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以美國為鑒,大學生真的懂理財嗎?

美國大學並沒有提供足夠的金融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財商”。更糟糕的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對金融制度更遊刃有余,而工薪階層的孩子卻在面對財務問題時更容易不知所措。

1

美國大學生普遍財商低

在美國,隨著高等教育學費的增加,大學生面臨的由於學生貸款而增加的財務負擔也愈加嚴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2017年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二十年中,美國學生貸款債務金額猛增至1.3兆美元。

2014年,學生貸款借款人的數量比2000年的借款人數增加了一倍多,達到4200萬人。然而,大學生在管理個人財務方面的理財知識水準很低。在一份布魯金斯學會的全美範圍調查中,一半的大學一年級學生嚴重低估了他們的債務數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能夠相對準確估計他們的貸款額。報告還發現,持有聯邦政府貸款的學生中,有28%回答他們沒有聯邦學生貸款,14%的學生則回答說沒有任何學生貸款。

除學生貸款外,美國大學生還面臨許多其他財務選擇:支付學雜費,租房,申請信用卡,尋找兼職工作,以及其他社交活動。由於缺乏意識和金融常識,大學生很難清楚地根據他們的真實財務狀況作出合理的財務決策。

與此同時,學生貸款借款人的違約率已升至過去二十年的最高水準。2016年的畢業生,創下了畢業時背負37173美元的債務紀錄。根據過去的債務違約趨勢,到2023年,2004屆入學的畢業生中,將近40%的人可能會在學生貸款上違約。

2

“財商”培養的現狀

美國佐治亞大學家庭和消費者科學學院教授 Brenda Cude及同事的研究證明,在大學期間,學生做出的財務決定不僅影響他們的大學生活,而且對大學畢業後的財務狀況也產生重要影響。Cude 的研究發現,不良的財務管理可能會增加個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動也可能因為脆弱的經濟狀況或壓力而受到影響。

造成如今美國學生驚人的低金融素養和迫在眉睫的債務危機的因素有多重。根據Cude的分析,首先,美國許多大學並沒有意識到學生理財意識淡薄的迫切性。很少有學院為學生提供正規的金融教育,以幫助其獲得關鍵的個人理財知識和經驗。對於少數個人理財課程,並非所有學生都必須進修。因此,大多數大學生從來沒有機會通過正式的大學教育,在個人層面討論或做出最佳的財務決策。

然而,許多大學對金融教育漠不關心的態度,與公眾和決策者的態度完全脫節。2008年,美國總統金融素養谘詢委員會建議大學讓學生參加全面的金融掃盲課程或能力測試,以獲得聯邦資助或聯邦擔保學生貸款。委員會還建議高等教育機構為創新金融教育計劃制定榮譽計劃。

通過參與金融掃盲活動,學生可以培養作為一個負責公民的批判性思維、判斷力和其他技能。儘管大學課程目前沒有強製推行金融知識課程,但高等教育在學生金融素養培養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除此,課外體驗在影響學生的理財素養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課外體驗包括創業俱樂部、為低收入學生提供的金融教育選修、個人理財座談會,以及高校提供的個人理財谘詢。有學者認為,除了將金融教育納入課程之外,金融教育還應納入職業中心,校園銀行和學術谘詢辦公室提供的服務中。

3

“富孩子更富,窮孩子更窮”

作為高等教育研究者,我也在想高等教育在培養一個人的金融理財方面起著什麽作用?當一個人的肚子在咕咕叫的時候,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人談論文學或理論。目前四年製大學教育的系統在全球範圍內雖有很多不同,但在課程設定和校園活動方面卻很相似:至少理財素養都不是重點。然而理財素養是個人在現代消費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東西之一,沒有這種能力的培養,任何自稱為平等公平的教育都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只會欺騙穿戴它的人。

只有金融教育是不夠的,因為個人也需要實踐機會來提高理財能力。在理財社會化進程中常常被忽視的一個因素是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個人手中可支配的財務資源。杜克大學高級後知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Hindsight)的年度報告中提到,在美國的低收入家庭中,財務谘詢的使用率特別低。

歐洲經濟學者Luksander等人研究發現,與缺乏資源的學生相比,家庭或者兼職收入較高的學生可以進行投資等金融交易,這樣的機會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他們對其他金融交易的興趣。在進行非正式理財自我教育方面(比如上網搜查或者翻閱雜誌),來自中高家庭收入的學生比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明顯更主動。

這就涉及一個在財富和理財素養上同時出現社會分層化差異的現象。加州伯克利大學社會學系學者 Sigrid Luhr通過觀察採訪26組美國中產階級和工薪階層家庭對孩子理財素養培養的過程,發現中產階級的家長更積極主動地教導孩子理財常識,而工薪階層的家長通常感到無力教導孩子理財技能,因此回避和孩子討論財務問題。這樣的結果就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對金融制度更遊刃有余,而工薪階層的孩子卻在面對財務問題時更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如果富裕家庭在給孩子提供更優渥的財力時,同時還將理財素養也傳遞給孩子,那麽他們的後代會比低收入家庭那些缺乏理財經驗和常識的孩子,在消費社會中更有運用社會資源的競爭優勢。

不同學校的學生理財社會化同時也受他們的學校氛圍、校友和老師的影響。我有幸在私立和公立學校都有學習工作體驗,也看到在私立精英大學,一些學生已經在管理父母給他們設立的信託基金,並且有投資或創業的經驗,而在公立大學,一些接受聯邦政府貸款的學生,卻面臨不少貸款壓力。有的公立大學學生在本科時不知道所謂的政府助學金其實是貸款,有的學生因為貸款數額巨大,選擇到中國做英文教師來儲錢還款,還有的學生心理上選擇不去面對,行為上逃避登入账戶查看債務數額等等。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部分美國大專院校選擇逃避而非直面學生金融素養培養的問題。最近的美國政府公信力報告發現,一些大專院校甚至外包谘詢公司通過誘導學生參與延期還款(長遠看這樣的方式因為更高昂的貸款利率其實對學生不利)的方式,以使其機構畢業生三年期內債務違約率低於聯邦政府規定水準,從而獲得更多聯邦學生貸款來提高就學率。這就好像越缺乏資金的學校越需要學生貸款支付高額學費就讀,但學生畢業後的財務負擔,以及金融素養低帶來的更多債務可能都由學生自行承擔。而手持大量資源的私立名校學生,則已經在學校學習各類創業投資和金融理財活動,畢業後大部分就職於金融、法律和科技行業。新一輪的社會分層固化,也因此而更加劇。美國大學生理財素養危機的現狀,值得中國高校從業者和政策研究者引以為鑒。

4

中國大學生理財

說來慚愧,我對大學生理財素養這個問題的興趣其實來源於自己的無知。從小到大,父母省吃儉用為我提供優渥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而不會直接教我儲蓄和投資。作為一個從工薪階層家庭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我被教導要努力學習,取得優異的考試成績,上一所好學校,之後獲得一份前景不錯的工作。

在讀碩士期間,我不知道應該每個月查看銀行對账單,直到開始工作後看收入時,突然意識到在過去一年多一直有一家公司從我的账戶中扣取月費 (我曾經簽了一份修改簡歷的服務合約並提供了銀行账號,沒有想到這個服務轉換成了月計劃)。我沒有認真讀合約,之後的一年多也沒有定期查看銀行账戶。

在我第一份全職工作期間,我花了幾乎全部的工資購買雜貨、手袋和衣服,沒有絲毫的儲蓄和投資意識。當我在停車場發生兩起小事故的時候,我不得不刷父母的信用卡,來支付我和對方的車的維修費用。

在中國,對於理財素養的關注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深化也越來越多。財商也被認為是與智商和情商同樣重要的素養。去年《中國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發現,90後對提升財商素養有迫切需求。報告總結90後一代在財商觀念方面存在明顯誤區;大部分消費無計劃或者計劃不明晰;雖然有草根理財意識(一塊錢也理財),但缺乏財商素養;對互聯網金融接受度高,但欠缺風險甄別能力。而今年五月《中國大學生財商報告》發現當代中國大學生財商意識覺醒早,四分之三的受訪大學生表示“一塊錢也能理出價值,理出儀式感。”他們更青睞互聯網理財平台。雖然這兩份報告在巨集觀層面提供了較為明晰的輪廓,但都沒有具體地深入分析影響不同大學生群體理財行為的因素,比如性別、家庭收入、所就讀的高校類別和城市等等。

作為杜克校友,我今年有幸作為志願者面試本科申請者,在每一次面試最後當學生問我有沒有什麽好的大學建議時,我會強調除了探索各種學術興趣愛好之外,大學期間也要注意學習個人理財,為將來財務獨立做好準備。如果我可以重新規劃我的大學生活,也許最大的改變會在理財上。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全文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