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吃茶到喝茶:茶隨著歷史的演變

在《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說神農在嘗百草時,一日遇到了七十二種毒物,後來無意間發現了茶葉可以解毒,於是就用茶葉解了他的毒。古時候還沒有「茶」這個字,所以「荼」就代表了「茶」這個字。

在唐代之前是叫吃茶而不是喝茶,那個時候的茶裡面會加一些別的東西搗碎之後再加入調味料,比如加一些米、蘇葉、金銀花、生薑之類的,再加入油、鹽等調味料,這個就像是福建地區客家人的擂茶。客家人是經由中原的漢族人多次喬遷到福建的,而在古代時有一個階段稱福建人為南蠻,所以客家人至今還保留了一些漢族人的生活習慣,而客家人的喝茶方式也更加還原唐代的喝茶方式。

到了唐代之後,陸羽覺得茶粥不好喝,就建議輕飲,就是差磨成粉末加水加鹽就可以喝了,這種喝法保持了茶本身的香味。

到了宋代就連鹽都省去了,這是比較接近我們現在喝茶的方式,宋徽宗就喜歡喝特別嫩的茶,比如在驚蟄前採摘的茶葉,就隻採裡面的小嫩芽。宋代的喝茶方式叫做點茶,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

點入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所以就有人發明了一種點茶的工具叫做「茶筅」,茶筅一般是竹子所製的。點茶是把茶磨成粉,然後放進杯子裡加入少量的沸水,然後用茶筅打擊裡面的茶水,分少次多量的加入水之後打擊茶水,點出來最成功的茶是有一層白色厚厚綿密的泡沫,泡沫較小較均勻,喝完之後可以咬盞不放為最佳。

明代開始的喝茶方式就跟我們現在的喝茶方式一樣了,朱元璋覺得喝末茶太奢侈了,所以就主張用茶葉加水沖泡就夠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