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抗抑鬱葯 ,這 4 個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

1. 規律服用抗抑鬱藥物,病情就不會複發?

一直以來,我們精神科醫生都在抱怨抑鬱症複發率太高了,有一些研究對抑鬱症患者進行長達 10 年的隨訪也提示,發現有 75%-80% 的患者會多次複發。而有的研究則進一步提示,對於首發的抑鬱症患者,再次發作的幾率為 50%,第二次發作後複發的則為 70%,而發作了 3 次之後,複發的風險可能就已經達到了 100% 了。

而其中原因之一便是患者依從性很差,原因有多種,比如,對疾病的認識不夠:患者認為和其他科室的用藥一樣,用幾周的藥物就好了,病情緩解之後,就不需要再用藥了,把醫生的囑咐當耳邊風;病恥感作祟:認為聽從精神科醫生的建議,服用抗抑鬱藥物,就如同真的承認自己得了抑鬱症,與「瘋子」劃上了等號。

若患者乖乖的聽從醫生的意見,規律服藥 1 年,甚至幾年,患者的抑鬱症就不會複發了嗎?

在精神科臨床工作上,作為醫生,經常會陷入這樣的誤區,過分的強調依從性,以致於讓患者認為規律服用抗抑鬱藥物之後,抑鬱症就不會複發。而事實上,若患者再次遭遇強烈的應激之後,即使在規律服藥,其抑鬱症也可能會複發。

2. 用抗抑鬱藥物,光考慮療效就對了嗎?

當你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上,盡心竭力地為患者開出抗抑鬱藥物的時候,可能會忽視藥物的一些常見副作用。比如,使用米氮平對於女性來說,體重增加是要命的,她們寧願繼續抑鬱,也不要胖得沒法見人;此外,使用西酞普蘭對於青年男性來說,會潛在的引起性功能障礙,對於心中一直高唱著「征服」的這群男子,當然不樂意雄風萎靡不振了。

所以當你用藥未考慮到副作用時,有可能你的努力是白費的,而患者們都可能傾向於停葯;所以請在臨床上花點時間,根據所選藥物、患者(身體狀況、癥狀特點、性格等)的特點,告知患者可能會出現的副作用以及處理措施,以免患者的依從性很差,導致前功盡棄。

3. 剛用上抗抑鬱藥物,副作用就很明顯,難道用得不對?

對於一些稍微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來說,可能會知道這個現象:剛使用抗抑鬱藥物的時候,抗抑鬱作用還沒有顯現出來,有的時候副作用就已捷足先登,比如焦慮、激越和易激惹的癥狀進一步加重了。

若您是精神科剛剛入門的醫生,若不知道,則可能會一臉疑惑:「這個葯,我是不是用錯了」?若沒有告知患者,患者也一臉懷疑:「這個葯,醫生會不會用錯了」?

對於大多數精神科醫生而言,雖然可能知道這一現象,但可能不知道它還有有一個專業的術語:Jitteriness 綜合征,即患者在服用抗抑鬱藥物的初期,就會出現焦慮、激越和易激惹癥狀的一過性加重。

從 2014 年發表在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雜誌上的一篇前瞻性自然觀察研究提示,有大概 7% 的患者會出現這一綜合征,而且抑鬱症和心境障礙家族史與其發生相關,可以作為這一綜合徵發生的預測因子。

對於預防 Jitteriness 綜合征,要做到起始劑量低,加藥要緩慢;對於治療,還可以輔助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例如氯硝西泮,也許能使患者更加耐受;對於患者在治療的第一周,Jitteriness 綜合征可能會使患者感到更加焦慮或緊張,則需要我們醫生提前告知患者,否則會使患者更為焦慮,降低了用藥的依從性,當然,對於暗示性很強的患者就不推薦了。

4. 用上抗抑鬱藥物,患者就得到了一塊「免死金牌」?

在抑鬱症病恥感強的中國,抑鬱症的診斷率(即使重度抑鬱症)還處於較低水準,從一方面來說,許多得了抑鬱症的患者,本人並不會主動去醫院就診,認為自己多調節一下心態就好了;而家屬呢,礙於面子,大多不樂意將自己的子女送去精神病院治療。

所以,我們在臨床工作上,經常能看到一些抑鬱症患者,即使是首次就診,就已存在自殺行為了。當自己的子女發生自殺行為,往往這個時候,家屬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急急忙忙將患者送來就診,而許多家屬對精神科並不了解,以為用上藥,患者就不會自殺了。

殊不知,一些研究提示,抑鬱症患者在入院後的第一周,其自殺的風險是高於入院前的,隨後自殺風險才降低,對於兒童和青少年這一特殊人群而言,應用抗抑鬱藥物更要慎之又慎!還有就像上面所提到的,若發生 Jitteriness 綜合征,由於焦慮、激越和易激惹癥狀的加重,患者的自殺風險會進一步增加;此外,如果家屬認為用了葯,患者就安全了,就放鬆警惕,也會增加患者的自殺成功的風險的。

對於這一點,不僅要明確告知家屬,更要落實到自殺風險相關的同意書上!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PLUS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