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山大學20年研究:低碳水減肥,心臟受不了!心律失常風險或升高

播放GIF

與碳水化合物攝入適中的人群相比,低碳水和高碳水飲食人群的房顫風險分別升高18%和16%。

初夏氣息漸濃,越來越難以藏肉,低碳水飲食可能是不少人在夏季控制身材的選擇之一。但作為風靡一時的減肥方法,近年來低碳水飲食受到的爭議並不少。《BMJ》去年發表了一篇低碳水飲食會消耗更多熱量的研究,引發眾多專家討論。且不說這種減肥策略能否奏效,可能還有潛在的健康影響。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項大型研究就發現,低碳水飲食的人群更容易出現心律失常問題——房顫。這項研究也在今年早些時候的美國心臟病學會(ACC)2019年會上進行了壁報展示。

▲碳水化合物是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片來源:pixabay)

低碳水飲食說來五花八門,大眾熟悉度高的有生酮飲食、哥本哈根13天減肥法、阿特金斯減肥法等,這些食譜普遍限制糖類、穀物、豆類、水果和澱粉類蔬菜的食用,強調蛋白質攝入。

這項研究分析了約14,000人近20年來的健康記錄,是第一項也是目前規模最大的評估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和房顫關聯的研究。房顫會帶來多種潛在危害,可能會引起心悸、頭暈和疲勞,還可能導致心力衰竭,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更是普通人群的5倍。

研究數據來源於1985年-2016年社區動脈粥樣硬化風險(ARIC)研究。受試者需要通過調查問捲來報告他們每天的飲食情況,問卷共涉及66種不同的食物。研究人員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結合哈佛營養資料庫來估算受試者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及其佔每天總熱量攝入的百分比。

平均而言,人們每天總熱量攝入有一半來自碳水化合物。根據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分為低、中、高三組,這三組人群飲食中碳水化合物分別佔每日總熱量攝入的44.8%,44.8%-52.4%,以及52.4%以上。

平均22年的隨訪期間,近14,000名受試者中有約1,900人被診斷出房顫。分析發現,低碳水飲食組的房顫風險最高。與碳水化合物攝入適中的人群相比,低碳水和高碳水飲食人群的房顫風險分別升高18%16%。研究第一作者,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莊曉東博士指出,「無論用於替代碳水化合物的蛋白質或脂肪的類型如何,低碳水飲食都與房顫風險增加有關。」

▲無論作為替代的蛋白質或脂肪的類型如何,低碳水飲食都與房顫風險增加有關(圖片來源:pixabay)

莊曉東博士表示,有幾種潛在機制可以解釋低碳水化合物與房顫的關聯。一方面,低碳水飲食的人群往往蔬菜、水果和穀物都吃得較少,這些食物有助於減少炎症,而炎症因素恰恰與房顫有關。另一方面,吃更多的蛋白質和脂肪來代替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導致氧化應激,這也與房顫有關。

研究人員認為還需要隨機對照試驗來進一步明確兩者的因果關係。另外,這項研究沒有追蹤無癥狀的房顫患者或出成屋顫但未入院診療的患者,也沒有進一步區分房顫的不同亞型,這可能局限了對研究結果的解讀。

之前的其他重磅研究也有過相似發現。比如,2018年《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上發布的一篇研究對超過15000人隨訪25年發現,熱量來源中,碳水化合物佔比與死亡率之間存在U型關聯,也就是說,相比較於中等攝入量,低碳水和高碳水飲食都具有更高的死亡風險。不過,之前的一些研究顯示,飲食中蛋白質或脂肪組成也是影響風險的因素,但在新研究中,這一點沒有影響。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碳水化合物佔每日總熱量攝入的50%-65%。美國膳食指南的推薦比例相似,為45%-65%。

莊曉東博士認為,「低碳水飲食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仍然存在爭議。但考慮到對心律失常的潛在影響,應當謹慎推薦這種流行的體重控制方法。

參考資料(可上下滑動查看)

[1] Low-carb diet tied to common heart rhythm disorder. Retrieved May 14, 2019,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3/acoc-ldt030519.php

[2] Cara B Ebbeling, et al., (2018). Effects of a low carbohydrate diet on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randomized trial. BMJ, 10.1136/bmj.k4583

[3] Sara B Seidelmann, et al., (2018).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10.1016/S2468-2667(18)30135-X

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台;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文章底部留言;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點個「在看」,分享醫學新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