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保險監管迎來四大變局 股權、資本等亂象將得到規範

  北京商報記者 許晨輝/文 宋媛媛/漫畫

  保險監管迎來四大變局

  近期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推動銀監會與保監會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一時間,關於保險業監管何去何從引發熱議。業內普遍認為,在綜合金融發展的背景下,回歸混業監管是大勢所趨,無論監管環境如何變,推動保險業穩定健康快速發展的目標並未改變。不過,北京商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監管理念正在轉向以經營業務性質劃分監管對象,從行業監管轉向功能監管。股權、資本、產品、管道等多個領域的亂象將不斷得到規範。

  立規之變

  “一行三會”將成為歷史,“一委一行兩會”成為金融監管新格局,職能劃分成為業內關注重點。對於銀監會與保監會的合並,業內普遍認為,這能夠在統一監管標準、減少溝通成本、杜絕監管套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資料顯示,保監會成立並參與行業監管已有20年,其主要職責包括擬定保險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制定行業發展戰略和規劃;起草保險業監管的法律、法規;制定業內規章;審批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保險集團公司、保險控股公司的設立以及依法對境內保險及非保險機構在境外設立的保險機構進行監管等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根據國務院3月13日發布的機構改革方案,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部門,統一監管銀行業和保險業。與此同時,此次改革方案還將銀監會和保監會擬訂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央行。自此中國金融監管的新框架正式落地,“一委一行兩會”金融監管框架包括金穩委、央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未來,關於保險業的立法立規都將站在整個金融業統籌發展和防範風險的角度。

  在“一委一行兩會”職能上,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在機構定位還是在職責定位上,金穩委都發揮著統籌協調金融改革發展與監管的金融業“大總管”作用。

  保監會強調:“中央決定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對金融監管體系的一場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的變革,是推動金融業服務‘三大攻堅戰’和貫徹‘三大任務’的重大舉措,符合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符合新時代金融業改革發展方向,符合新時代金融監管客觀要求。改革有利於健全金融監管體系,補齊監管短板,增強監管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金融市場整體運行效率,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投資之變

  保險監管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除了回歸混業監管成為大勢所趨之外,還與保險業近年出現的種種亂象不無關係,曾經的瘋狂投資備受爭議。

  根據保監會職能劃分,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職能之一就是承辦對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工作。2012年中,保監會組織召開“保險投資改革創新閉門討論會”商議十餘項保險投資新政,一個月後,險資13條新政相繼發布,保險資金可以投資的管道幾乎全部放開。在迅速做大做強保險業規模的同時,一些保險公司在股票市場高調舉牌,誕生的“舉牌明星”引來不少爭議。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發表一番反對強盜式舉牌的講話之後,保險業開始全面落實“保險業姓保”,並首次提出“保監會姓監”的要求。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也不斷向市場喊話:“要毫不動搖整治市場亂象,針對當前保險業的股權亂象、資本亂象、產品亂象、投資亂象,必須讓監管長上牙齒,重拳出擊,撥亂糾偏,把治亂象、整亂局作為行業正本清源、重回正軌的重要內容。”

  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保險公司的所屬監管機構為保監會,而證券市場的監管機構證監會無法準確獲取保險公司舉牌股票的相關資訊,從而導致無法有效監管舉牌行為,只能通過喊話“野蠻人”的形式來敲打這些險資。

  於2017年7月設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就是為了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今年以來,保監會接連對保險資金運用表態,其中1月下旬發布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保險資金運用堅持獨立性,股東不得違法違規乾預,陳文輝在補習班上表示,保險資金運用要堅持服務保險主業,要把握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方向。

  管道之變

  理財型保險曾經一度大行其道,銀保管道成為管道“老大”。在這一管道銷售出現了誤導行為,存款變為保單屢見報端。

  為杜絕這一現象,2010年銀監會單方面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首次明確叫停銀保“駐點銷售”,改由銀行具有資質的人員統一銷售。同時,每個銀行的保險銷售網點只能代理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的產品。直到2014年,保監會聯手銀監會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通知》,對銀保業務進一步規範,防範對老年人的誤導行為發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認為:“將銀監會和保監會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人民銀行,這意味著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將更可能超越本行業的部門利益,有助於明確銀行、保險監管目標,即主要立足於風險監控與消費者保護,而不是行業發展,有助於解決此前存在的監管部門行業發展與風險控制、消費者保護之間的角色衝突,對於打破此前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監管真空與監管套利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保險行業不斷回歸本源的背景下,理財型保險受限,銀保、電銷網銷的風光漸褪,個人行銷員管道再次重返人身險管道“老大”位置。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銀行與保險監管部門合二為一,未來銀保業務將進一步協調發展,有利於長期理財型、養老型保險業務打開局面。

  產品之變

  由於被費率管制捆住手腳,保險業2012年之前增長乏力,新單業務已連續兩年負增長。在市場不斷的呼聲中,壽險產品預定收益率2.5%在持續13年之久之後,2013年人身險定價利率改革正式破冰,保監會向各人身保險公司下發《關於開展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試點的意見》。

  據了解,2013年8月開始,保監會穩步推進人身險費率改革,並率先對普通型人身險產品的費率放開,由2.5%提升至3.5%,人身險費改路線圖依次為普通型、 萬能型和分紅型。其中,人身險中“快速返還”類年金險、附加萬能型年金險成為拉動保費規模增長的主力軍。

  在保險行業迅速做大規模的同時,一些保險公司過度追求保費規模,不管期限長短、成本高低,收取保費遠超投資能力和市場承受的範圍,不少公司為了追求高收益,在投資方面頻頻舉牌,以求獲得高收益。一時間,萬能險成為眾矢之的。2016年,保監會先後發布《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三份檔案強力收緊中短存續期業務。

  直到去年10月1日起,隨著保險業限制中短存續期產品、限制附加萬能險產品的“134號文”落地,此類產品銷售已幾近停滯,2017年人身險保費格局驟變。

  目前,保險業正在回歸保障,體現保障功能的產品成為主力軍,以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民生風險。其中,稅優健康險正在全國試進推廣。

  “此前,醞釀多年的個稅遞延型養老險由於種種原因並未落地。隨著大金融監管格局的形成,以及保險業強化民生保障參與養老產業鏈的推進。”一位保險人士分析,尤其銀行與保險監管合並增強話語權,有利於進一步加強與各地政府部門的溝通,推進此類帶有政策性保險產品的落地。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