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症患兒死亡率高達50%,這一疾病的治療迎來新突破!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產婦高齡化等因素,使得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在臨床上更為多見。

而有一種嚴重疾病對於這類兒童卻「虎視眈眈」,重症患兒死亡率高達50%,其治療相當棘手,它就是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

不過,近期我院兒科肖昕教授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抗IL-6抗體有望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這一發現已發表在目前世界醫學界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之一《The Lancet》(《柳葉刀》)首個開源子刊《EBioMedicine》上。(點擊閱讀原文參看文章)

死亡率可高達50%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患兒家庭的沉重負擔

肖昕介紹到,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是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嚴重疾病,其典型癥狀有腹脹、嘔吐及血便,但通常該病起病時癥狀並不典型,而且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

雖然現有的新生兒診療和護理技術水準較高,但NEC導致的死亡率並沒有顯著下降,需要手術治療的患兒死亡率可高達50%。

即使倖存的患兒也常伴有腸狹窄、膽汁淤積、營養障礙等嚴重胃腸道併發症,甚至對生後的運動、認知、行為等功能發育造成影響,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圖1 NEC患兒切除近50厘米壞死腸管

7天大的新生兒被切除了近50厘米壞死腸管

肖昕介紹到,曾有一名僅有7天大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因氣促而入院,在外院初步治療時考慮「早產、新生兒肺炎」予抗感染對症處理,但依舊持續排果醬樣便並且腹脹。

入院後急查腹部平片(圖1左側),提示患兒右下腹腸管腸壁間積氣、門靜脈積氣表現,考慮為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進展期。

予急診行剖腹探查術,術中探查提示迴腸末端距蔡氏韌帶約65cm至橫結腸右側呈廣泛淤紫、腸壁間積氣改變,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可見少許腸壁間積氣(圖1右下),若不及時採取手術,患兒生命將受到嚴重威脅。

經過兩個小時的壞死腸管切除腸造瘺手術緊急搶救,切除近50厘米壞死腸管,終於成功挽救了患兒的生命。術後10天,患兒康復出院,2月後再次返回行關瘺手術,手術順利,複診發育情況良好。

肖昕表示,該患兒病情發展迅猛,至轉院時情況已較嚴重,如不及時採取手術便會危及生命。但在保守治療階段若能採取抗體療法,是有希望在早期便治癒康復的。

為什麼早產兒容易發生NEC?團隊成員馬飛博士介紹到,目前的研究認為可能是腸道發育不成熟、腸道菌群紊亂、缺血缺氧、配方奶餵養等因素導致其腸黏膜損傷,引起大量炎症因子的釋放,進一步加重腸粘膜損傷,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腸道組織壞死。然而上述過程的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這極大阻礙了NEC的早期診斷和對因治療。

圖文無關

抗IL-6抗體:治療NEC的新希望

基於此,肖昕教授課題組通過對77例NEC病人和80例對照組新生兒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發現一群特殊的淋巴細胞(CCR9+ IL-17+ Treg)顯著升高而且與病情密切相關,提示CCR9+ IL-17+ Treg細胞升高可能是NEC形成的重要原因,並有可能成為早期診斷的指標。

隨後,課題組在研究中進一步發現,患兒外周血中顯著升高的炎症介質IL-6,是CCR9+ IL-17+ Treg細胞增殖分化的主要原因。

動物實驗也證實,應用抗IL-6受體的抗體治療,發現NEC新生鼠的腸道組織損傷明顯減輕,提示應用抗IL-6受體的抗體治療有望成為新生兒NEC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圖2 基於新的發病機制的抗IL-6R抗體治療NEC新療法

本研究率先研究了CCR9+ IL-17+ Treg細胞在NEC患兒外周血中的變化特徵,並著重探討和闡明了IL-6在CCR9+ IL-17+ Treg細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機制,同時發現抗IL-6受體的抗體可用於治療NEC。因此,本研究不但為NEC的早期診斷提供了可能,也為NEC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該研究將會成為攻克NEC的重要力量,更多患兒家庭將會受益於此。

我院博士生馬飛、新生兒科李思濤醫生專科副主任,佛山市婦幼保健院高曉燕醫生,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周佳亮醫生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我院兒科肖昕主任、郝虎副主任醫師、胃腸病研究所劉煥亮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7A020215100 ),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項目(A2017304,A2014704)和東莞市社會科技發展項目(2016108101037)的支持。研究結果發表於2019年5月在線出版的《EBioMedicine》上。

本文指導專家

兒科主任 肖昕 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

擅長兒科、新生兒常見病、疑難病的診治。對小兒遺傳代謝病、新生兒重症監護、新生兒窒息復甦、新生兒機械通氣、新生兒全腸道外營養,等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學術任職:

中國醫師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遺傳代謝學組組長

廣東省優生優育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常委

廣東省醫學會新生兒學分會常委

廣州市醫學會兒科分會常委

廣州市新生兒學分會常委

國家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廣東省和廣州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

《中華圍產醫學雜誌》、《中華實用臨床兒科雜誌》、《中國小兒急救醫學》、《中國當代兒科雜誌》等雜誌編委。

科研教學:

主要從事新生兒危重症和遺傳代謝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先後主持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教育部回國博士科研啟動基金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5項和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基金項目1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6篇SCI收錄);

主編《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學》、《新生兒危重症監護治療學》、《實用兒童危重症醫學》和《實用新生兒危重症醫學》,參與全國普通大專院校 「十二五規劃」兒科專業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兒科學》編寫。

責任編輯:郭松青

初審:李饒堯

審核:簡文楊

審定發布:李冠宏

【感謝兒科郝虎副主任、

馬飛博士對本文的支持】

圖、文/中山六院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