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芒種養生】飲食清淡多補水,祛濕防暑用艾灸

芒種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此時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導致體內的汗液無法很好地發散出來,使人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

芒種時節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適當補充水分,飲食清淡為主,可使肌體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下面請本期特邀專家朱名宸主任醫師為大家介紹芒種時節的調養方法。

本文受訪專家

朱名宸,湖北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北省十堰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首屆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醫,湖北省知名中醫工作室主任醫師,十堰市名中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常務委員,湖北省中醫中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30餘年,擅長中醫婦科常見病、疑難雜病的診治。

防暑邪 艾灸巧祛濕

芒種到夏至這段時間,是一年中陽氣浮盛,陰氣內藏的階段。此時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人居其中。因氣象多雨且悶熱不已,暑氣上升,拉著濕氣一起「為禍人間」。若人體正氣不足,或因氣象炎熱而嗜食生冷,就會導致水濕停滯體內,易受暑濕侵蝕。出現身熱、睏倦、四肢酸痛、口乾、口苦、小便短黃、胸悶、噁心等癥狀。

艾灸有溫經通絡,流暢氣血,調和臟腑,提高肌體免疫力的作用,可使人體氣機宣暢、助陽祛寒、補心健脾,此時用艾灸來提昇陽氣讓人安度盛夏最好不過。特別適合骨關節病,風濕、類風濕、胃寒、腹瀉等病症的人群,用艾灸的純陽之火可以溫經散寒,祛除體內的老寒氣。常用應灸穴位有風門、大椎、天樞、中脘、足三裡和肺俞等。

大椎穴: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清熱解表、截虐止癇,主治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肩頸疼痛、肺脹脅滿、咳嗽喘急等。

風門穴: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風門穴主治傷風咳嗽、頭痛發熱、胸背徹痛、項強、癰疽發背等。

肺俞穴: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肺俞穴是治療肺臟疾病的要穴,除可用於治療頸肩疼痛等局部病證外,還善於治療肺系疾患如感冒、咳嗽、氣喘等。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中脘穴主治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天樞穴:在腹中部,臍中旁開2寸。主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

足三裡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灸足三裡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

多補水 睡好子午覺

芒種時節開始炎熱,消耗體力較多,暑邪入體,易傷內臟,所以人體會通過排汗來散熱,如果體內沒有多餘的水分,那一定程度上排出的汗液多半是人體寶貴的津液和氣血。因此,平時要注意多喝水以補充身體水分。

「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中醫認為睡眠與醒寤是陰陽盛衰交替的結果。子時(23點至凌晨1點),屬肝經循行之時,陰氣最盛,陽氣衰弱,睡覺以養陰。午時(11點至下午1點),是氣血流注心經之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此時睡覺以養陽。子午時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合陽」之時。睡好子午覺,有助於陰陽之氣的順接,以順應芒種陰陽交接之勢。

宜清淡 飲食少甜鹹

芒種時節期間,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宜,避免暑濕病。少油膩辛辣,少飲酒以免多增濕氣,少食糖以免體內熱量增加。

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鹹、過甜。飲食過鹹,會導致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宜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症和高膽固醇症,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女士在月經期或產褥期,雖氣象漸熱,也應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它疾病。(作者 肖平 編輯 孔德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