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吳國攻陷郢都,楚國為什麽能復國?這兩人功不可沒

吳王闔閭執政之後,以伍子胥為相、孫武為將,確定先破楚國,再服越國,最後北上中原的爭霸方略。

公元前506年,在輪番侵擾楚國長達六年後,楚國正恰發生內亂,小弟蔡國和唐國對大哥楚國極為不滿,這與令尹子常的貪婪有直接關係。

《史記》有記載,“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

蔡國國君蔡昭侯有兩塊玉佩和兩件皮衣,自己穿戴一件皮衣和一塊玉佩,另一份則獻給楚昭王。

可是子常看著眼饞,想要皮衣和玉佩,蔡昭侯卻不給,子常就把他扣留在郢都,什麽時候給就什麽放人,結果一口就是三年。

唐國國君唐成公也是如此,他有兩匹寶馬,一匹自己用,一匹獻給楚昭王,結果又被子常看中,唐成公卻不給,結果同樣被扣押三年。

雖然後來蔡、唐兩國妥協了,國君都回到封地,可是兩人咽不下這口氣,想要報復楚國。

他們請晉國出馬,自己願意當馬前卒,可是晉國內部矛盾重重,對伐楚爭論不休,最後沒有答應。

兩國大失所望,不得已投靠“野蠻”的吳國,畢竟吳、楚兩國近年來戰亂不斷。

當時吳國很小,傾全國之力也只有三萬兵,可是兵貴精而不在多,吳王闔閭親自出馬,帶著伍子胥和孫武出擊楚國,柏舉之戰由此爆發。

三萬人想要擊敗楚國,最好的方法就是奇襲,所以吳軍必須要快,在楚軍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出擊。

在蔡、唐兩國的協助下,吳軍奪下楚國北部三個重要的要隘,九裡關、武勝關、平靖關,即為義陽三關。

控制這個地方後,吳軍只需少量兵力就能分割關內和關外的楚軍。晉楚兩國交戰數百年,大多在邊境上打打鬧鬧,楚國防備晉國,把兵力都布在三關北面。

如此一來,楚國數萬大軍被隔絕在關外,基本上對吳軍沒有太大壓力。

楚國也並非沒有能人,司馬沈尹戌建議主將子常正面拖住吳軍,自己迂回攻擊吳軍側翼,斷其後路。

計策雖好,但是執行過程中卻出現問題,子常為了貪功,不等其他楚軍到位就主動出擊,結果中了孫武之計,子常大敗。

在隨後的數天時間裡,吳軍緊緊追擊楚軍,經過五次戰鬥,吳軍兵臨楚國郢都。

《史記》有記載,“比至郢,五戰,楚五敗。”

楚昭王知道擋不住,用發狂的大象衝擊吳軍,然後趁亂逃出郢都。楚昭王帶頭逃離,朝臣和百姓也沒有信心抵抗,不久郢都淪陷了。

都城被攻陷,楚昭王逃到隨國,結果又被吳軍包圍,從某種程度上說,楚國已經淪陷。

可是一年時間不到,楚國又得以復國,原因有很多,其中兩個人至關重要。

一人是楚國重臣申包胥,他知道想要恢復楚國必須依靠外援,當時有實力打敗吳國的有晉國和秦國,晉國是楚國世敵,沒有趁火打劫已是大恩。

《史記》有記載,“昭王之出郢也,使申包胥請救於秦。”

所以,申包胥只能選擇秦國,可是秦哀公不想參合此事,因為沒有利益所圖。

申包胥使出絕招,在城牆處日夜哭泣,數天不吃不喝,這便是歷史上的“哭秦庭”。

最後秦國君臣被感動,秦哀公出動五百戰車救援楚國。除了申包胥,還有一人對楚國復國也功不可沒,他就是闔閭的弟弟夫概。

吳國沒想到進攻楚國會這麽順利,事先也沒有預定好利益分配的方案。

因此進入郢都後,為了爭奪成果,經常發生爭鬥之事,其中以闔閭之子和夫概最為激烈,這無形中減緩了吳滅楚的步伐。

越國看到吳軍大舉進攻楚國,內部極為空虛,所以領軍來襲,夫概受命回國支援。

夫概擊退越軍後,看到秦國發兵救楚,而闔閭卻留在楚國不回,顯然是打算把楚國當成吳國,他便有了自立為吳王的心思。

《史記》有記載,“會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為王。”

闔閭聽說後大怒,於是領軍回吳,攻打夫概,自此,楚國才得以復國。

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沒有申包胥和夫概,闔閭會繼續留在楚國,以當時的形勢來說,秦國和晉國未必會出兵,楚國就真的可能會滅亡。

(參考文獻:《史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