶是否有舌系帶過短的問題——

1. 用力伸出舌頭時,舌尖不容易超出下牙齦;

2. 舌頭伸出時,舌尖會變成鈍圓形或像「W」型那樣中間有凹陷;

3. 舌頭無法上卷,不易舔到上嘴唇。

因為嬰兒的痛覺不敏感,所以早期手術甚至不需要麻醉,簡單易行,手術後就可以哺乳。

謎團 5

舌頭上有副「地圖」

小童跟我們住一棟樓,今年3歲。小童媽是在幫小童刷牙時發現她舌頭顏色不對勁兒的:她發現小童的舌面不像以前一樣是乾淨的粉紅色,而是呈現紅白相間的裂紋狀,白色部分像是厚厚的舌苔,紅色部分像是舌苔剝落後的舌面顏色,整個舌面看上去好像一幅斑駁的地圖。

小童媽拿不準這是什麼情況,馬上帶小童去看醫生,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地圖舌」。


6個月~5歲是「地圖舌」高發年齡

醫學上稱「地圖舌」為遊走性舌炎或剝脫性舌炎,是一種舌部淺層的增生性炎症。一般多見於學齡前幼童,屬於比較常見的口腔問題。

「地圖舌」集中出現在舌面上,有時在舌緣、舌腹、舌尖等位置也會出現,整體呈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紅色剝落區域,邊界清晰,很像地圖。「地圖舌」的形態和位置會不斷變化,除了外觀難看、吃刺激性食物時會覺得舌頭髮麻以外,一般沒什麼特殊感覺,也不會由此損害健康。


治癒關鍵詞:營養要均衡

「地圖舌」的具體病因目前暫不明確,現代醫學普遍認為,它很可能與人體營養吸收不足或不平衡有關,所以首先還是引導孩子不要太過偏食。此外,研究認為,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維生素B族缺乏的孩子更容易患「地圖舌」。

醫生勸小童媽不用太過擔心,「地圖舌」通常不會惡化,對健康也無大礙,只要沒有特別癥狀出現,一般不用進行特殊的藥物治療,可以等待「地圖」自然消失。有的孩子患「地圖舌」後遇刺激性食物會產生輕微疼痛、麻辣感,使用漱口水能有效緩解不適。還有就是平時要注意口腔衛生,勤刷牙漱口,防止因細菌過於集中而出現其他合併感染。

謎團 6

嘴裡長皰疹,是得了手足口嗎?

甜甜兩歲半了,在公園裡玩得起勁兒,淋了雨,回家就感冒發燒,幾天后嘴裡長了很多紅色小水皰。媽媽擔心是手足口病,趕緊帶甜甜到醫院檢查,結果醫生說,這不是手足口病,是皰疹性口腔炎。

幾天后,甜甜嘴裡密集的小水泡破掉,變成潰瘍。燒是退了,但那些潰瘍用了將近兩周才完全康復。


6個月~6歲寶寶易發皰疹性口腔炎

皰疹性口腔炎屬於一種急性病毒感染,常見於6個月~6歲兒童。季節交替時節,晝夜溫差較大,是口腔皰疹的高發期。這種病很少產生抗體,容易再次患病,提高機體抵抗力是唯一的預防辦法。


治癒關鍵詞:防止傳染,適當補鋅

寶寶嘴裡出皰疹後,因為疼痛而不肯吃東西,媽媽可以準備些易消化的高營養流食,如蓮子羹、水燉蛋、肉沫菜粥等。一邊注意給發燒的寶寶控制體溫,一邊保證寶寶的營養與休息,不要亂用藥。

在皰疹高發季節少帶孩子去人員密集場所,防止傳染。平時注意勤給孩子的玩具消毒,保持孩子口腔和皮膚清潔。如果反覆發病,建議平時多給孩子吃富含鋅的食物,如牡蠣、果仁等,也可在醫生指導下補鋅。

Tips

一眼識別皰疹性口腔炎與手足口病


這二者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皰疹性口腔炎只在口腔內出疹。

病因方面,皰疹性口腔炎是由單純的皰疹病毒引起,通過唾液傳染。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年齡方面,從嬰兒到少兒都容易感染皰疹性口腔炎,年齡越小,全身反應越劇烈,容易出現高燒不退。手足口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4歲以下的寶寶最易傳染。

癥狀方面,皰疹性口腔炎有時會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合併發生,發病時伴隨39℃~40℃的高熱。手足口病是起病前一兩天發熱,起病過程中是39℃以下的中等熱度,進而出現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



寶寶口腔護理,你都做對了嗎

優妹一歲半時,曾因與小夥伴共用餐具吃水果,被感染了皰疹性咽峽炎,先是高燒,然後在咽喉部出皰疹,隨著皰疹變為潰瘍,漸漸退燒,一周後痊癒。

育兒路線上,媽媽們的經歷都很相像,孩子每次身體不適都在催促我們多學習多進步。寶寶口腔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口腔疾病的易發性,關於寶寶口腔健康護理,我想提醒媽媽們特別注意這幾件事。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做好清潔工作,確保口腔衛生,避免病菌入侵和發作,這是減少寶寶發生口腔疾病的最有效方式。

新生兒每次吃完奶都喝幾口溫水,沖凈口中奶液,能有效減少細菌孳生。

嚴格保持乳具和餐具衛生。母乳餵養的寶寶,媽媽要保持乳頭清潔;人工餵養的寶寶,奶瓶及奶嘴要做好消毒處理;添加輔食的寶寶,請單獨使用一套餐具,避免餐具混用造成病菌感染。

別動不動就用紗布擦拭口腔

很多媽媽都喜歡用乾淨紗布蘸水給寶寶擦拭口腔,以為這樣可以達到清潔目的。然而新生兒的口腔黏膜非常細嫩,稍不留意,紗布就會損傷寶寶稚嫩的黏膜。

口腔因其溫暖潮濕的環境特點,本身就存活著大量細菌,當口腔黏膜受損,一些致病菌立刻就會侵入繁殖,引起口腔炎症。

拒絕一切刺激口腔的行為

跟紗布擦拭的刺激行為同理,任何可能對寶寶口腔黏膜造成損傷的行為,媽媽都應堅決Say No。

奶瓶寶寶如果吸奶速度慢或吃吃停停,媽媽千萬不要用橡皮奶嘴去頂寶寶的口腔,催促寶寶吸吮,這種刺激過於頻繁,容易損傷寶寶口腔黏膜。

注意控制寶寶的食物溫度,切忌過熱,37攝氏度即可,以免燙傷寶寶嬌嫩的口腔黏膜。

如果發現寶寶有咬嘴唇、啃硬物的行為,溫和地製止,耐心地告訴寶寶這種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幫寶寶養成好習慣。

不輕信「經驗之談」

很多細心的媽媽,經常觀察寶寶口腔,生怕有異常情況沒及時發現。對於寶寶嘴裡的異樣,心急的媽媽會立刻著手處理,生怕延誤「病情」。

事實上,類似 「馬牙」「地圖舌」等情況,很大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聽從「經驗之談」,用盡方法去除異常,反而會給寶寶增添痛苦。面對異常情況,不要道聽途說,儘可能多地查詢專業資料,必要時顧問專業醫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