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楸帆新作《人生算法》直面當代人對科技發展的焦慮

作者陳楸帆

剛過去的2018年末,“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無疑成為了一年來最受關注的社會性事件之一。對它的關注與討論,已然不再是科學界“內部”的事情。有專家指出,這項技術打開的到底是潘多拉的魔盒,還是阿拉丁的神燈?近日,華語科幻星雲獎、銀河獎得主,著名科幻作家陳楸帆新作《人生算法》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這部“科幻現實主義”作品,直面當代人對科技發展的核心焦慮,實驗性地試探“潘多拉魔盒”背後的東西,並展開了文學性的表達與哲學性的探討。

作品:看到了現實與未來的相互交疊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諸如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等各項技術以讓人應接不暇的速度更新換代,並迅速被孵化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之中。那些幾年前我們還無法想象的場景,轉眼間成為現實。在更新認知、努力接受並適應這些新興技術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迅速地對這些新技術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化與倫理道德問題進行回應。

《人生算法》是陳楸帆又一次重要的“科幻現實主義”實驗。收錄了作者《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美麗新世界的孤兒》《雲愛人》《造像者》《人生算法》《恐懼機器》6部短篇作品。6篇小說涉及了6個概念、6種未來:男性代孕、冬眠技術、愛情圖靈測試、記憶刪除、意識上傳、恐懼機器等。這些看似新奇的概念,在或遠或近的未來或終成現實,而到那時,人類將面臨怎樣的生存秩序與倫理挑戰?

在這部作品中,能看到超越科幻與現實邊界的大膽試驗,看到現實與未來的相互交疊。例如,《人生算法》收錄的第一篇小說《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提及了“無需人類個體參與便能繁衍後代的方法”,“新的人類,沒有父母,完全由算法決定基因組合”。這不得不讓人想到現實中引發熱議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楸帆的小說對我來說最深刻的價值,其實就是幫助我們提前設想當人類最終突破某一層科技屏障之後,人類的生活、思想、家庭、社會結構和價值觀會發生什麽變化,今天的我們是否應該提前為這種變化做好精神準備。”借用王立銘教授的推薦語來說,“請和我們一起跟著楸帆,去面對這些可能會引發恐懼、但是必須開始思考的未來問題。”

作者:科幻才是人類最大的現實主義

《人生算法》作者陳楸帆,畢業於北京大學,是不折不扣的高材生,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互聯網精英。16歲發表作品《誘餌》就獲得了少年凡爾納獎(校園科幻大獎)的一等獎;高考時,陳楸帆以汕頭市文科狀元的身份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基於對互聯網的敏銳嗅覺,他先後入職百度與谷歌中國,然後就在工作之餘,寫出了《麗江的魚兒們》《鼠年》《霾》等一批獲獎作品。

陳楸帆已經獲得了9次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3次中國科幻銀河獎,1次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他是第一個打入美國科幻雜誌圈的中國作家。2013年,他獲得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的作品《荒潮》,被劉慈欣稱為近未來科幻作品的巔峰之作。小說中“矽嶼”的原型“貴嶼”,是離陳楸帆家鄉汕頭很近的一個小鎮,那裡集中了“因為那裡有最先進的科技思想,和最保守的風俗觀念”。在陳楸帆看來,這樣的現實、這樣的中國,本身就帶有一種濃厚的科幻感,科幻創作的魅力便在於,它以一種“極端”的實驗的方式,將現實中的某一設定推向極限,探討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倫理、道德、哲學等一系列挑戰。科幻本身探討的不止是技術,不止假想技術的可能,更關乎現實的可能,探討可能的真實。

陳楸帆表示,在當下,我們必須看到的“真實”是,科技已經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裡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認為,傳統文學的現實主義,更多地描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而科幻的價值便在於,它將以往“缺失”的科技元素融入了文學創作。“如果不把與科技相關的這種虛構納入這個現實主義的話,那這一現實主義就是不完整的,是殘缺的現實主義。”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蔡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