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炎炎夏日如何預防脾胃病?

炎炎夏季最容易觸發胃腸道疾病,

如嘔心、嘔吐、拉肚子等等,

西醫認為,這是各種胃腸炎症,

那麼,中醫呢?

今天,

宣宣就從中醫的角度解讀一下哦。

因為脾有一個特性,就是喜燥惡濕,因此容易為暑濕所傷。脾胃病有虛、實之分,在臨床常見的證型中,

脾胃濕熱證、寒濕困脾證為實證;

脾氣虛證、脾陽虛證、胃陰虛證為虛證。

脾胃濕熱證:

表現為脘腹脹悶、納呆、噁心欲嘔、口中黏膩、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本證多由外感濕熱之邪、喜食油膩辛辣食物、過度飲酒所致。

寒濕困脾證:

表現為脘腹脹悶、口膩納呆、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細。本證多因淋雨涉水,居住潮濕,氣候陰雨;或由於過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脾氣虛證:

表現為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食後脹甚、飢時飽脹、大便溏稀、肢體睏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淡黃或萎黃、舌淡苔白、脈緩或弱。本證多因飲食不節、太過勞累,或憂思日久、素體虛弱、年老體衰、大病初癒、調養失慎等所致。

脾陽虛證:

表現為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本證多因脾氣虛進一步進展;或因過食生冷、過用苦寒藥物;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胃陰虛證:

表現為胃脘嘈雜、飢不欲食、或痞脹不舒、隱隱灼痛、乾嘔、呃逆、口燥咽乾、大便乾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本證多因熱病後期,胃陰耗傷;或情志鬱結,或吐瀉太過,或過食辛辣、香燥之品,過用溫熱辛燥藥物所致。

針對不同的症群,中醫治療的手段多採取辨證論治的原則,因時因人製宜,且用藥靈活多變,在保養脾胃方面有著明顯優勢。

拔罐療法:脾胃濕熱、寒濕困脾證可選用膀胱經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

艾灸治療:隔薑灸中脘、足三裡、神闕、關元、脾俞等穴,適用於脾氣虛、脾陽虛人群;艾灸天樞、足三裡、胃俞等穴,適用於寒濕困脾證人群。

穴位按壓:點按中脘、足三裡,手掌輕揉神闕,適用於各證型人群。

中藥臍敷:①脾胃濕熱證人群可用黃連、黃芩、大黃各等分,磨粉後用水調成糊狀敷臍;②寒濕困脾、脾氣虛、脾陽虛證人群可選用乾薑、肉桂、豆蔻各等分,磨粉後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臍。

中藥足浴:①脾胃濕熱證人群可用黃連、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②寒濕困脾證人群可選用:紫蘇、陳皮各20克,藿香30克;③脾氣虛、脾陽虛證人群可用白朮、乾薑、茯苓各20克;④胃陰虛證人群可選用北沙參、玉竹、麥冬各20克。

飲食結構不合理,經常性的熬夜,喜歡食生冷性寒之物,讓外邪入侵,陰陽失去平衡,膽囊收縮機能減弱,膽汁減少,部分膽 汁逆行反流入胃與胃酸作用對胃黏膜憑障產生破壞,形成胃痛、胃脹、打嗝、燒心、噯氣、胃酸過多、口苦等諸多胃的 不適情況,根之於膽


在人的體內皆有幽門螺桿菌存在,只是多少不同,膽不好,食物則在腸胃逗留過久,幽門螺桿菌就會得以繁衍生息,通過調理膽,才能讓菌群恢復正常。 出現這類情況,其實擔心是多餘的,置之不理也是不對的,應該正面積極應對才是,有空餘時間到鄉下野地採摘些苦;菜,回去煮湯,紅糖適當加一下,原產地連雲港灌南,野菜背面有白色絮狀物,晚上盡量不要太遲,少加班,畢竟健康才是財富,離開健康的身體,其他都是虛無縹緲的,唯獨健康才是最為珍貴的,健康的你才更加自信,才有大未來。

食療:

①綠豆粥:綠豆性寒味甘,有清熱解毒,降火消暑的功效,適合脾胃濕熱證人群;

②陳皮粥:陳皮性味苦辛,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適合寒濕困脾證人群;

③益胃粥:取益胃湯之義,具有養陰益胃之功效,取沙參9克,麥冬15克,冰糖3克,細生地15克,玉竹5克,先煎出葯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適合胃陰虛證人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