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淺談甲午戰爭失敗之因:民族意識淡薄,派系鬥爭嚴重

撰稿/施文【讀史品生活】

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件,梁啟超先生曾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償以二百兆以後始也”。雖然自1840年開始我國逐步淪為了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但也只是被西方列強打敗,而甲午戰爭這個古老的大國竟然慘敗給了名不見經傳的東洋小國日本。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艦隊慘敗給了比之後進的日本聯合艦隊?北洋艦隊的軍備與日本相比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戰爭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下文中筆者簡要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一、軍備的差距,政治腐敗

北洋艦隊在1887年成軍,共有各類戰艦24艘,魚雷艇16艘,輔助艦艇50艘總噸位27000噸。日本則有31艘戰艦,總噸位24500噸。這就是我們熟知北洋艦隊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九。艦隊的排名是以總噸位來定的,表面上看清軍比日本有優勢。但是,從細節上看日本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北洋艦隊的軍艦多數生產與19世紀80年代,而日本的軍艦則生產於90年代,十年的差距在軍工更新換代頻繁的內個時代,差距特別大。

首先是航速上,以北洋旗艦定遠和日本最先進的吉野作對比:定遠的航速為每小時14·5節,而吉野號的航速為22·5節,很明顯定遠的航速遠遠落後於吉野;

第二,火炮的裝備上,在黃海海戰中中日兩國各12艘軍艦參戰,當時最先進的速射炮日本裝備了58門,而北洋艦隊未有一門。而80年代最先進的大口徑火炮北洋艦隊裝備了58門而日本卻有110門,火力遠遠強於清軍,航速慢火力弱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三,北洋艦隊使用的炮彈幾乎全部是實心彈,開花彈洋務兵工廠技術不過關生產不出來,而外購軍備的海軍經費又被慈禧太后挪用去修頤和園,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的吉野號就是中國向英國定製的,只是因為後期資金短缺無法支付全款而以最低廉的價格轉售給日本。

而據《清日戰爭實記》記載,自北洋艦隊成軍之後到戰爭爆發的七年裡,不僅未購置軍艦,開花炮彈也隻購了100枚左右。還是以定遠艦為例,至開戰時,主炮的開花彈只有3發,只能被動挨打。有一發炮彈還打進了日軍旗艦松島號主機房,但卻沒有擊沉敵艦,這是多麽大的諷刺啊!開戰了卻缺槍缺彈,這怎麽能不失敗呢?

二、民族意識淡薄,派系鬥爭嚴重

雖然開戰之前中國已經進行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各類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但是國家民族的觀念卻仍未形成,各省的督撫把各自創辦的企業和新式軍隊當做自己的私人勢力,彼此之間勾心鬥角水火不容。

例如:1、在甲午戰爭的最後時刻,丁汝昌多次發電報向朝廷告急,然而山東巡撫毓敏的援軍增援就在本省的威海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也沒有到。在他看來甲午戰爭是李鴻章的事,與他無關;

2、在開戰前備戰的關鍵時刻,本來慈禧太后就在修頤和園海軍經費被挪用了很多,然而僅有的光緒帝批了的60萬兩白銀也被戶部尚書翁同龢留中不發,他們只想削弱李鴻章的實力,而不顧國家民族大義;

3、各省的督撫也隔岸觀火,拒不救援。李鴻章在他的自述中說他曾請求兩江總督張之洞派南洋艦隊救援,張之洞卻置之不理。

反觀日本,是全民皆兵,上下一心。據日本史學家宗澤亞的《日清戰爭史》記載,當時的日本明治天皇為了發展海軍不僅自己帶頭捐款,還把自己私庫內所有的珍寶古玩全部賣掉;每天隻吃一頓飯。在天皇的帶領下,日本的百姓也節衣縮食,全力以赴發展海軍,相比較慈溪天后大興土木,清朝官員勾心鬥角,互相傾軋,戰爭又怎麽會贏。戚其章先生就曾說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人敵日本一國,所以失敗在所難免。

三、指揮存在重大失誤

1、李鴻章的指揮存在嚴重的錯誤。近幾年來史學界對李鴻章的評價越來越居於客觀公正,李鴻章不再是賣國賊的形象,而成了一個嘔心瀝血的“清王朝的裱糊匠”。但是李鴻章的指揮無疑是有重大失誤的。

雖然他深知當時的北洋艦隊已是“紙老虎”希望借助西方列強之間的矛盾促使列強出面調停,當李鴻章目關短淺一味避戰借助調停,卻不知道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列強正欲瓜分中國,而因為中國的洋務運動搞得風生水起它們不知中國的真正實力,恰好日本欲發動侵華戰爭,所以各國都中立默許。李鴻章一味的保船避戰不僅沒有避免戰爭,反而使艦隊錯失戰機,全軍覆沒。

2、丁汝昌指揮的失誤。丁汝昌是近代中國的第一位海軍司令,但他卻不懂海戰。黃海海戰時令艦隊排人字陣型,使日艦隊迅速打亂了北洋艦隊的陣型,處於被動局面。

由於種種原因,甲午戰爭清王朝慘敗,而真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