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柏舉之戰:楚國20萬大軍輸給了吳國3萬大軍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不管是在春秋時期,還是在戰國時期,楚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特別是在春秋時期,楚國和晉國之間的爭霸,成為主要的歷史事件。不過,在春秋後期,楚國卻在新崛起的吳國手上吃到了一場慘重的敗仗,這場戰役就是柏舉之戰。在柏舉之戰中,吳國出動了3萬大軍,結果不僅擊敗了20萬的楚國大軍,甚至還差點滅亡了楚國,這是為什麽呢?

首先,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國都城的遠程進攻戰。根據《史記》、《春秋》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506年,晉國等諸侯國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會盟,共同商討討伐楚國。對此,楚國選擇進攻蔡國,以此回應晉國等諸侯國之間的聯盟。在楚國進攻蔡國的時候,一直對虎視眈眈的吳國決定以救援蔡國為借口,以此發兵征討楚國。公元前506年的冬天,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闔閭的胞弟夫概為先鋒,率領3萬吳軍進攻楚國。

在吳國大軍出動後,蔡國、唐國也選擇加入。在三國大軍來到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說今安徽鳳台)後,孫武挑選3千5百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以此達到對楚國的戰略奇襲。等到吳國大軍突然深入到楚國腹地後,楚昭王自然非常慌張,於是調集了20萬大軍,派遣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等迎戰吳軍。吳國君臣見楚軍主動出擊,遂采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通過退避三舍來實現以逸待勞,以此實現對楚國大軍的打擊。

楚國大軍在遭遇失利後,選擇在柏舉(今湖北麻城,一說湖北漢川)列陣,準備再戰。在兩軍對陣之際,吳王闔閭的胞弟夫概率領自己的5千前鋒部隊,直闖楚營。果然楚軍一觸即潰,很快就被吳軍擊潰。在這之後,孫武指揮部隊乘勝追擊,迅速將沈尹戍部包圍。最後沈尹戍見大勢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在此基礎上,楚昭王因為楚軍的節節敗潰,率先從楚國都城逃離。由此,吳軍於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農歷11月29日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

最後,雖然因為秦國的支援和楚國龐大的疆域難以全面佔領,促使楚國得以成功復國。但是,獲得柏舉之戰勝利的吳國,還是差點滅亡了楚國。究其原因,吳國之所以能以3萬大軍戰勝20萬大軍,一方面是吳國準備充分,並且擁有孫武、伍子胥、夫概等名將。就伍子胥來說,對於楚國的情況十分了解,而孫武的戰略突襲方案,更是成為兵法運用上的經典案例。另一方面,就楚國來說,長期和晉國的爭霸戰爭導致自己內部實力明顯損耗,再加上楚昭王父親楚平王荒唐殘暴,任用奸臣,也是導致楚國內部混亂的重要原因,從而為柏舉之戰的失利埋下了伏筆。總的來說,柏舉之戰讓楚國在春秋後期一蹶不振,而吳國則順利稱霸中原。

文/情懷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