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茶之三味和禪門衲子的三味,有何相通之處?

皆仁法師

人間百味,茶有千味。自從茶葉出現以來,就和僧人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達摩祖師與茶葉的傳說,還是陸羽寄居寺院而著《茶經》,還是唐代仰山慧寂禪師日常的“釅茶三兩碗”(皆仁注:見《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還是宋代被蘇軾稱歎不已的“點茶三昧手”,無不與僧人們有著種種密切的聯繫。

正因為茶與佛門的淵緣頗深,所以在品茶之餘,不免會想起叢林舊事。

那茶之三味和禪門衲子的三味,是否有何相通之處呢?

第一味:酸

這裡說的茶的酸味,是指由於水土氣候的原因,在茶葉所產生的一些物質中富有酸味,而在製茶之後,茶葉中自然顯現的、特有的果實自然酸味。

那什麽是禪門衲子的酸呢?

衲子們辭親割愛,入佛門修行,只是對於凡夫來說,與親人離別,自然難免心酸,但是為了能夠度脫眾生脫離生死輪回的泥淖,衲子們也勇於擔當這份心酸。

在佛經中,佛陀曾經為此做了一個譬喻:就像一位醫生的父母親屬都不慎中了慢性毒藥,而這位醫生因為一時外出而沒有中毒,但是他見到父母親屬中毒時,毅然離開家門,前去為他們尋找解藥解毒。這種情況下,不能說這位醫生不通情理,也不能說要求這位醫生停留下來呆呆看著父母中毒而茫然無措。而出家人也是如此,見父母至親在生死輪回之中輪轉不休,所以他們辭親出家,為父母至親尋找脫離輪回之苦的良藥,而他暫時的離開,也不能說他是不顧情理。

更何況,禪門衲子之中,也有因為自己是家中獨子,父母無人照看,而在父母住所附近的寺院安單,便於照顧父母的。唐代的睦州道明禪師便是其中的表率,他是家中獨子,向父母求請出家,之後持戒精嚴,學通三藏。後來因為父親去世,母親年邁無人照顧,於是他在家中附近一處廢棄的寺院中安身,並織草鞋為生,以得來的錢財贍養母親,然而他也沒有耽擱修行,他在叢林中的聲望日隆,前來參學的衲子更是把他所居寺院的路都踏平了。

第二味:苦

茶中的苦,往往是源於茶葉中的咖啡鹼、茶葉鹼、可可鹼、花青素和茶皂素等。而茶葉讓人所欣賞之處,就在於苦味之後的回甘。

那什麽是衲子們的苦呢?

衲子們的苦,是參學十方,在路上餐風露宿?是求學多年,苦無明師?是參禪多年,沒有入處?還是像浮山法遠禪師在葉縣禪師門下時,被百般錘煉,不但在寒冬時節被潑了一身水,還被從頭到腳地罵了一通,最後留在葉縣禪師門下修學時,還被各種調教,最後才得到一句“遠真有意參禪”(皆仁注:見《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的讚許?

曾有禪師歎息著說道:“衲子們的苦,是穿著僧衣卻不能了卻生死大事!”

第三味:甘

茶葉的回甘,一般來說是因為茶中的有機酸會刺激唾液腺進行分泌以產生“生津回甘”的感覺。而在當年的鮮茶之中,有機酸的種類較多,含量佔干物質的百分之三左右,所以,在製茶的過程中會形成更多的有機酸。成茶之後,人們品飲茶湯,就會有生津回甘的體驗。

那什麽是衲子的甘呢?

有人誤以為,出家就是為了苦修,苦修才是正道。這種觀點是存在誤區的。當然,出家人修行起來的“狠勁”,是一般人無法想象得到的,這裡也沒有必要過多的提及。

其實,修行也有樂處,要不然,以凡夫眾生的根性,如果沒有絲毫的樂處,一味的苦修,不崩潰才怪呢?

那衲子修行的樂處是什麽呢?

一如《法華經》中所說,衲子的樂處是“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什麽是法喜呢?聞法或味法而生喜,稱為法喜。如果常常聽聞佛法的親們,也許會有類似的體驗,聽到佛法精妙之處,心中會湧起一陣的喜悅,甚至歡喜流淚。這就是法喜的體驗之一。《宏智禪師廣錄》中說:“法喜為食,慈悲為舍;信佛是歸,視身如借。住正念以唯勤,趣外塵而無暇。”

什麽是禪悅呢?簡單地說,就是修行者進入禪定之後,所產生的身心愉悅的體驗。《三藏法數》中說:“修行之人,以禪法資其心神,而得禪定之樂,即能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猶世間之食,能養諸根,支持其命,故名禪悅食。”《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中說:“始知法喜禪悅之樂,非世間之樂可比。”

今天說了茶之三味和衲子的三味,不知道大家得到了幾味?願與大家共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