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踐行了“一萬小時理論”,你還是失敗了?

欲成專家,必專注於一項事業,積累大量的相關經驗。

有人統計過,想要成功大約需要10000小時的參與投入。但你踐行了“一萬小時理論”就一定會成功麽?以下,Enjoy:

丹尼爾 L. 施瓦茨| 作者

01 刻意練習

成功的經驗積累不僅僅取決於你投入的時間,還包括投入精力的質量。

拿國際象棋來說,新手一般會通過不斷下棋來提高水準,而大師則深入推敲經典的棋局來實現登峰造極。精修勤練要的是不斷突破現有水準,而不是維持現狀、在已有水準上變得更加“熟練”。

有這樣一組實驗。研究人員比較了柏林一所著名音樂學院中小提琴學生的情況。其中一部分學生未來準備去當音樂老師,而另一部分則要努力成為職業小提琴家。這些以職業音樂家為目標的學生,每周獨自進行共約24小時的嚴肅練習(即非自娛自樂的練習),而以音樂老師為目標的學生每周則練習9個小時。多年之後,二者在練習時長上的差別累積到數千小時。

然而故事還沒完,質量的差別又體現在哪裡呢?事實上,雖然這兩類人每次的練習均持續約80分鐘,但是那些以職業小提琴家為目標的學生在練習告一段落後都累得不行,必須打個盹兒休息一下。

真正的精修勤練是非常耗費精力的,所以如果學生們一鼓作氣練了兩個小時,那麽幾乎可以斷定他們多半並沒有在精修勤練,而是在偷懶摸魚。

人們常常認為專家能夠取得不凡的成就,依靠的都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然而事實上,一代宗師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不過是將大把大把的時間用在日積月累的精修勤練上,正可謂“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還輪不到拚天賦”。

02 精修勤練

精修勤練借助兩種認知原理來促進學習、提升水準:組塊化,知識重組。

1、組塊化

組塊化就是把零散的小塊信息組合成大塊的信息單元。

假設你要記住心儀女孩的11位手機號碼,在這個關鍵時刻不掉鏈子還是有難度的,因為人們的工作記憶空間有限。一般情況下,人能同時記住並處理的信息大約是7條。但是通過組塊化把零散的信息逐漸聚合在一起,在保證要記住的信息塊數量不超過7條的情況下,人們同時處理的信息總量就可以更多。

組塊化通常會經歷兩個階段:流程化和自動化。

A:在流程化的階段,人們借助語言控制和外顯記憶來逐步執行任務。

舉個例子,在學習開手動擋車的時候,剛開始你可能還要將一系列操作步驟大聲說出來或是在腦海中默念出來,引導自己手腳配合的動作:“右腳松開油門,同時左腳快速踩離合,右手把擋位從1擋摘到空擋,再掛入2擋,左腳再慢慢松開離合,同時右腳緩緩踩下油門。”

隨著反覆操練整套動作,最終不再需要刻意思考,更不用借助語言來指導了,“油離配合”的幾個子步驟已經渾然一體,形成組塊。

B:在自動化的階段,組塊關聯起來形成一個相繼自動觸發的序列。

老司機只需想到“換擋”,就能不假思索地完成一系列動作了。

有趣的是,流程一旦被自動化,當初的一個個具體步驟就很難再還原了。比如在鍵盤上劈裡啪啦敲字敲到要飛起來的時候,已經很難還原當年吭哧吭哧找字母的時光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平時總說,“我也不知道怎麽做到的,反正就是做到了”。因此,專家雖然才藝過人,但卻不見得擅長解構並解釋他們擅長事物中的原理。專家並不代表善於教別人,也許這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何大學裡有些課程聽上去特別晦澀難懂。

2、知識重組

隨著人們在一個領域不斷精進,新問題也會不斷出現。這便需要我們重新組合知識來應對新挑戰。

比如,在一項研究中,實驗志願者會得到兩條提示:

他與心理學的分支精神分析學有關;

他的名字以“F”開頭。

志願者以不同順序聽到上述兩條提示後,要迅速說出符合條件的心理學家(答案是弗洛伊德,Freud)。

對於剛涉獵心理學的初學者來說,先聽到名字的提示能比先聽到分支學科更快地想到答案。而對於教授來說正好相反,分支學科的提示更為有效。這是因為初學者的記憶中,著名心理學家的名字是根據字母順序整理的,而教授們則根據學科對他們進行了重新分類,所以分支學科能幫助他們更有效地調取記憶。

精修勤練的過程中,那些特別重要的、困難的任務可以被人們從整件事的執行流程中抽離出來,進行單獨訓練。這就為組塊化和知識重組提供了更多的練習時間與認知資源。

03 如何設計精修勤練的學習機會

精修勤練對於那些已經正式參與到活動中的職業選手或興趣愛好者來說,是一種理想的學習策略。在設計精修練習時,往往強調“功夫在詩外”,即不要隻關注一項活動中最需要參與者去做的事,很多時候可以嘗試“彎道超車”。

支持精修勤練的條件包括:選取恰當的目標與任務,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勞逸結合,保持充沛的學習動力。

1、設定目標和選取任務

專業知識需要通過專業的方式獲取。專業的老師和教練對於選擇正確的任務至關重要。如果任務過於簡單或者複雜,練習都不會奏效。

指導老師同時也扮演了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角色——找出弱點並監督練習,比如在體育運動領域,短跑教練會指出頂尖運動員在步伐節奏方面的問題。當然,正所謂知易行難,有些時候甚至行家自己都不易察覺。

另一方面,對於知識結構更為明確的學科,比如編程或者數學,學習助教的角色可以由電腦來扮演:它不僅可以記錄學生的表現,還可以識別出未被組塊化的認知過程,然後再針對這些薄弱環節提供專門的訓練。

2、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

人們必須通過觀察自己付出努力所產出的實際結果,才能進一步做出評估和改進。

這些反饋都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習者調整、精進自己的表現。而來自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教練或前輩的反饋同樣十分寶貴,因為他們既能從全局出發提出宏觀建議,又能點出容易被常人忽視的微觀細節。

3、勞逸結合

你很可能有過那種絞盡腦汁思考問題或嘗試讀懂晦澀文字的經歷。真正的精修勤練耗費精力,是不可能持續太久的。因此通常來說時長較短的高強度練習更為理想。少而精的訓練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4、學習動力

精修勤練不可能總是妙趣橫生。對於已經精通某個領域的人來說,能夠感知到自己的進步就是最好的嘉獎,也許這就是他們的全部動力。而對於其他人,如何獲取動力可能就是個問號。一種解決辦法是,不僅要獎勵正確答案,也要對精修勤練的過程給予表彰。

通過精修勤練,複雜的任務也可以完美地執行,其過程也會更為高效、更不容易受到遺忘或其他事務的干擾。

主廚可以一邊吊著高湯一邊構思下一步如何新穎地用湯來燒菜,而新手則必須埋頭照著食譜一步步地嘗試。老司機開車,起步換擋變道早已一氣呵成,因此工作記憶就被釋放出來去思考走哪條路更通暢,哪條路可能會擁堵。但新手上路則是能開到目的地不熄火就不錯了。

精修勤練還能幫助人們根據當前任務的重點來優化知識結構並幫助人們突破瓶頸,更上一層樓。

在任何新的領域,剛開始都是一片空白,有著廣闊的提升空間,人們的水準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得到大幅提升。然而,這樣的學習紅利期會逐漸消失,因為可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低效率的水分越擠越乾。

這一指數定律帶來了著名的二八法則:一個人可以利用20%的時間掌握80%的內容。利用這個法則,人們往往可以快速成為某個領域裡的業餘愛好者,或者“半瓶子醋晃蕩”。

本文摘編整理自《科學學習》,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出版,經版權方授權發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