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菜農筆記》讀後:從今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文/KK

人大都是上年紀才慢慢知道蔬菜的好。

證悟需要一個過程。如第一次接到自己的體檢單,偶然嘗到農村野菜的滋味,再因減肥而吃蔬菜沙拉。人對肉類有近乎本能的喜好,而“人對蔬菜的感情,往往因為生活中某件不經意的小事”,寫《菜農筆記:發現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的菜農如是說。

或許是某個至親常做的家常菜,而斯人已逝,或許是再難重現的故鄉味(由幼年的飲食結構決定)。我工作來京,就十分懷念家鄉的豌豆尖。

菜農愛在文章裡穿插一些大人物與蔬菜的軼事:德國前總統高克愛吃白菜,他訪華的某晚直奔簋街,往四合院一坐,點上一道白菜燒羊肉;唐太宗愛楊貴妃也愛吃筍,每逢春季總會招來群臣吃筍,謂之“筍宴”;杜甫愛吃馬齒莧,詩曰“登於白玉盤,籍以如霞綺。莧也無所施,胡顏入筐篚”,把莧菜寫得楚楚動人;乾隆愛吃芹菜,誇得很皮“生猛海鮮,不如名公的芹菜鮮;山珍海味,不如名公的芹菜符合朕口味”……

我也極想像乾隆一樣對那些鍾愛的菜品讚不絕口,可現在想吃上一口如乾隆當年的純天然無化肥無農藥的菜,太難了。

《菜農筆記》內頁插圖,藝術家趙向前繪畫

菜農馮廣博本人也頭大,沒辦法,吃不到,就自己種。於是一家三口自己搬磚挖土,在自家屋頂砌了一個菜園。

計劃是種點時令菜,再搭個架子,種上葡萄,等葡萄藤爬滿架子,夏日便可於此看書乘涼。每逢周末,叫上三五好友上樓頂曬太陽,下棋,打牌,摘菜,重返擬古的“田園”時光,想想什麽才是生活的真相。

自己種菜,最大的私心,還是想吃菜本來的味道”。

什麽才是“本味”呢?化用陳曉卿對於米粉的比喻,好的米粉嘗起來像是少女的酥胸,差的吃起來就像矽膠。施過農藥化肥的菜,也如矽膠一樣索然無味。

樓頂種菜,自家人吃。不施化肥,全靠廣州的陽光、雨水和土壤,以及兒子阿布偶爾幾泡“有機肥”,長勢遲緩,瘦小是必然,可“那是自然的味道、土地的味道、空氣的味道、太陽的味道”,以致“純淨得讓您想起味精雞精、五花八門的調料就會反胃”,如果在外面吃上三頓,就“一定會想念菜園”。

菜園,早就不只是菜園了。菜農有聯,“樓頂不大,可家可園可天下”。

不大的菜園,能容下菜農一家三口、親朋好友、同樣種菜的鄰居,其他的活物還有蟲子、麻雀、四季的蔬菜和可以食用的花(如茉莉花和梔子花)。現代生活喪失的鄰裡情回來了,生命的自足感也充上值了。再也不用費心猶豫今天吃什麽,身體必要的維生素纖維素不知不覺就到了位。

菜園裡,無生命的還有風雨和陽光。種菜是與天地建立聯繫。知道什麽季節種什麽菜,什麽菜適合在這樣的環境裡生長。臘月一到,園子裡的韭菜、折耳根、蕃薯葉、油麥菜便格外精神,等小年一過,新年就快到了。

種菜的人,在公歷的時空裡過著舊歷。舊歷,即是自然的時間。

《菜農筆記》有個副標題:發現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化用了羅曼羅蘭的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讀書時我就在想,所謂“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麽。

對此作者沒有明說,他只是在記錄種菜的點滴,時光的流逝,日常的熱忱。有人問他,哪有那麽多時間種菜啊?他覺得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因為種菜對他們一家來說,就是休息。

左:《菜農筆記》作者馮廣博

於是我明白,書裡他沒有寫出的另一種生活,也就是讓現代人焦慮、恐懼、逃避的生活,就是蒙蔽生活真相的罪魁禍首。聞不到泥土味的生活,容易讓人迷失。

全書閱畢,《菜農筆記》的使命還沒結束。它將作為菜單,繼續留在我書架上伸手可得的位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