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想到這麽體面的書,是用這麽不體面的方式做出來的”

撰文 | 董子琪

編輯 | 黃月

豆瓣有一個話題叫做“文字編輯工作的日常”,話題的描述是“審稿、改稿、校對……你也在從事有關文字編輯的職業嗎?”。在這個話題下面,有編輯寫出了令人垂頭喪氣的回答,“兩年編輯經驗,最大的感受是文學性的喪失,文字很廉價。”“作者永遠瞧不起動他們作品的編輯,而編輯永遠會更鍾愛一字不動的作品。”也有編輯匯總了那些常常被作者忽視的、他們只得一再修改、改到惱火的語法問題:“得的地”老是用不對,“了”字太多餘等等。當然,該話題下也有一些頗具職業自豪感的回復,比如有人說編輯做久了形成文字潔癖,可以迅速分辨錯別字,這可謂編輯工作所帶來的積極結果。

豆瓣話題“文字編輯工作的日常”?

除了文字編輯之外,也有一些文字周邊工作者在這裡輸出了他們的苦悶——他們不編輯書,但需要做廣告文案或新媒體運營,同時面對來自甲方和用戶的雙向的壓力。截至目前,這個話題的瀏覽人數已有三十幾萬。另一個相關話題“我的對象是編輯”熱度則更高,瀏覽人數過百萬。豆瓣也由此被戲稱為“含編量”很高的社交網站。

在百花齊放的話題之外,豆瓣還有一個叫作“重版出不來”的樹洞號,接受出版社編輯的匿名吐槽投稿。這些投稿中有針對編輯具體工作環節的吐槽,比如編校問題、行銷方法、版面和封面設計的問題,以及和作者和譯者的對接;也有對於編輯乃至出版行業的自嘲和哀歎,比如吐槽編輯工作沒有前途、工資堪憂,工作性質還是“為人做嫁衣”,對於愛書的人來說做編輯可能相當幻滅,“沒想到這麽體面的書,是用這麽不體面的方式做出來的”——這些內容幾乎可以看成對新編輯和準編輯的勸退宣言。

編輯這份工作到底是什麽樣的?在人人都能對“小編”呼來喚去的今天,在新媒體編輯成為不少大學生入門職業選擇的當代,編輯還值得做嗎?下面這幾本書從不同角度道出了編輯的苦悶與彷徨。

大落差:文學的夢想與商業的現實

“我是一個編輯,也就是說,我每天至少要讀十萬字的文字垃圾……”遠子小說《業餘》的開場相當灰暗。小說主角是一個文學網站的編輯,他每一天必須對付大量的文字垃圾,以至於產生了文字超載疲勞。一開始,他還能靠著夜裡讀世界名著來洗眼睛,後來只好轉向綜藝娛樂節目,在哈哈大笑之後又心生悔恨。他的抱怨主要來自工作沒尊嚴、工作內容沒興趣,以及行業生態糟糕。編輯跟餐館服務生沒什麽兩樣,有作者甚至直接喚他“小編”。對於這種將自謙用語當成正式職業稱呼的缺乏禮貌的行為,他很不滿,也曾直接跟某位作者爭辯:“你不會管你朋友的妻子叫賤內,管他的兒子叫犬子。”比起與作者周旋更折磨人、更讓他痛苦的,是那些毫無質量的內容。他將那些生產“垃圾文字”的作者稱為“從不隨手扔垃圾的人”;更叫人氣憤的是,不少讀者對這些垃圾內容照單全收,他想,因為大家都是吃垃圾食品長大的,這些文字可能很合口味。

《白日漫遊》

遠子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2019年4月

小說《業餘》主角的抱怨,當然與其生存境況有關——他不得不依靠著這份他詛咒的文字工作活下去——另一方面,也或許是因為他起先對這份工作是心存期待的,他期望能夠發現真正的好作者、編出真正的好書。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就有編輯做出了“珀金斯已死”(指20世紀美國文學傳奇編輯麥克斯·珀金斯)的呼喊。在《編輯人的世界》收錄的一篇文章中,編輯傑拉德·霍華德(Gerald Howard)寫道,“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文科畢業生從高等學府中蜂擁而出,每個人都想找到一份我這樣的工作——在一家聲譽卓著的出版社擔任大眾圖書出版人。”他很理解這份渴望,因為他也曾是他們中的一員,也曾對自己的編輯工作抱有幻想——公司將付給他一份優厚的薪水,供他閱讀手稿並提出出版方案;這些手稿當然也是非常優秀的,凝聚了當代思想和言論的精華,他的工作就是從中篩選出可以出版的作品,將之變成圖書,進入市場,最終到達讀者手中,身為文化浪潮的推動者;他將在各個領域海闊天空地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他的同事也一定是“快樂、能乾而且敬業的文化人”。

《編輯人的世界》

[美]傑拉爾德·格羅斯 主編 齊若蘭 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2019年6月

當然,在傑拉德進入到真正的編輯世界中,這些美好幻想即刻破滅了。現實是無法回避的,出版社是商業化運營的,編書的過程也並非“純潔無瑕”。第一次參加編輯會議時,他提出美國作家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值得被出版成書,這本書甚至可能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而他的同事面露鄙夷地說:“哇,這下可以多賣很多本了!”這僅僅是他剛入行時遭遇的一盆冷水。

編輯行業做久了,出版界內部不為大眾所知曉的商業內幕也漸漸呈現在傑拉德眼前,資金、促銷、策略和商業意識都是編輯的工作。有時他滿心渴望出一本書,卻因付不起版稅而被拒之門外;有時他看見某位文學名家禁不起版稅的誘惑,拋棄了合作已久的出版社;有時他覺得出版和文學毫無關係,整個行業講究的不過是權力和金錢而已。

這些看似“極端”的見解,似乎與遠子小說中的那位主角相當一致,但不同於後者——那個仍執著於文學標準的主角(他想要脫離糟糕的作者和工作,成為真正的作家),傑拉德說自己通常會迅速調整心情,因為對編輯而言,需要調整心態的時候實在是太多了。美國出版業的大環境變動太大,“出版商更換合作夥伴幾乎像方塊舞中交換舞伴一樣頻繁……帶著濃厚的資本主義色彩,”傑拉德寫道,“編輯行業中幾個寶貴的基本要素——時間、安全感、忠誠度,對文學、知識以及財物價值的共識都變得越來越不可靠。”在這個行業裡,沒有人有安全感。

小編輯:謀生的方式與寫作的心願

曾任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和社長的老出版人孫顒最近推出了小說《風眼》,講述了80年代上海某出版社裡的故事。小說裡的一個故事是,出版社即將出版一系列關於市場經濟的專題圖書,這套圖書可能會填補國內出版市場的空白、引發讀者熱議,但也可能引發難以估計的風險。究竟該怎麽辦?出版社諸位編輯陷入了兩難境地。比起揭露出版內幕,這個故事更為有趣地展現出了出版編輯們的定位與互動關係。

主角之一是社裡一位專精於學術的編輯,博士畢業,但因為他出版的書普遍偏向學術,“能賣上三千本算不錯了,”所以他常常被人看作迂腐的、小家子氣的、前途不佳的;而另一位主角編輯雖然只有本科學歷,但善於自我兜售,對市場有敏銳的認知,長於疏通上下關係,還是某將軍的乘龍快婿,被看成是出版界的明日之星。在小說中,這兩位擅長不同方向的編輯經常作為對比競爭的對象出現,更有戲劇性的是,他們倆的競爭關係不僅體現在工作上,還體現在情感上——二人都對社裡一位女編輯懷有愛意,而女編輯對後者的情有獨鍾也宣告了後者各方面的成功。雖然後來故事的進展也揭示出了這種成功的虛偽與局限性,但這種出版社內部“學術與市場”相互對立的設定仍然是有趣的。尤其是女編輯在二者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對這兩人的前途掂量,仿佛也象徵著這兩股勢力的此消彼長。

《風眼》

孫顒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9年6月

在遠子的小說裡,編輯部的內部對立也被呈現得淋漓盡致,一般體現為他筆下的主角與同事和老闆的文學見解無法兼容。 在小說《關內》中,主角從看不到希望的北京離開、南下深圳尋找出路,他進入了一家主做詩歌應用的公司。其實,在面試時,他就已經察覺到了這種致命的文學與商業的分歧——公司老闆相信詩歌的潛力,但其信念並非建立在對詩歌的熱愛之上,而是相信詩歌仍有未盡的商業潛力可供開採,詩歌可以裝點生活,詩歌日歷、詩歌鬧鐘、詩歌窗簾都將大有市場。在公司的會議上,他又一次發現了自己與同事的不一樣,“他們每個人都像文學理論教科書的編寫者一樣備好了答案,背誦出那些確定無疑的定義、標簽和分類。”他忍耐著漫長的會議,到最後只能強行打斷他們,又萌生出了辭職的念頭。

在小說《朽壞》中,主人公又一次發出了對出版行業的哀鳴,公司既不願意承擔市場風險,更不願意承受政策風險,他的同事以勵志類暢銷書為出版目標,而他的選題通過率越來越低。從這裡辭職後,他又迅速進入了另一家圖書公司,然而,在選題會上,大家討論的仍然是市場,與前東家並無任何不同。

後來,他才明白自己的問題症結所在——“工作使他心煩,文學令他心累,要命的是,現在這兩者還緊緊綁在了一起。”為了生存,他必須將文學當做生存的工具,然而一旦文學成了工具,這工具中就再無文學的成分,這其實也是遠子在不少小說中反覆探討的問題之一。在《業餘》這篇小說中,主角也經歷了辭職——寫作——回來工作——又想辭職的循環,正是文學的理想讓他在與文字有關的工作中充滿挫敗、躁動不安,但生存又是無法依靠寫作幾篇小說來維持的,他始終陷於此地。小說《下山》也有著相似的底色,主角和朋友都認識到了工作的毫無意義消磨生命,然而辭職後他們又陷入了更大的空虛,還是什麽都寫不出來,他們彼此交談“像兩個癌症患者在互訴病情”。

在選題會上,大家討論的仍然是市場,與前東家並無任何不同

主角已經明白,他們雖然擁有言談的自由,卻無法擺脫實際的困境,“畢業之後,我一度十分厭惡這種毫無用武之地的討論。在生存壓力的映襯下,它更像是一場滑稽表演。”他們別無辦法,朋友最後還是考慮進出版社當編輯,他的職業邏輯仍然是文學式的:即使無法成為偉大的作家,至少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編輯,此生發現幾位在自己水準之上的作家,專門為他們出書,也是值得的。

去出版社做編輯,似乎成為了曲線救國、達成文學夢想的方式,然而這個建立於夢幻之上的邏輯,在實際的編輯工作中可能遭受嚴重的挫折,就像《風眼》以及《編輯人的世界》裡所寫的那樣——決定一本書命運的,除卻它本身的文學或學術價值,還有許多其他不可抗的因素。而在主角看來,他的朋友想要去出版社做編輯,是因為錢已經差不多花光了,生存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所以,做一位出版編輯,究竟是要為了文學毫不讓步,還是為了生存可以部分地犧牲文學,這恐怕並不是一個彼此對立的單項選擇題。話說回來,這其實也不僅是當代文學青年獨有的困境,對於文學雜誌《巴黎評論》訪談的那些大文豪與名作家來說,謀生路與致富經也各有各的曲折與心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