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全梳理:新中國70年電影創作簡史

來源:中國電影報

作者:鄭中砥

在8月31日下午三時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正式超越《流浪地球》的46.54億,躍居今年年度票房冠軍和產業化以來票房亞軍。至此,位居票房前三甲的影片分別是動作、動畫和科幻類型,體現了不同題材類型風格的多樣化繁榮態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幾代中國電影人肩負責任、擔當使命,共生產劇情片12000余部,題材類型也在70年中不斷發展、豐富、融合,在積累經驗與交流互鑒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東方文化景觀。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電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十七年”電影在展現工農兵形象、描寫工農兵生活方面取得了開創新的進展,大批優秀影片充分展現了“新中國人民藝術的光彩”。改革開放初期,在思想解放的思潮下,中國電影人大膽進行銀幕探索,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藝術片大量湧現,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產業化以來,類型不斷豐富,中國式大片和魔幻題材影片大量出現,為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奠定產業基礎和人才儲備。

2012年以來,聚焦中國社會現實、展現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電影探索出一條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商業化道路,從影像語言和拍攝手法上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走出一條新主流大片之路,科幻電影和動畫電影也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中國電影正向著類型不斷健全、產業全面發展、技術不斷與國際接軌的方向穩步前進。

“十七年”電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充分展現“新中國人民藝術的光彩”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電影整體呈現出新風貌和新天氣,發生了從敘述手法到影像風格的全方位改變。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電影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

獨特的類型與題材是“十七年”電影的重要特徵。電影中出現了大量的“工農兵”形象。工人、農民和戰士開始在銀幕上得到生動、真實的體現。工業、農業、戰爭等相關題材影片佔據銀幕主流,反特驚險片與軍事題材驚險片等也在這一時期實現新發展。

新中國的第一部劇情片《橋》就是以鐵路工人為主角,講述鐵路工人克服困難修橋的故事,首次展現了產業工人形象。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影響下,反映工業生產和工人生活的電影大量出現:《紅旗歌》《高歌猛進》《偉大的起點》等反映產業工人生活變遷,《榮譽屬於誰》反映車站調度生產,還有反映第一批女火車司機長經歷的《女司機》等影片。農村題材的影片以1950年首部反映當代農村生活的《農家樂》為起點,《李雙雙》《花好月圓》《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影片便是其中的代表。

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也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繁榮發展,其中《中華女兒》1950年獲得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自由鬥爭獎”,這是新中國電影的首個國際獎項。

此外,還有一批如《白毛女》《白衣戰士》《劉胡蘭》《趙一曼》《光榮人家》《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上饒集中營》《民主青年進行曲》《南征北戰》《董存瑞》《平原遊擊隊》《停戰以後》《暴風驟雨》《白求恩大夫》《上甘嶺》《鐵道遊擊隊》《五更寒》《衝破黎明前的黑暗》《黨的女兒》《青春之歌》《回民支隊》《戰火中的青春》《紅旗譜》《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小兵張嘎》《獨立大隊》《英雄兒女》《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紅日》《甲午風雲》《兵臨城下》等優秀影片湧現。

這些影片在藝術上尋求突破,對人物進行了真實鮮活的刻畫,更有多部影片和多個人物角色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驚險片作為這一時期非常重要的影片樣式,在銀幕上與工農兵題材影片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備受觀眾喜愛。這一時期的驚險片主要包括反特驚險片和軍事驚險片。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攝製《無形的戰線》開反特驚險片的先河,《鐵道遊擊隊》《邊寨烽火》《蘆笙戀歌》《羊城暗哨》等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李少白等多位中國電影史學家將《智取華山》看作軍事驚險片的開端,主要包括《渡江偵察記》《平原遊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神秘的伴侶》《山間鈴響馬幫來》《猛河的黎明》《冰山上的來客》《野火春風鬥古城》《英雄虎膽》《古刹鍾聲》《國慶十點鍾》《寂靜的山林》等影片。

這一時期的現實題材影片取材廣泛,主要人物涉及不同行業、不同性別,湯曉丹導演的《不夜城》第一次以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主人公,拓寬了現實題材電影的表現範圍。在藝術探索上,鄭君裡導演的《枯木逢春》以水墨畫色調和橫移鏡頭打造山水長卷之感,大膽突破傳統方式,創新意識強烈。《腐蝕》《我這一輩子》《上海姑娘》《我們夫婦之間》《霓虹燈下的哨兵》《舞台姐妹》《護士日記》《今天我休息》《老兵新傳》《農奴》等都是此類影片的優秀代表,這些現實題材電影內容取材於廣泛的現實生活,涵蓋了知識分子、警察、護士、戲劇演員等多重職業,對女性角色的刻畫與表現充滿生活氣息與真實的力量。

少數民族影片在這一時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統計,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電影涉及近20個民族50余部之多。它們或與戰爭、反特、歌舞等元素結合,或表現民族發展或歌頌愛情與生活,在電影語言和情感表現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1950年《內蒙春光》是我國第一部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反映了地方政權更迭過程中與敵特力量的較量。1960年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劉三姐》問世,影片圍繞壯族姑娘劉三姐展開,以歌舞讚頌真善美。《哈森與加米拉》描寫哈薩克族青年男女堅貞的愛情,《五朵金花》載歌載舞,呈現蒼山洱海的秀美風景,在大理民歌中展現白族人民勤勞勇敢的民族性格。《草原上的人們》《金銀灘》《阿詩瑪》《邊寨烽火》《蘆笙戀歌》等影片也留下了諸多少數民族的銀幕想象。

電影戲曲片成為標誌時代特徵的片種。從1953年第一部戲曲片《小姑賢》到1966年《遊鄉》等4部戲曲片,這一時期共計出品約120余部,覆蓋大小劇種50余個。1954年《梁山伯與祝英台》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首部彩色戲曲片,《天仙配》《遊園驚夢》《紅樓夢》《楊門女將》《野豬林》《劉巧兒》《羅漢錢》《洪湖赤衛隊》等也是這一時期戲曲片的主要代表。

這一時期的兒童片、動畫片、木偶片受到重視,數量有所增加。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提倡,出現了像《祖國的花朵》《雞毛信》《風箏》(中法合拍)《小鈴鐺》《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等優秀影片。

其中,1953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小小英雄》開創新中國木偶片的先河,1958年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誕生,隨後《漁童》《濟公鬥蟋蟀》《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等具有中國傳統美學特色的剪紙動畫片相繼面世。1961年萬籟鳴和唐澄執導的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面世,二十年間斬獲多個國際大獎,聲名遠播,不僅對中國動畫影響深遠,也對許多日本動漫家起到了啟蒙作用。

喜劇片在這一時期完成了從諷刺喜劇到歌頌喜劇、輕喜劇的轉型。《新局長到來之前》《不拘小節的人》《如此多情》《球場風波》《尋愛記》等成為諷刺喜劇的代表,這類喜劇以“笑”的形式對官場溜須拍馬、個人道德品質不佳等多種行為進行了諷刺。《李雙雙》《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魔術師的奇遇》《滿意不滿意》《錦上添花》《抓壯丁》等是歌頌喜劇、輕喜劇的代表,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名著改編影片在這一時期獲得較高藝術成就,包括:《我這一輩子》《祝福》《家》《林家鋪子》《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等。這些影片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礎上,極大發揮了創作者的主體意識,保持了政治思想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統一。

紀錄片在這一時期得到極大發展。既有《中國人民的勝利》《解放了的中國》《煙花兒女翻身記》《六億人民的意志》等記載歷史進程的大型紀錄片,也有短小精悍的《新聞簡報》等。

人物傳記片湧現出《聶耳》《李時珍》《林則徐》等優秀代表作。此外,在體育題材、災難類型上,謝晉拍攝的《女籃5號》為運動題材影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石揮自導自演的《霧海夜航》帶有災難片元素,這些都為中國電影此後的類型發展與融合打下了基礎。

創作個性舒展、藝術影片繁榮

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電影走向世界舞台

1979年電影創作開始全面恢復,迎來了第一次創新浪潮。這一時期的電影開始向藝術電影、商業電影、實驗性電影以及多元類型交叉電影的方向發展,藝術家的創作個性開始凸顯。第四代導演反思文革,探求個人命運在大時代中的跌宕。第五代導演在視聽語言上進行大膽突破,一些反叛傳統的作品湧現,令人耳目一新。

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經濟騰飛,更造就了電影在藝術上的探索與繁榮。電影思想解放運動和創新運動蓬勃發展,不同代際的導演群體各展所長、百花爭豔。藝術個性滲入不同題材類型的影片創作之中,出現了一批極具藝術探索價值的經典作品。

改革開放初期,一批反思文革、表現與“四人幫”鬥爭的影片成為這個時期特有的影片樣式,其中以《苦惱人的笑》《淚痕》《生活的顫音》《小街》《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等影片為代表,對文革中“四人幫”的罪行進行了反思與批判。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電影創作者們更多將鏡頭對準真實的生活變化,在延續中國電影“影戲”傳統的基礎上,對視聽語言、敘事手法等大膽了創造性的革新,創作出了一批具有獨特藝術氣質的現實題材藝術片。鄭洞天執導的《鄰居》,吳天明執導的《人生》《老井》,顏學恕執導的《野山》,黃健中的《良家婦女》等影片都是當時反映現實的力作,觸及了住房問題、知情返城後如何融入社會、封建婚俗問題等。

《瞧這一家子》《夕照街》《紅衣少女》《女大學生宿舍》《沙鷗》《人·鬼·情》《山林中的頭一個女人》等一批由女性導演創作的影片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人生》《少年犯》《芙蓉鎮》《老井》《湘女瀟瀟》《本命年》《鄉音》《見習律師》《我們的田野》《孩子王》《最後一個冬日》等影片也是現實題材的優秀代表。這些影片關注各行各業平凡人的喜怒哀樂,於細微處見真章。在技法上更加著重紀錄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在視聽語言探索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這一時期,中國電影人的創作個性更加舒展,在原有題材類型上進行了藝術創新,同時也開拓出新的類型樣式。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出現《獵場劄撒》《盜馬賊》等優秀代表;科幻片結合現實題材、驚悚等元素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可喜的發展,《珊瑚島上的死光》《錯位》《合成人》《凶宅美人頭》《大氣層消失》《隱身博士》《毒吻》等是此類影片的代表,《錯位》以冷峻的影像風格與利落的鏡頭語言,建構了一個超前於八十年代審美的科幻空間,成為一部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的亮眼之作。

這一時期的科幻類型也與兒童題材進行了結合,1988年第一部兒童科幻電影《霹靂貝貝》誕生,緊接著出現了《魔表》《熒屏奇遇》等一批兒童科幻影片。

文學作品改編電影在這一時期表現尤為突出,造就了許多經典影片。在這些影片的改編中,導演的個性與創造力得到了更大發揮,許多在國內外斬獲大獎的影片都屬此類,這類影片代表著這一時期的電影藝術高度。《城南舊事》《青春祭》《阿Q正傳》《紅高粱》《霸王別姬》《黑炮事件》《頑主》《輪回》《大喘氣》《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鼓書藝人》《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傷逝》《邊城》《人生》《棋王》《本命年》等影片是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代表。

隨著1988年,張藝謀改編自莫言小說的電影《紅高粱》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開始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

一方面,這一時期的電影在不斷進行藝術探索、攀登電影藝術高峰;另一方面,關於商業類型片的研究和討論逐漸深入,“娛樂片”或者類型片逐漸被視為拯救票房失靈的靈丹妙藥。

這一時期的反特驚險片主要有《保密局的槍聲》《喋血黑谷》《藍盾保險箱》等,並逐漸與動作、懸疑等其他類型進行融合,出現了《神秘的大佛》這樣以戰爭為背景的懸疑動作電影。

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的動作片以《神秘的大佛》為起點,以《少林寺》為爆發點,此後一批如《武林志》《武當》《神鞭》《鏢王》《颶風行動》《黃河大俠》《最後的瘋狂》《關東大俠》《神丐》《殺手情》《騎士風雲》《龍蛇爭霸》等影片爭相湧現,一度被視為“救市良藥”。

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迅速風靡全國,讓武俠動作片成為這一時期不可忽視的重要類型,國產電影從單一注重宣教功能轉型向兼顧娛樂功能。懸疑動作片《銀蛇謀殺案》,犯罪動作片《代號美洲豹》《瘋狂的代價》《最後的瘋狂》等開始具有商業娛樂片的賣相。

愛情題材影片在這一時期有了新的突破,以《廬山戀》《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都市裡的村莊》《如意》《鄉情》《愛情啊你姓什麽》等影片為代表的愛情電影成為一代人心中的經典記憶。其中1980年由張瑜和郭凱敏主演的《廬山戀》出現了新中國電影中的第一個親吻鏡頭,曾引發一票難求的盛況。

喜劇電影《小字輩》《他倆和她倆》《喜盈門》《瞧這一家子》《甜蜜的事業》《快樂的單身漢》等以輕喜劇為主,結合生活現實,展示了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喜樂。張剛模仿日本“寅次郎系列”而拍攝的“阿滿系列”喜劇也成為這一時期系列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

體育題材電影《沙鷗》等續接了《女籃5號》的傳統,為中國銀幕帶來了現代電影的蓬勃氣息。此外,音樂劇情片《二泉映月》《怒吼吧,黃河》;古裝歷史片《風流千古》《李清照》《譚嗣同》《末代皇后》;兒童題材電影《苗苗》《泉水叮咚》;教育題材影片《孩子王》《苗苗》;法治題材的《法庭內外》《少年犯》;反腐題材的《新中國第一大案》;農村題材的《喜盈門》《甜蜜的事業》《咱們的牛百歲》《咱們的退伍兵》等;表現小人物生存境遇的《絕響》《頑主》;歌頌知識分子的《李四光》《海外赤子》等一大批類型題材多樣的優秀影片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為此後的類型化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1987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成立。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倡導下,由國家圈定範圍的類型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開始走進舞台中央,成為電影創作的主旋律。

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傑作。《曙光》(上下集)《從奴隸到將軍》(上下集)《吉鴻昌》(上下集)《歸心似箭》《小花》《南昌起義》《西安事變》《血戰台兒莊》《孫中山》《開國大典》《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喋血黑谷》《大閱兵》《閃電行動》《晚鍾》《今夜星光燦爛》《啊!搖籃》《大渡河》《巍巍昆侖》《彭大將軍》《百色起義》《開天辟地》《大決戰》《周恩來》等成為其中優秀代表。

90年代商業賀歲片迎來大發展

世紀之交的類型化探索加速

1992年以後,主流、商業、藝術三種性質影片的差別越來越小,逐漸趨向融合,市場和類型探索開始加速。

改革開放和時代發展所帶來的電影市場的層次更加清晰,電影的市場性、娛樂性被放大,賀歲片迎來大發展,藝術探索片也開始進入市場和主流意識領域,有序的中國電影市場態勢正在形成,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

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電影迎來了新一輪發展。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上保持了嚴謹創作態度,出現了《毛澤東的故事》《炮兵少校》《重慶談判》《鳳凰琴》《七七事變》《大轉折》《長征》《席卷大西南》《鴉片戰爭》《大進軍》《橫空出世》《相伴永遠》《毛澤東與斯諾》等為代表的一批影片。英模題材中湧現出《焦裕祿》《蔣築英》《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等一批優秀作品。

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電影與商業類型進行了融合,產生了一批如《緊急迫降》這樣的驚險動作片。馮小寧導演的《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則將愛情放置在戰爭背景下,為主旋律電影的類型融合開拓了更多可能。2000年上映的反腐題材影片《生死抉擇》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成為當年票房冠軍,獲得了主旋律類型電影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從1994年開始,每年有10部好萊塢、香港“大片”以分账形式進入內地影院,在刺激觀眾觀影熱情的同時,也對國產電影產生了不小的創作壓力並催生出國產電影的新發展。

1992年徐克監製的《新龍門客棧》在內地取景拍攝,在交流合作中提升了國產動作片的製作水準。1995年,成龍主演的香港動作片《紅番區》第一次以賀歲片的名義引入內地,引發當年觀影狂潮,一些內地電影創作者開始思考如何針對賀歲檔期創作具有娛樂性和觀賞性的影片。

1997年,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成為內地第一部賀歲片,這部取材於改革開放中普通市民現實生活的喜劇電影開創了內地賀歲片的先河。

這一時期國產賀歲片多以喜劇形式呈現,既是21世紀前後中國電影面臨票房困境和市場壓力的無奈選擇,也是中國喜劇電影追求觀念突破和整體超越的重要環節。

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楊亞洲、張惠中、張藝謀、阿甘、俞中、徐靜蕾導演的《沒事兒偷著樂》《男婦女主任》《幸福時光》《考試一家親》《我的美麗鄉愁》等都是這一時期賀歲電影的代表。

這一時期的賀歲喜劇處於輿論對“娛樂”與“深度”的批評討論聲中,在創作上也面臨創作者的創作個性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賀歲片創作者們在多方角力中探尋市場與檔期的奧秘,與賀歲喜劇相匹配的娛樂片評價體系、創作體系也都在這個時期經歷了探索,並逐漸建立雛形。

具有藝術探索氣質的文藝電影在這一時期也更加成熟。文藝片開始進入主流市場,獲得藝術認可的同時,也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這一時期的文藝片相較於80年代的視聽語言探索,更多地將內容與形式相結合,不再過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對影片的人物和故事內容投注更多精力,塑造出菊豆、秋菊、香二嫂、程蝶衣、段小樓、福貴等許多不朽的銀幕形象。

在內容取材上,有講述城市百姓生活的《大撒把》《離婚》《無人喝彩》《洗澡》《美麗新世界》,展現改革開放背景下家庭生活變化的《過年》《闕裡人家》《安居》,揭示官場現實的《背靠背,臉對臉》,聚焦農村展現農民生活的《喜蓮》《二嫫》《被告山杠爺》等。《九香》聚焦單親家庭生活,塑造傳統母親角色。《鳳凰琴》《一個都不能少》《草房子》呈現教育問題。《那山那人那狗》則講述山區郵遞員的親情與愛。

在類型樣式上,有《站直囉,別趴下》《有話好好說》這樣的城市喜劇,也有《贏家》《大辮子的誘惑》這樣的愛情電影,《炮打雙燈》這樣探尋女性身份的影片。

文學作品也賦予了這一時期文藝片更扎實的劇作基底。許多作家的文學作品在這一時期被改編成優質影片。王朔的多部小說延續了80年代後期的熱度,他也以編劇身份參與了一些影片的創作。《青春無悔》《無人喝彩》《永失我愛》《陽光燦爛的日子》《甲方乙方》等都是其中代表。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電影市場改革的深入,公路片開始在中國銀幕上出現。2001年,施潤玖導演的《走到底》開啟了公路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的探尋,也為此後《人在囧途》等公路喜劇的出現埋下伏筆。

中國式商業大片與東方魔幻電影的探索

產業化以來中國電影題材類型強力拓展

產業化以來,中國電影觸底反彈,電影創作生產的迅速繁榮。商業回報成為諸多影視公司、電影創作者的重要指標,一批大製作、大場面的中國式商業大片開始湧現,這些大片對增強投資信心、拉動市場需求、培養觀眾觀影習慣、提升市場活力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吸引了大量觀眾,也擴大了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

2002年,《英雄》引發了全民大討論,同時,它在電影市場上的大獲成功也讓業界看到了以武俠動作片為主的中國式商業大片的票房號召力。此後,一批如《夜宴》《十面埋伏》《功夫》《神話》《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霍元甲》《墨攻》《赤壁》《功夫之王》等同類型電影開始大量出現。

這類影片涵蓋古裝歷史、武俠動作、奇幻神話等多種題材樣式,以高投資、名導演、全明星、大製作、大場面為重要指標,呈現出與進口大片媲美的視覺衝擊力。

在這些大片的提振下,越來越多觀眾走進影院,市場開始向更積極的方向發展,第二梯隊的各類影片也開始贏得更好的票房。但是隨著此類影片的激增,一些問題與不足也暴露出來,由於缺少全球化的視野和普世性的敘事經驗,又要兼顧國內觀眾與海外市場需求,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少形式大於內容的跟風之作。觀眾逐漸對該類影片審美疲勞,從最初的趨之若鶩,慢慢進入“免疫”狀態,中國式大片亟待轉型。

東方魔幻電影是這一時期中國式商業大片的變體之一,這類影片將國產大片的“大”從單純的大場面、大製作,提升到技術高度,開始著力探索電影特效技術的新局面,以高工業水準的特效技術呈現東方式的魔幻故事,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銀幕體驗。

《畫皮》系列、《白蛇傳說》《畫壁》《倩女幽魂2011》《大鬧天宮》等一批東方魔幻電影進入觀眾視野。其中,“畫皮”系列成為東方魔幻電影的佼佼者,2012年上映的3D魔幻電影《畫皮2》開啟了中國3D巨製之路,影片收獲大量觀眾,也為提升中國電影工業水準做出了開拓性的探索。

隨著電影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量民營資本湧入,更多青年演員、港台電影人等開始參與到主旋律電影的創作中。以《集結號》《張思德》《雲水謠》《梅蘭芳》《葉問》系列,以及《太行山上》、八一廠“三驚”系列等為代表的一批影片加速了主旋律電影與商業類型的融合,進行了主旋律電影創作方式的更新。

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片《建國大業》有近200位明星演員參演,票房突破4億大關,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維度上正式宣告了主流大片的誕生。2009、2010、2011連續三年的市場冠軍相繼被主流大片《建國大業》《唐山大地震》《建黨偉業》收入囊中。

主旋律電影與商業類型的融合在這一時期真正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主流大片發展之路。陸川執導的《南京!南京!》、陳國富和高群書共同執導的《風聲》、陳德森執導的《十月圍城》、胡玫的《孔子》、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陳凱歌的《趙氏孤兒》、董玲的《楊善洲》、張黎的《辛亥革命》、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以及八一廠的《飛天》等這些影片著力提高了思想藝術質量,成為既叫好又叫座的“三性”統一的精品力作,為國產電影穩固主戰場、牢固佔領民族電影陣地,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3年,CEPA簽署,內地與香港合拍片開始大量湧現,2003年底上映的《無間道3》正式拉開了內地與香港合拍的序幕,大批香港電影人“北上”,這一時期的合拍片經歷了從水土不服到互惠互融的變化歷程。《雙雄》《新警察故事》《黑社會》《頭文字D》《龍虎門》《門徒》《導火線》《男兒本色》《兄弟》《證人》《寒戰》等構建了港式警匪動作片的類型樣式。

同時,也有一批愛情片、喜劇片、古裝動作片如《家有喜事2009》《大內密探靈靈狗》《越光寶盒》《新少林寺》《單身男女》《全球熱戀》《最強喜事2011》等大量湧向市場,在經典翻拍與內容創新中尋找“港味”與內地觀眾口味之間的平衡。

2006年,寧浩導演的方言喜劇電影《瘋狂的石頭》以不足300萬的成本獲得了2000多萬票房,掀起喜劇電影的新風潮。小成本、多線敘事、高情節密度的方言喜劇片開始備受關注,新的創作力量正在醞釀。“瘋狂”系列第二部《瘋狂的賽車》讓寧浩成為首位進入“億元票房俱樂部”的青年導演,也為喜劇電影吸引更大範圍的關注。

此後,公路喜劇《人在囧途》《泰囧》,“馮氏喜劇”《非誠勿擾》系列,古裝喜劇《武林外傳》等大批風格各異的喜劇電影相繼登上銀幕。其中,“囧系列”喜劇第二部《泰囧》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化以來首部破10億的國產影片。至此,喜劇電影開始打破“中國式大片”獨霸票房榜首的局面,逐漸成為年度市場榜單上與之分庭抗禮的類型。

2009年,國產動畫《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衝天》票房破億,成功打破了動畫電影的“億元”天花板,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合家歡動畫品牌。同年,章子怡監製並主演的都市愛情輕喜劇《非常完美》拉開了“小妞電影”的序幕。此後相繼出現了徐靜蕾導演的《杜拉拉升職記》《親密敵人》,張一白導演的《將愛情進行到底》,滕華濤導演的《失戀33天》等一批都市愛情片,它們進一步拓展了愛情電影的範疇,將職場、失戀等新鮮元素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投資不足千萬的《失戀33天》,力壓同檔四部進口大片,獲得3.6億票房,創造了青年導演低成本高票房的典範。

此外,這一時期在科幻電影的探索上,周星馳將之與兒童家庭題材相結合,創作出了兒童科幻片《長江7號》這樣的溫情之作。2013年上映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啟了青春片的熱潮,其後《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時代》系列、《左耳》《七月與安生》等進行了該類型的探索與市場的開拓。

科幻與動畫電影加入賣座類型

新時代催生中國電影的“中華民族新史詩”

十八大以來,電影主管部門緊密聯繫國家發展、時代進步主題,根據中國國情和改革開放的大節奏,推出了相應的制度設計,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產業布局,形成了文化自主的創作格局,打造出了中國特色的新型電影發展模式,中國電影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從小數量到大數量的根本變化過程。

“突破”成為當前中國電影的關鍵詞。隨著電影工業迅猛發展,產業體系不斷完善,電影類型愈加豐富,主旋律電影與商業類型結合日臻完美,走出一條具有思想凝聚力和市場號召力的新主流大片之路;青春片、愛情片等商業類型片煥發出蓬勃生機;中國電影在科幻類型和原創動畫等多種題材樣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現實題材影片不斷打破市場天花板;文藝片逐漸獲得更多市場認可。

現實題材電影關注社會現實,以真誠的書寫與觀眾形成情感共鳴、講述新時代社會百態,勾勒出新時代的眾生世相。《找到你》《萬箭穿心》《歸來》《烈日灼心》《老炮兒》《搜索》《親愛的》《白日焰火》《推拿》《失孤》《山河故人》《闖入者》《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破風》《解救吾先生》《萬物生長》《我是路人甲》《我不是潘金蓮》《追凶者也》《嘉年華》《相愛相親》《無名之輩》等影片都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其中,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真實事件,憑借超高的品質和口碑創造了超30億的市場成績,一舉打破此類影片的市場天花板,引發全社會討論。

主旋律電影在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上取得巨大突破,《戰狼》系列和《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智取威虎山》《建軍大業》《百團大戰》等影片創新了主旋律電影的表達方式,獲得觀眾熱烈好評;《十八洞村》《中國合夥人》《滾蛋吧!腫瘤君》《鄉村裡的中國》等現實題材影片,緊扣時代主題和經濟社會發展脈搏,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表達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唱響了新時代人民生活的主旋律。《厲害了,我的國》全方位展現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取得歷史性成就。

2017年,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召開,電影界集中推出了一批題材類型豐富、風格形式多樣、個性特徵鮮明、詩意化風格化呈現的獻禮影片,既有“重工業”標杆之作《戰狼2》《空天獵》《血戰湘江》等,也有詩意與現實並存的中小成本影片《十八洞村》《家園》《守邊人》《你若安好》《南哥》《錢學森》《蘭輝》《鄒碧華》《信仰者》《幸福馬上來》《黃大年》《龍之戰》《老阿姨》《我是醫生》,以及少數民族電影《塔克拉瑪乾的鼓聲》等,這些影片代表了當前主旋律電影大小並重的多樣化、多品種、多類型的良性生態格局,在主旋律與類型電影的深層融合中,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在中國故事中創造“世界新景觀”。

當下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重大歷史節點,電影人再次集結,《古田軍號》《紅星照耀中國》《烈火英雄》的上映引發了觀眾對新主流大片的更高期待,還有一批如《攀登者》《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決勝時刻》《那時風華》《百萬雄師》等優秀主流大片蓄勢待發,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愛情電影出現了“前任”系列、“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等典型代表,這些影片切中當下年輕人的情感需求,調動觀影情緒,引發大量關注。青年演員出演、IP改編、粉絲消費不僅是大部分青春愛情片的“套路”,古裝、網文改編等幾乎都複刻了青春片的這“三大法寶”。

一批如《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盜墓筆記》、“鬼失敗”系列等影片紛紛出現,甚至也出現了不少如《爸爸去哪兒》系列、《爸爸的假期》《奔跑吧兄弟》《歡樂喜劇人》《極限挑戰》等綜藝大電影和《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這樣的相聲大電影。這些電影品質良莠不齊,褒貶不一。在探尋電影發展的路上,難免會有曲折,但產業繁榮發展過程首先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科幻電影的發展依賴於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此前的中國式大片、魔幻電影鍛煉了一批本土電影工業人才,為國產科幻電影積累了一定的人才,建立了工業基礎。2019年,《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等科幻電影接連上映,這些影片續接了上世紀80年代曾經出現過的科幻元素探索,將新世紀最初十年《長江7號》式的軟科幻電影拓展到了具有完整未來世界觀、更高工業水準和美學追求的硬科幻電影的範疇,以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收獲了觀眾的喜愛。

科幻電影的創作過程也是電影類型與電影工業的良性互動過程: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托舉出一批高工業水準的科幻影片;同時,這樣硬科幻、重工業的電影類型也勢必促進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完善。

動畫電影出現了低幼合家歡動畫與成人向動畫的共榮局面。繼2009年的“喜羊羊”之後,“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系列、“神秘歷險記”系列、“賽爾號大電影”系列等表現不俗。2014年“熊出沒”成為低幼合家歡動畫的又一塊金字招牌,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持續上映了6部,在小朋友中引起強烈反響,也將本土合家歡動畫的票房拉升到7億量級。

成人向的國漫電影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大聖歸來》《小門神》《大護法》《阿唐奇遇》《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重新喚起了觀眾的國漫熱情。正在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影人次不斷攀升,當前影片票房位列中國電影產業化以來前三位,此等盛況不禁讓人追憶起“十七年”電影《大鬧天宮》睥睨全球動畫的國漫輝煌時刻。

在體育題材的開拓上,《破風》《旋風女隊》等影片以高“燃”的競技感贏得了市場與觀眾,未來還有即將上映的《李娜》《中國女排》《中國乒乓》等電影,將續寫我國體育競技題材類型的輝煌。

類型從來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它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不同時期的類型片總是與時代共呼吸、與人民同命運,勾勒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

站在70年的節點上展望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與中國電影工業的不斷完善,必將托舉出更多像《流浪地球》這樣,具有類型開拓意義的新類型片。

隨著中國電影工業化、國際化的腳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中國電影人也將構建起中國式的“超級英雄宇宙”、“神話宇宙”、“科幻宇宙”,創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影片,書寫出中華民族的新史詩。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