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辦個國際陶藝展——“大道成器”背後的故事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開幕式現場

2018年4月22日,“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邀請海內外頗具影響的陶藝家69人,展出當代陶藝作品83件。此次展覽按照“融合延伸”“見微知著”“象外之韻”“聚集拓展”四個單元進行展示,將不同形態、不同觀念和不同製作技術的作品並置,聚焦當代陶藝,呈現出變化多樣的時代風格,展現東西方藝術家對陶藝的不同理解和體驗。藝術頭條app、雅昌藝術網執行總編謝慕與此次展覽學術主持白明獨家對話,深度探討這一在業界、在社會上反響巨大的國際陶藝展覽背後的故事。

雅昌藝術網:在中國,您如何籌辦一個國際性的陶藝展呢?

白明:這個展覽是應清華藝術博物館與策展人徐虹女士之邀作為學術主持參與其中的。從啟動到現在用了半年的時間,加上之前申請國家藝術基金的工作剛一年有余。工作量及展覽資金都是巨大的,一些同行來看了展覽後說這是一個從博物館的角度舉辦的最好的當代國際性陶藝展。展覽的籌辦工作非常規範,從申報文化部拿到許可證,到海關進行備案,再到具體布展。籌辦這樣一個體量之大的展覽進程中面對的多數問題是非常具體的。

很有意思的是,這場由策展人、學術主持、博物館共同打造的展覽,三方互相尊重、互相妥協,帶來了一些陌生感,也正好把三者的意見和觀點都有所消化,既不完全是策展人的個人意志,也不單純是學術主持的專業意志,也不是博物館的單純導向,三者合作呈現了一個學術主導下的國際性陶藝展。

雅昌藝術網:為什麽說“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是一個真正國際化的當代藝術展覽呢?

白明:國內之前沒有做過達到過這一水準的、規範的現狀性學術展覽,這是真正規範意義下的第一個國際化的當代藝術的陶藝展覽,有30多位外國藝術家,83件當代陶藝作品參展,包含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不同的創作群類,作品材質有陶、炻器、瓷等,燒製方式包括熏燒、樂燒、鹽燒、柴燒、氧化燒、還原燒等,最終呈現的藝術品有已燒成的,也有未燒成的觀念性的裝置;有的體現材質本身審美,也有的體現功能性審美。參展藝術家有受中國影響而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當代藝術家的西方大師,也有受西方當代藝術的影響,做出獨具風格藝術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這些共同綜合呈現,可以代表陶瓷藝術全面的當代面貌。

本次展覽主要是對現階段陶藝現狀的一個寬泛的、切片式的客觀呈現,這種呈現方式是把中國現代陶藝幾十年的發展歷史納入到今天的國際陶藝發展的共性關注裡邊來考量、對應和呈現。

▲寄神宗美 (日本) 再造系列之圓錐 2015

▲阿爾內·艾塞 (挪威) 碗 1993

雅昌藝術網:您認為辦一個國際化的當代陶藝展覽最大的困難是什麽?

白明:我認為辦一個國際化的展覽,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困難是與藝術家的溝通,我們此次參展的藝術家在國際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力,然而這些藝術家很少跟中國有合作關係,我們主動邀請他們,通過郵件等方式向對方解釋為什麽要做這個展覽,藝術家對於這個展覽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後才會決定是否參與進來。

一個困難之處在於,規範性的國際展覽需要走很多程式。比如選定作品申報之後就不能隨便更改,中國海關會對應作品照片來檢查入關藝術品,這也在一定程度製約了我們做一個兼具感性調節與藝術高度的展覽。這個展覽看起來很當代,其實年代跨度將近20年。

還有一個困難是,陶藝展覽需要考慮藝術品的運輸問題,這也使得陶藝類展覽的準備工作難度大增。我們博物館的工作團隊通過招標方式挑選了專業公司來負責此次展覽的藝術品運輸工作,為確保藝術品的安全,展出作品都採用點對點的運輸方式。

雅昌藝術網:您認為這個展覽主要的關注點是什麽,展覽作品是否有一定的共性?

白明:這次展覽盡可能做到客觀,展覽關注的點是多方位的,其中有風格、材料、燒成方式、文化背景、國家等各個方面。其中最簡單的、最原始的共性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由本人授權,所以我們基本上都是邀請健在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大部分是從藝術家的工作室收集過來,僅有少數7.8件是從博物館和美術館借來的。

雅昌藝術網:此次展覽的布展方式經過哪些考量,具體作品的展陳方式背後有何種思考呢?

白明:我們這次展覽有兩個大展廳,分四個單元。觀展時,許多觀眾會認為最主要位置擺放的藝術品就是最重要的,我得說明一下,一個大展中,每一件作品都是展覽的主角,不可或缺。之所以將某件作品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並不是說這件作品就是展覽中最好的藝術品,而是因為這一作品相較其他藝術品而言更適合這樣的太空,這樣的場域,以及這樣的主題。

▲李澤守(韓國) 重生(景德鎮系列) 2016-2017

這次展覽的主題叫“大道成器”,我們選擇放在這一展題旁入口處的作品是韓國藝術家李澤守的《 重生》,他用碗做了一個圓的裝置,我認為觀眾在遠距離觀賞的時候,裝置具有單一作品所無法承載的引領優勢。在“大道成器”這一主題下,我們更多地想展現東西方當代和傳統之間的一種對話融合、消化改良、推進發展的關係。李澤守做的是器皿,可是又跟我們熟悉的、普通的碗不一樣,他作品中所用的碗底來源於中韓兩國的明清古瓷片,在這種古老的基座上以拉坯的方式製作完成。這兩者的結合其實也暗示了陶瓷文明史的過度:中國影響韓國,韓國影響日本,中國和日本又影響西方。在這樣的相互關聯中,過去和現在,實用和表現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李澤守的《 重生》與我們的主題恰好吻合,它在光影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氣場去改變原有的面貌,通過形成的視覺震撼再反觀到器物本身,整體的光感和量感都體現了展覽的核心價值,因此我們把這一作品放在這個位置。

雅昌藝術網:您認為這次展覽積累了哪些經驗值得未來被其他機構所借鑒呢?

白明:我認為技術操作方面是可以複製的,而具體實施過程中有三點需要其他機構進一步考慮。第一,怎樣與被選中的藝術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而不是從畫廊或是別人的手中去借作品。

第二,能否邀請到專業人員參與並選擇出具有豐富學術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在西方,有的策展人會在展覽中提出一個主題並展出一些具有前衛性的藝術品,我們會發現有可能是從作品的外形上推進,作品更加新穎前衛,可是除了前衛,展覽沒有回答陶藝各個層面中整體的當代性推進問題。做一個學術性展覽需要兼顧藝術整體層面所構成的一個藝術種類的獨特審美魅力,而且要展現各個層面中藝術家在過去傳統之上,向今天當代性推進的整體面貌,我們需要有對於陶瓷藝術的創作過程,工藝環節,燒成手段,原材料等方面均有所了解的專業人員進行展覽核心的學術架構。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第三,高水準的展覽團隊培養與投入。有的團隊可以高效地舉辦一個繪畫展、裝置展,然而要想準備一個很好的陶藝展可能很困難,材質、布展、燈光等方面都需要整體考量。

我認為陶藝展燈光的調整是非常重要,也是陶藝作品和展覽整體藝術感染力的核心所在。每件作品都需要燈光來烘托,釉色、質地的不同,燈光過強與過弱均影響陶藝作品的呈現效果。我認為一個學術性的展覽不是把每件作品都變得華麗,變得明亮。一個好的展覽燈光效果也應該做到以整體呈現。

雅昌藝術網:當代陶藝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和歐美、日韓相比,是否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您認為這些問題體現在哪些方面?

白明:當代藝術裡面的不平衡現象是非常明顯的,當代陶藝中的“當代“和”現代“的概念是源於西方,但是中國的陶藝家跟其他國家的藝術家有一點不同,他們無法擺脫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的上下文關係,他們在對西方藝術觀念吸收的同時總會優雅地融入中國陶藝家對陶瓷藝術較好的技術表達。

我們的審美很多來自傳統,且中國的陶藝家都擁有很好的技藝,這在整個世界陶藝史上都是很獨特的現象。當一種觀念影響了一個擁有熟練陶瓷技術的藝術家時,這兩者就開始產生化學反應,中國藝術家的獨特性自然而然地帶起來了。

在早期,更多的老藝術家是從容器形態推進,從裝飾中演繹,這兩者也是中國傳統所帶來的必由之路。沒有誰在80年代突然間可以“當代”到了拿一團泥出來說這就是個現代藝術,那時候基本沒有這樣的勇氣。就像是我常常會拿盧西奧·豐塔納(Lavinia Fontana)割下來的一塊泥當成一個范例一樣,不是說中國人不知道這樣去做,而是說沒有誰有這樣的勇氣把這麽簡單的一塊泥當做自己的一種美學標準來呈現。

這種觀念一定要經過80年代,不斷從容器、裝飾推進到當代,更多的人,或者是說某一個有實踐經驗和胸懷格局的人再往前推進的時候,這樣的風格才會出現。所以不是說你有膽量就可以做當代藝術,藝術家首先要說服自己,並不容易。觀念和情感認知吻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創造屬於藝術家自己風格的作品。

▲方力鈞(中國) 2013.9.11 2013

▲鴻韋(中國) 完美的碎片 2015

▲白明(中國) 坯粉之書 2017

雅昌藝術網:您認為陶藝為什麽很值得關注,為什麽最近西方非常關注中國的陶藝呢?

白明:陶藝這樣一種題材、藝術種類本身就是語言,而且是一門世界語言。古代西方對中國充滿了追慕、追隨與敬仰,瓷器即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品類。

中國陶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它高雅地將生活和藝術融為一體。我跟很多西方藝術家交流,西方的陶藝家已把中國的陶瓷也當成他們的傳統,這是讓我真正覺得震撼的地方,它不僅是中國的傳統,中國的陶瓷已經成為世界的傳統。

中國這樣一個博大精深的國度裡竟然有幾十種完全不同的重要窯口,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一千年前就豐富地體察和了解了泥土的性格,他們在這些僅有細微變化的泥土裡邊找到了它們的特性與不同,找到了它們的語言體系,然後用適應於此種泥土的火把它們確認成各個不同的窯口,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偉大的文化貢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