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本書背後,究竟需要多少位編輯?

做書按:如果作者同時擁有兩個珍惜她文字的編輯,何其幸運。

朱一葉就是這樣十分幸運的作者,從豆瓣閱讀創作被發現,到新經典策劃出版了她的新書,再到今天,做書第一次出現了兩位編輯跨公司,合寫一篇編輯手記推薦這位年輕作家,這是做書“編輯手記”的“奇觀“。也說明依舊有很多編輯十分珍惜優秀的中國年輕作者。

看完兩位編輯的講述,我們似乎明白了編輯之所以無可替代,不是因為他們會挑錯別字,而是說當作者面朝紙筆,背對市場時,編輯是與作者並肩站著,且唯一可以信賴的人。

因為不想總用日劇截圖表現編輯生活,特意找了中國原創的《編輯部的故事》

可畫風竟然變成這樣?我很意外,也很抱歉……

以下內容為豆瓣閱讀編輯尹丹的講述

作為編輯,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去見環遊過亞非大陸的作者?這是我見到朱一葉前隱約擔心過的事情。

朱一葉已經成功地通過筆下的很多形象建立起自己給讀者的印象,那是融合了很多角色的集合體,搖滾青年、隨性、對抗全世界、著迷死亡——總而言之是個很酷的人。

見面之後,發現之前的擔心顯得有些多餘,因為“文如其人”這種字眼根本就與朱一葉無關。

朱一葉

那是第三屆豆瓣閱讀征文大賽頒獎禮,她憑借《哈扎爾之匙》斬獲了科幻組優秀獎。素顏、穿著簡單的牛角扣大衣,在台上顫抖地發言——說好的異域風情、搖滾、對抗全世界呢?但是很快就不會再糾結這些小事,因為朱一葉具備一種天賦:她能夠接觸到最奇特的事件,再用貌似不經事的語氣說出來,就會變得極其生動。

朱一葉曾跟我講過在印度與自稱不丹活佛的人相遇的奇聞。“活佛”對他們極好但行徑古怪,如一直戴口罩,還被安檢搜出假發和長刀。即使這樣,朱一葉一行人還始終與他同行,雖然懷疑,但又被“人家對我這麽好”給說服了。終於在一次“活佛”準備將他們引至黑暗小徑時,他們落荒而逃。講到這裡,朱一葉說:“當時也不知道怎麽了,就把自己置身於這麽恐怖的情形中,而且他還一直給我們做飯,圖什麽?!”

“大概就是養胖了再殺吧。”我說。

總之,朱一葉的魅力已經完整地輸出到文字當中,而她整個人卻沒有讓任何標簽,哪怕是她營造出的文學氛圍綁架,她很自由。

今年的十一,我去煙台找她玩,在三天長時間令人嗓音沙啞的長聊之中,填補了網上聊天的很多空白。

朱一葉和她在豆瓣閱讀的編輯尹丹

我這才意識到,我們通過網絡聊得最多的話題,竟然是焦慮。在她第二次參加征文大賽,並以《吃麻雀的少女》折桂後,我向她發出了參加頒獎禮+主題發言的邀請。

當時她只是說很緊張,很羨慕我當眾發言不緊張的能力,我說,即使是表現得很鎮定的人也一定很緊張,這是本能,而且緊張會讓人興奮,不是壞事。但我並不知道,這段對話後,已經走到了火車站的朱一葉,依舊大哭著說不要來。那是她焦慮情緒的巔峰。

最後,朱一葉還是到達了頒獎禮現場,並發表了名為《偉大的擔憂會造就兩種人,作家和焦慮症患者》的演講。她說,感謝我那句話緩解了她的焦慮。

在她演講中,我最喜歡這段話:“今年過年我趴在我們家沾滿貓毛的地毯上寫了一個新的小說,距離上次寫小說已經有快一年的時間了,在寫小說的這些日子裡,我獲得了久違的平靜,因為我瘋狂的想象力被轉移到了小說上,寫完小說,我感覺自己的精神狀態好了很多。

朱一葉家中沾滿貓毛的地毯之一

了解作者,進而了解小說筆下某些情節與作者或疏離或緊密的關係,這確實是屬於編輯和作者之間獨一無二的樂趣和情感交流。

我曾在聽朱一葉講自己如何膽小的事情後,突然聯想到她在《兔子》裡面寫過,她在被同伴嚇到後,揮舞匕首劃傷了對方的臉。

或者看完《吃麻雀的少女》裡面的爸爸角色,聯想到她爸爸用一次性手套裝滿小魚繼而在冰箱裡冷凍成一個怪物的畫面,又或者是看完《尋找安妮》問她最近是不是病情加重了。

這時,朱一葉往往會一臉天真地說:“你怎麽知道?!”因為這種解讀某種程度上可以斥之為編輯的不專業行為,因此這些故事只會出現在此刻,在宣傳期拿出來寫的編輯手記之中。

但這麽焦慮的人卻在生存方面有我無法企及的豁達。剛結識的時候,我像個擔憂的母親,擔心從沒有工作過的她如何維生?她每次都隨意地說,做做這個做做那個,不就有錢了嗎?

作為一個已經被現代社會規則侵蝕了的人,我過早地陷入了職業化的窠臼,仿佛不朝九晚五地工作,就無法養活自己。但朱一葉與我認識的很多人都不一樣,她對名利沒有過多的追求,卻有著很多人早已喪失的野蠻生長的求生能力。

這次十月去煙台,我終於見到了她口中“自己裝修”的房子是什麽樣的。買來沒有內牆的房子,他們夫妻倆砌牆、砌灶台、貼瓷磚,完成了全部的室內裝修。

朱一葉自己裝修的房子

有很多當時看來幾乎無法解決的困境,比如夫妻倆因為砌牆到崩潰,索性砌半堵;兩個人分別從兩邊貼瓷磚,結果到中間發現對不上只能全部返工;被路過的鄰居當成裝修工人,每天一身塵土地走在路上……

可是這些到現在看來是多麽有趣的事情啊:因為牆砌不動了,只能在上面裝了整扇大窗戶,地板是自流平刷漆,灶台露著水泥本來的顏色,那些重新返工的瓷磚可能在專業人士看來略有不平整,卻都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生趣。講完,她非常熱心地提出如果我再裝修可以去向她取經,等我冒出自己裝修的念頭,她又大呼小叫地勸告:“千萬不要自己裝修!!!”

可是想來,在決定自己裝修的彼時,她並沒有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在大多數人的心裡,根本不會去做這樣的決定。

後來,我問她,如果再讓你自己裝修一個房子,似乎沒什麽難的。她想了想說,也是。

在去朱一葉家之前我還有一個幻想,就是看看她從世界各地帶來的小玩意兒。結果,家徒四壁,除了幾幅難以描述的小幅印度細密畫與旅行相關。後來偶然聽她老公小刀說過,他們幾乎不買紀念品,因為要不停趕路。

在她家裡,我真正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妙處——在路上時就不斷行走,不過多考慮留下紀念;在家就安心在家,將一處房屋拾掇得清清爽爽,不過分在意睹物思景。令我這個深陷消費主義陷阱的弱者羨慕不已。

說回到這本書,《吃麻雀的少女》有趣地收錄了朱一葉寫作於不同時期的作品,熟悉她的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出她的寫作路徑。感謝新經典九點工作室負責人的湯勝一直以來對朱一葉的關注,我們作為曾經的同事,關係竟然冷漠到有一段時間隻聊朱一葉;而現在這本書的責編聶斌甚至在前一個任職部門時就和我合作了《死於象蹄》這本書,沒想到就職新經典後,又操作了朱一葉的新書。這確實又是一樁出版界層出不窮但“念念不忘”的逸事,很榮幸能夠與你們共同促成這本書的上市,它很棒。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

出版年: 2019-1

頁數: 266

定價: 45.00元

接下來的內容是《吃麻雀的少女》責編聶斌的編輯手記

2017年9月,我還在南京,接手了社裡與豆瓣的合作項目,其中有朱一葉的《死於象蹄》,是一部旅行和科幻題材的小說集,詞語沸騰,氣氛熱烈,讀完一遍很疲憊,仿佛親身走過了數不清的四季,已經輾轉沙漠雨林高山大河。

彼時我還不知道朱一葉是一位女性作者,也不知道朋友圈裡的尹萌美並不是一個軟妹子,更不知道過半年我會去北京待著。

2018年4月,我在西城區北三環中路的一幢辦公樓裡與我的主編湯勝聊天。我說認識豆瓣的人,跟他們對接過,朱一葉寫得很好讀過她的作品,但我不認識豆瓣的尹丹,只知道一個叫尹萌美的人。主編說,尹萌美就是尹丹,我們是好朋友,已經談了很久合作但未遂,原創文學很難做。《吃麻雀的少女》準備上選題會,這本書你來負責吧。

於是,我從南京來到北京,繼續當朱一葉的責編。

01

做書前期

事關童年、成長、原生家庭,讀《吃麻雀的少女》無法隔岸觀火。兩萬多字很快就看完,過程中分別聯想到施韋伯林《吃鳥的女孩》、殘雪《山上的小屋》、魯迅《狂人日記》、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卡夫卡《判決》等一系列前作。細節太棒了,非常準確,作者很敏銳啊;結構好講究,資訊處理得很有技巧啊;特別有節奏感,敘述很從容,選擇小朋友笨拙的口吻很機智啊;作者太幽默了,喜歡有幽默感的人……我跟主編對空互相扔閱讀感受,在工位上感慨唏噓,不時被書中的場景震懾,比如:

我從地上站起來,站在桌子前邊,一邊任憑眼淚一大滴一大滴地掉下來,一邊抓起一隻油炸小麻雀,我咬掉它的腦袋,嚼碎它的腦子,我的牙縫裡塞滿了它紫色的肉,這就是我的樣子,我爸爸的女兒,我媽媽的女兒,這就是爸爸期待的樣子,我想討好他,報復他,我想虐待自己,我想令他滿意,我想償還,我希望能擺脫內疚,而這就是我,我想告訴我的好朋友,這就是你們交到的新朋友——芳芳,一個嗜血的惡魔,連小麻雀都不放過的人。

這一段堪比《判決》裡父親命令兒子投河自殺,要是對照各種殺孩子的新聞熱點看就更驚心動魄了。從全文來看,作者的敘述有著強烈的黑色幽默,兒童的口吻荒誕並真實、殘忍並天真、笨拙又機敏,構成了朱一葉極具辨識度的個人風格,而她有一批這一類型的作品。我們選了九個故事,既能將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創作傳遞給讀者,又能從整體上賦予這本書獨特的氣質和清晰的定位。

對於一部年輕作家的原創小說集而言,這無論在文本還是在宣傳上都至關重要。當然,也有助於順利開始第一步——過選題。

上選題會很順利,有作品本身,有豆瓣閱讀上的高分和眾多讀者的好評,以及資訊量充分且明確的選題單,陳老師和止老師頗為認可。待部門主編湯勝和尹丹談妥條件,簽好合約,《吃麻雀的少女》正式啟動。

02

編輯過程

我們在排列篇目順序上頗費了一番功夫。九個故事聚焦日常生活的殘酷、成長的疼痛、平凡人的困境、內心隱秘的欲望,在主題上保持了統一,又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了朱一葉的創作技巧。

以《海風吹過禿頂》開頭,幻想與現實的邊界開始模糊;《吃麻雀的少女》在接下來坐鎮壓住全書;接下來數篇,《肉丸和電梯》《愛好倒垃圾的人》《親愛的,你不知道我是哪種人》等,主人公的欲望細小、卑微甚至邪惡,為真實且激烈的悸動驅使,為我們所熟悉,也值得我們注視。最後一篇,《貓應該不會說話吧》,原名《肉豆蔻》,散發著強烈的異域風情,豔麗色彩和濃鬱香料氣息鋪天蓋地,在大航海時代的熱血和婚姻困境的疲憊中來回切換,幻想與現實的邊界一旦打破,剩下的是夢醒後的空虛和恐懼,讓全書濃墨重彩地落下帷幕。

從設計上說,雖然在書籍形態選擇上頗為糾結,從147*209的平裝改成130*185的精裝,最後確定145*210的假精裝,但封面十分順利。

封面打樣

方案一稿過,外封是粉色,無頭少女脖子上長著暗黑的花朵、彩色的毒蘑菇,當然還有麻雀;空洞的眼睛流下黑色的淚滴,路過殷紅的臉頰;內封是黑色裡紙燙白,一隻小麻雀在封面上,書名作者在書脊上。

這是一個表意的封面設計,正如作者在看到封面效果之後的評價:外粉內黑,正是本書內容的真實寫照。

封面這麽順利,那其他地方一定有坑在等著。比如,封底文案。

數易其稿、反覆被斃,尤其封底上講究設定懸念的小說內容,前後寫了得有二十稿。最開始我們想直接用原文中那段極具感染力的吃麻雀的場景,但經過考慮認為不太合適;我們便嘗試寫故事,比如:

我叫芳芳。我媽媽做飯總是放很多鹽,我爸爸喜歡打野味。我們家的餐桌上充斥著鳥、昆蟲、野禽。偶爾也有蛇。

家裡一來客人,爸爸就會喝醉,並對我拳打腳踢。為了平息他的失意與憤怒,我決定吞下在暴雨中死傷、被他油炸的幾大袋麻雀,進行一次偉大的演出。

但這樣講述來龍去脈的內容介紹太一般,寫了幾個版本之後覺得不對還是選擇放棄,隨後決定集中於場景,寫著寫著終於感覺差不多了,也得到長官的認可。字斟句酌,不斷修改,一直到定稿後臨下廠簽字前覺得不行又繼續停下來改,以下是最後三個版本。

版本1:

家裡又來了客人,爸爸照例端上了一盤油炸小麻雀。我知道我的例行表演時間到了。接下來,我要抓起一隻麻雀,咬掉它的腦袋,嚼碎它的腦子。我並不想這樣做,因為我的小夥伴東東告訴我,他死去的爸爸變成了麻雀。

但我的爸爸,正和滿桌的客人一起,殷切地看著我,這是他所期待的樣子。有時候我想報復他,但大部分時候,我想討好他。

版本2:

家裡又來了客人,爸爸照例端上了一盤油炸小麻雀。我知道我的例行表演時間到了。接下來,我要抓起一隻麻雀,咬掉它的腦袋,嚼碎它的腦子。我並不想這樣做,因為我的小夥伴東東告訴我,他死去的爸爸變成了麻雀。

但我的爸爸,正和滿桌的客人一起,殷切地看著我,期待著我的表演。有時候我很想報復他,但大部分時候,我想討好他。

版本3:

家裡又來了客人,爸爸照例端上了一盤油炸小麻雀。我知道我應該像往常一樣,抓起一隻麻雀,咬掉它的腦袋,嚼碎它的腦子。我並不想這樣做,因為我的小夥伴東東告訴我,他死去的爸爸變成了麻雀。

但我的爸爸,正和滿桌的客人一起,殷切地看著我,期待著我的表演。有時候我很想報復他,但大部分時候,我想討好他。

在下廠的瑣事裡,連我自己都差點混淆這幾個版本。

一次次的微調意味著重複確認藍紙,加上內文前後有三個版式,極易出錯,即使再三檢查,也無法消除不好的預感。於是,下廠後的一周,我神經質地每天上午一坐下就把所有付印檔案打開看一遍。而且,可怕的是,有一天真的發現了問題。

封面下廠檔案電子版和工作系統中的不一致!

那一刻說五雷轟頂毫不誇張。我堅強地逐一檢查,所幸付印檔案是正確的,把其他地方改過來就行。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如釋重負。這提醒我,在認真這件事情上,要充分懷疑自己。沒過幾天,等我平息了驚慌,樣書也已經送到了。

03

下廠後

一本書下廠後,編輯既要揣好神經質的擔心,還要繼續迎接各種瑣事和奇怪的狀況。

比如寄給作者簽名的環襯紙在途中被踩了,趕緊安排印廠補寄;過了幾天又說從印廠跟書一起入庫的周邊數量對不上,需要請發行跟網店協調……樣書質檢,跟蹤入庫上架,拍效果圖,開行銷會討論宣傳推廣,這些都是編輯工作的日常。眼下,《吃麻雀的少女》已經陸續上架,我們也在展開各項宣傳工作。

雖然被迫給自己編輯《吃麻雀的少女》的過程加了這麽多戲,但寫到這裡,我依然覺得,這是一件從頭到尾水到渠成之事,不管是我和作者神奇的緣分,還是所有參與出版這本書的人看到一部優秀作品時的振奮。這種振奮真誠、單純,令人感動,並且沒有矯情的嫌疑。

作為一個第一次在北方過冬的南方同學,我不得不說,北方的冬天太好過了。

書上市後,讀者手繪出他們心中的麻雀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

封面圖片來自潘石屹攝/本期編輯:夏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