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吃太飽,為什麼傷氣血,傷脾肺?

?孩子吃太飽,為什麼傷氣血,傷脾肺?

古人對飲食的講究並不比現代人差,但是其方法卻大不一樣。認為谷氣充足了,氣血就能協調,筋骨就會強壯,形神就會完善穩固。氣血與飲食,必須相互為對方所用。如果在日用飲食時,能夠掌握正確的原則,人身就會強壯健康。
我們吃的五穀,是提供生存、生產、生命各種活動的最主要能量來源,但並非吃得越多越好。《論語》講:「君子食無求飽。」《黃帝內經》講:「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宋代《聖濟總錄》講:太飽傷脾,脾傷則善噫、欲臥、面黃。」

飲食有節,故氣血周流,身爽而智慧,如飲食過量,不知控制,脾胃就會受到很大傷害,脾胃受傷,自然不能化生氣血造成氣血匱乏,精神不振,身體睏倦,而善嘆息、欲臥、面黃等。因此,我們吃飯應該七八分飽,以防傷害脾胃並且間接的會傷害氣血。我們脾胃的功能是有限的,如果讓它無限的使用,天長日久脾胃功能就會越來越差。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蓋飽則傷肺。」意思是吃得過飽會損傷肺氣。從器官位置上講,肺位於胃的上方,胃飽脹後擠壓到肺使肺氣的宣發肅降受限;從功能上講,中醫認為肺主氣,氣為血帥,過飽傷肺,則氣血均會受到影響,很多飯後心肺疾病發作的人均與此有關。還有很多人吃完飯就困,尤其是腦血管有問題的人這種情況較多,由於吃得過多或不易消化的食物較多,造成氣血不夠用,因為我們消化食物也是要仰仗氣血運行的,而且需要的還很多。

孫思邈說:「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這裡的意思是,餓了該吃,渴了該喝;但不要等餓極了渴極了再進食進飲,否則非但無益,還會造成積聚和痰癖這類的疾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