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昕東視野:中國與立陶宛當代藝術生態比較對話

在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的框架下,2013年,當時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負責人、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程昕東受文化部委託策劃了“中國/東南歐中國當代藝術展覽”一系列的藝術項目,以此把中國當代文化價值的力量,通過這樣的形式建構起與歐洲交流的方便路徑。2015年底,“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和“中國-中東歐國家2016-2017文化合作索非亞宣言”等重要檔案相繼發表,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藝術界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創造了條件。在2016年“中國-中國東歐國家藝術合作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與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拉脫維亞、波蘭、羅馬尼亞等16個中東歐國家,時任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的程昕東作為學術委員邀請各國美術館館長來798藝術區參觀。最終促成了2017年在美麗的波羅地海國家立陶宛的第二大城市Klaipeda舉辦了“798印象”展。同年10月在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季之際,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舉辦了“似曾相識-來自中東歐國家的當代藝術展”第一單元。來自克羅地亞、立陶宛、拉脫維亞、馬其頓四個國家的八位著名當代藝術家展出了高水準的作品。今年年底,由程昕東組成藝術考察團再次受立陶宛文化部邀請訪問該國。在之前幾次交流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這個有著豐厚藝術資源的國家,探尋雙方在當代藝術領域更多的可能性。

有特點的波羅的海文明古國

“對方希望能看到中國真正專業的藝術群體和他們產生交流,確實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面貌。”程昕東介紹此次受邀去立陶宛考察是講到。中國美術館於2017年曾做了立陶宛國家美術館的收藏展,此次對立陶宛的文化考察之旅也希望能夠促成更具體現中當代藝術真正面貌的回訪展。雖然立陶宛曾經有一段時間受蘇聯現實主義的影響,但終歸是以歐洲文化為母體的民主國家。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的立陶宛共和國,簡稱立陶宛。與北方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

立陶宛是有著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國,1569年與波蘭合並成波蘭立陶宛王國, 並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和東歐爭霸,後由於國力衰退,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並最終遭到吞並。一戰時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宣布獨立,但在二戰時又遭蘇聯吞並,1940年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雖然立陶宛國家國土面積不到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300萬,在國外生活立陶宛人約300萬,加起來大約600萬人。但有著豐厚的文化傳統和資源,而且很有特點。又是很開放民主國家。”程昕東在介紹立陶宛文化藝術的整體印象時介紹。

2020年將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藝術節”邀請立陶宛共和國作為主賓國參展,包括電影板塊,戲劇板塊,音樂板塊,當代藝術板塊。因此,中國與立陶宛的交流將在更多文化領域產生頻繁的合作。

私立美術館的當代藝術

2018年10月立陶宛的一位企業家投資建立的MMO美術館開幕,他從80年代開始收藏,最近幾年收藏了不少立陶宛的當代藝術。“在波羅海國家影響很大,他第一個公開的將自己的收藏,而且自己出資蓋的私立美術館。在波羅的海三國影響很大,是最大的私立當代美術館。”程昕東比較中國民營美術館浪潮的規模,雖然沒有太大的可比性,但也足夠的專業和開放多元。

國家美術館的經典回顧

“去年11月,維爾紐斯國家美術館舉辦了著名的立陶宛攝影家安塔納斯·薩庫斯的回顧展‘安塔納斯·薩庫斯的世界’。由立陶宛,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的專業人士和機構共同合作完成。這個展覽分幾條線索,每個十年是一條線索,蘇聯戰爭時期是一個大塊。脫離蘇聯之前跟90年代以後人的狀態產生一種對比,讓人很感動。他通過很多人物、現場的紀實性的拍攝呈現立陶宛日常生活的變化。能看出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的堅韌,同時又是無可奈何的歷史現實,其中人的精神狀態與整個歷史線索之間的關聯性,我覺得很感動。”程昕東從展覽現場體驗藝術家所拍攝的黑白照片中撲捉到某種似曾相識的資訊,與中國50、60年代同樣的工農兵造像和大遊行。安塔納斯·薩庫斯的照片呈現了立陶宛人的生活以及這個國家在歷史中的面孔,通過這個展覽,他成了他那個時代的編年史家:特別是在他的主要作品“ Lietuvos2 amines (“來自立陶宛的人們”)中,自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他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地記錄了這些影像,以至於今天,這些影像仍然在感情上傳達給我們。我們發現人們完全自然地移動的街景和微妙的日常場景:正常的生活,遠離任何興奮。我們看到年輕人和老年人,兒童和工人,藝術家和農民,城鎮和鄉村,現代和傳統,告別和相遇,交通,無聊或只是下雨。所有的一切都在 Antanas Sutkus'planetia Planet上佔有一席之地,在當時,西方和月球幾乎一樣難以到達。

“令人感動的是他甚至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保留了對人性的關懷,他的那些黑白攝影很細膩,很有詩意,帶有某種希望。也拍出了當時人們的失落、無助、迷茫......”在程昕東看來這些作品有別於受蘇聯現實主義影響下的那些“紅光亮”的作品。

通過往外走獲得更多可能性

在立陶宛的前幾次文化之旅中,程昕東也對立陶宛的畫廊、博覽會、拍賣等等業態進行了參觀了解。“立陶宛在歐盟的大體系之中,在相對邊緣的狀態,雖然體量很小,但都是很專業的獨立畫廊,客戶也都在北歐、奧地利這些國家。每年5月份的立陶宛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規模也不大。”因此,立陶宛的藝術產業規模和收藏群體都比較小,要通過文化輸出往外走來獲得更多的承載可能性。

“立陶宛整體的文化自信心非常強的啤酒很好,農產品品質特別高,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不多,農業很綠色有機,自然景觀和風景也很漂亮。雷射技術據說排在世界前五位,特別是尖端科技的發展。普遍的基本工資是500歐元(4000人民幣),所以藝術品整體的價格比較中國就低很多。但也有其他的問題,比如在中東歐做展覽比較困難的是藝術品配套裝務比較缺乏,例如阿爾巴尼亞沒有專業的藝術品運輸公司,要借助希臘的藝術品公司。阿爾巴尼亞不是歐盟國家,勢必首先要到歐盟,歐盟再過來,再回去,多一道手續。”程昕東看來,雖然立陶宛的藝術品行業規模並不大,但在藝術品方面的遺產稅方面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法規與歐盟是通行的。

反觀國內畫廊的生存之道

“現在的畫廊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交易平台。在互聯網時代,全球化的時代,並不是買菜一定要拿一個菜籃子去菜市場買菜,網上也可以淘寶,一定要多樣性,也要做的有趣,不能固守傳統,每年做幾個展覽就完了。我們還在參加博覽會,但是我們在調整參加哪些,到底哪個要參加,哪個不參加。要思考怎麽來建構一個新的系統。另外,現在必須要找到活下去的條件,因為畫廊的背後支撐太貧乏了。”反觀國內目前的市場環境,畫廊首先要活下去,如何解決怎麽解決成本,房租、水電、物業費、通訊費等等,都是很現實的問題。都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快速發展時期成長起來的第一代當代畫廊,成立於2001年,現在已經運營了十八年。最近幾年,程昕東把工作重點放在著手整理自己的藏品,去年做了“何論東西”個人收藏展。今年開始準備做關於影像版塊的個人收藏展,希望今年可以實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