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承徽派文脈,創新當代文化

傳承徽派文脈 創新當代文化

——首屆徽學學術大會聚焦“新時代·新徽學”

光明日報記者 陳恆 常河

日前,由安徽省委宣傳部、光明日報社指導,安徽大學主辦,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安徽師范大學、黃山市委宣傳部協辦的首屆徽學學術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行。大會以“新時代·新徽學:傳承徽派文脈、創新當代文化”為主題,聚集國內外數百位徽學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在徽墨歙硯、徽州竹雕及剪紙營造的獨特風韻中,與會者展開熱烈討論,百年徽學守正創新再出發。

徽州古鎮 雷文鎮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1.充分認識徽學研究的重大意義

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經過幾代學者努力,徽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逐漸興起,成為國際性顯學。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徽學研究進入全面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期,徽學研究的國際學術交流廣泛展開,許多國外學者專程到徽州實地考察徽文化,交流研究成果;一些徽學研究機構和組織成立;出現專門的徽學期刊;徽學研究的基本資料得到系統整理並陸續公布。

20世紀90年代,徽學研究機構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國社科院、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院校都成立了徽學研究專門機構,日本、韓國等國也有了徽學研究的專門組織。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大量徽州文書文獻資料的整理、公布,徽學在多個學科領域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徽學涵蓋經、史、哲、醫、科、藝等諸多領域,博大精深、自成體系,是建設美好安徽的寶貴文化資源,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安徽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虞愛華認為,要努力推動徽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徽學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高翔指出,近年來,以徽州文書文獻研究傳統中國已成為相關學術領域的重要趨勢,在精神文化領域和物質文化層面都有突出表現。徽學不僅僅是一門地方學問,它承載和反映的是深厚而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應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力弘揚其中的優秀價值。

“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海內外學術界可資利用的無窮寶藏,也是對安徽乃至全國文化繁榮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的豐富資源。”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張碧湧指出,如何通過加強徽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其中蘊藏的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打響徽文化品牌,要注重提升文化原創力,挖掘徽學中最優質、最有現代意義的精神內核,把徽學在更高層面上推向世界。

學生正在安徽黃山市黟縣宏村景區寫生。張大崗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2.構建具有中國底蘊的徽學學術體系

千年徽州,百年徽學。20世紀的徽學研究既有開拓之功,更有輝煌成果。如今,對徽文化進行更加系統深入的研究,對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大意義。

高翔指出,徽學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也不應該丟掉史學研究的共性。徽學應該以事關史學發展全局的理論問題為關注點,以思想學術、文化成就、社會變遷等歷史問題為著力點,以宋代以來的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等時代問題為突破點,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促進徽州文化發展,為中國歷史學發展提供徽學經驗。

“新時代徽學學科構建要有新格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說,加強徽學學科構建需要深化多維度研究,促進跨學科融合,推進新時代徽學研究走出書齋,走向現實、走向世界。

安徽大學黨委書記、安徽大學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仁群認為,徽學學科建設,既要進行歷史性的實證研究,也要開展歷史哲學的研究;既要有實證考察,還要有理性探究。讓我們能夠在民族精神的指引和文化力量的支撐下,以富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與國際學術界交流。

“新時代必然帶來新風尚。正如史學大師陳寅恪所說,一個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顯恩表示,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是新時代的呼喚。但是,構建新的史學體系必須以守住優秀傳統史學為前提。葉顯恩認為,學術有傳承,古今不能決裂。傳承是指徽州文化原典精神的激蕩,並做解構創新。古今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對現實的曲解必定源於對歷史的無知;而對現實一無所知的人要了解歷史必定也徒勞無功。所謂“由古知今”“由今知古”,要以歷史感來認識現實,並從現實中尋找其歷史淵源。

3.積極關注徽學研究的重大問題

在浩瀚的史學領域中,每個研究者只能耕耘於一隅,或作徽州區域研究,或作個案專題研究、人物研究等。其中,破解徽學研究的重大問題成為推進徽學守正創新的關鍵。

李仁群認為,歷史上的徽文化燦爛奪目,其中,新安理學是徽文化的精神命脈之所在。目前,學術界對新安理學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就,但除了對土地租佃、徽商、村落、建築、醫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新安理學研究仍有待拓展和深化。他建議,既要對新安理學本身的興衰演變有更加細致的梳理,更要對新安理學作用於徽州社會發展乃至於促成徽文化形成的機制機理進行深入考察,探索其功過得失,鑒古知今。

南京大學特聘教授范金民認為,徽州人、徽商對江南文化各個領域作出過卓越貢獻,如江南科考、江南手工技藝、江南人文繁盛、江南城鎮繁榮、昆曲流行、江南文物鑒賞收藏等。商業化和城鎮化,是明清時期江南社會經濟的兩大特色,徽商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徽州人和徽商的活動,推動了江南文化的創造、保護、傳承和交流,譜寫了江南文化的重要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欒成顯更關注徽學與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間的關係。他指出,大規模移民活動促成的文化融合,加之獨特的山區地理環境,孕育了特色鮮明的徽州文化。隨著北方士民幾次大舉遷入,徽州文化經歷了從“武勁”到“儒雅”的風尚變遷,既有中原文化的儒雅風范,又滲透著山越文化的剛強氣質。以朱子思想統領的徽州文化,成為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正宗傳承和典型代表。

安徽省徽學學會會長王世華認為,徽商文化對當代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徽商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賈而好儒的文化情懷,充分體現了徽商精神,正是我們今天文化建設所應該借鑒和繼承的。

4.探索形成徽學研究的科學方法

堅持用科學的方法論研究徽學,成為與會者的共同倡議。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指出,中國學術界正在經歷“世代交替”的歷史性變化。新的學術世代正在“數字人文”的背景下成長。傳統條件下一位學者需耗費數年光陰,甚至畢生精力進行比對、校勘、輯佚、考訂才得以解決的問題,如今在網絡上可能只需幾分鐘就能有確切結果;而原來因缺乏史料,被認為無從研究的重要問題,今天也變得“唾手可得”。這樣一來,更大的理論關懷和超越具體研究課題的問題意識,對於新一代人文學者來說更為重要。

以徽州文書為例,陳春聲認為,徽州文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不僅具有在現代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搶救”物質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具有學術積累的意義,更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在大量收集和整理民間文書、地方文獻的基礎上,建立並發展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間歷史文獻的解讀方法和分析工具。經過幾代中國民間歷史文獻學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已經發展出一套較為系統的解讀民間社會各種資料的有效方法,被稱為“民間歷史文獻學”。

談及徽學研究的科學方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提供了以科技賦能徽文化研究和傳承的獨特視角。他指出,徽學研究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社會學、歷史學、哲學和美學等,還有一個重要的角度和方法就是科學,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潛力。可以發揮科學技術史、科技考古、文物保護、科技傳播等學科的優勢,突出徽學研究的深度和精度,並做好傳播。包信和說,可以通過與國內外徽學研究機構和專家合作,與黃山市共創高等研究機構,進行徽文化研究、智慧城市研究、自然與文化生態研究等;通過科教融合,讓科技賦能徽文化研究和傳承,使之以高水準走向公眾、走向世界,努力把徽學研究推向一個新高度。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05日 08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