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管規模幾近腰斬 基金子公司轉型何去何從

  ⊙記者 金蘋蘋 王彭 ○編輯 楊剛

  “我最近一邊尋找著業務機會,一邊也在考慮換工作。”吳斐(化名)是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的員工,曾享受過行業大擴張帶來的紅利。如今基金子公司舉步維艱的發展現狀,讓吳斐對這份工作的前途漸漸失去了信心。“如果可以的話,想換個行業工作,不想再待在基金子公司了。”

  吳斐的經歷正是當下基金子公司艱難生存和轉型的一個縮影。

  自2012年9月《關於實施〈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有關問題的規定》發布以來,基金子公司的發展已有6年。在這6年中,憑借“萬能牌照”的先天優勢,基金子公司規模快速膨脹,曾經創造了3年10倍的增長奇跡。然而,隨著監管思路及行業環境出現變化,這項在制度套利太空下快速發展起來的“非主流”業務已行至轉捩點。面對不斷縮水的業務規模以及信託、券商等機構的貼身緊逼,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已成為基金子公司不得不面對的當務之急。

  行業規模幾近腰斬

  僅僅用了3年多的時間,基金子公司就迅速完成了從草莽創業到瘋狂擴張的過程。自2012年11月首批基金子公司誕生起,行業的資管規模即開啟了狂飆突進的模式。但基金子公司依靠監管套利的發展模式也由此受到市場質疑,屢次曝光的風險事件更是引起了監管部門的警覺。

  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7月,基金子公司的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為5.97兆元,跌破6兆元大關。相比巔峰時期的11.15兆元,基金子公司的行業規模下降了5.18兆元,幾近腰斬。

  2016年末頒布的有關淨資本約束等方面的監管規定,令此前依靠通道業務迅速做大的基金子公司不得不踩下“急刹車”。據業內人士透露,2017年各家基金子公司的主要任務均是大量清理存量通道業務,這也是基金子公司行業資管規模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此外,今年4月正式落地的資管新規,以及7月下旬發布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等,不僅再次明確了“去通道、去嵌套、去杠杆”的監管思路,而且對基金子公司的展業提出了更多要求。

  同業緊逼疊加人才困境

  持續加碼的監管政策,使得基金子公司賴以野蠻發展的急速擴張模式漸成明日黃花。從風光無限到徘徊觀望,再到當前的艱難轉型,基金子公司在遭遇業務發展困境的同時,也遇到了人才瓶頸和同業競爭。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他聽聞此前有一家公募基金招聘一個基礎的合規崗位,一周就收到了近500份簡歷。“應聘者不少來自基金子公司,現在子公司的人都想回到公募母公司去。”

  人心思動,讓原本發展已遇到困難的基金子公司更加艱難。“很多公司的業務往往是靠一個業務團隊支撐的,一旦這個團隊離開公司,相關後續業務就很難開展了。”吳斐說。

  以當下最受基金子公司青睞的ABS業務為例,在鑫沅資產證券化總經理盧林看來,伴隨ABS發行規模的快速增長,人才缺口已成為最大的掣肘。“ABS業務具有很高的技術門檻,而我國的監管環境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留學歸國人士並不能馬上學以致用,因此人才供應一直較為緊張,現在市場上同時擁有熟練經驗和作業能力的人才極為稀缺。”

  來自信託和券商等同業的貼身肉搏,也讓基金子公司從業人員感受到無處不在的競爭壓力。

  “券商有遍布全國的網點,加上其全牌照的經營優勢,使其可以通過其他業務來扶持或補貼ABS等業務。而信託的法律法規體系相對完善,在業務趨同的背景下,一旦後續遇到資產處置的問題,信託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去解決問題,基金子公司的劣勢就立馬顯現。”一位基金業內分析人士表示。

  轉型陣痛

  在傳統業務難以為繼的同時,基金子公司還不得不忍受轉型帶來的陣痛。

  在滬上一位基金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負責人看來,基金子公司未來的轉型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回歸投資本源,努力提高主動管理能力與產品的募資能力,從而增加管理費收入;二是充分發揮牌照優勢,在資產證券化等新型業務上尋求突破。

  “以南方某大型公募旗下的基金子公司為例,據我所知,其權益產品的管理費較高,可能最低有上百億元。對於基金子公司而言,假設公司有50位員工,權益產品的管理規模若達到500億元,管理費率2%,一年收入就可達到10億元;即便管理費率降到1%,一年的管理費也有5億元。這對於30人至50人的團隊來說,已經是非常理想的收入了。”上述人士對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已開始側重於二級市場的主動管理業務。“2016年底監管新規發布後,公司原有業務逐漸收縮並逐步轉向主動管理。我們是業內較早認識到回歸主動管理業務的基金子公司之一。”該公司內部人士透露。

  據他介紹,目前該公司一款偏向絕對收益策略的量化產品很受客戶歡迎,因為該產品采取的策略較多,可以對衝資本市場的下跌風險,因此收益相對穩健,也契合客戶的風險偏好。

  資產證券化(ABS)也是當前多家基金子公司正在嘗試的新業務。在滬上某基金子公司內部人士看來,與募資能力要求較高的主動管理業務相比,ABS是一條看起來“更容易走的路線”。

  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ABS規模穩步增加,自2014年12月備案製實行至2018年6月30日,共有123家機構備案確認1371隻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總發行規模達1.98兆元,其中有49家基金子公司開展了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

  不過,基金子公司在發展ABS業務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掣肘。首先,ABS業務從前期準備到最終落地往往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且成功率不大。因此,盧林認為,ABS很難成為基金子公司轉型後的支撐業務。其次,ABS產品往往需要強大的銷售能力作支撐,對基金子公司的後續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在上述北京基金子公司內部人士看來,正是“市場的教育”讓公司慢慢摸索出業務新方向。他認為,今後基金子公司的發展可能會更多元化,各家公司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去發展特色業務。“我個人的感受是,基金子公司不應再一味求大。相反,提升自己的主動管理能力,然後通過特色業務賺取較高的管理費用,‘小而美’模式是可供選擇的發展方向之一。”

責任編輯:常福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