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最早一批90後開始去香港買保險了

今年 1 月份的某個周末,在上海工作的小董特意飛了一趟香港,他此行的目的既不是遊玩,也不是買 iPhone,而是要為自己購買一份重疾險。

在保險代理人的帶領下,小董輾轉了兩家健康機構,才完成了簽約前的體檢,代理人解釋說最近很多人趕著在保費優惠期截止前買保險,許多體檢中心都預約不上了,只能把體檢流程拆分開來。

我們在《你還不知道 HPV 是什麽,那邊 HPV 疫苗已經賣斷貨了》一文中提到,現如今內地遊客去香港,除了購物外,還有不少人是衝著打 HPV 疫苗去的,其實近幾年,像小董這樣專程前往香港購買大額保險的人也不在少數。

搜狐)

過去一提到保險,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將其與“騙人”、“忽悠人”等負面印象聯繫到一起,那麽從唯恐悔之不及,到不辭辛苦地赴港主動購買,這些年國人的保險觀念有怎樣的改變?香港的保險為什麽突然火了?我們對此進行了一番探討。

為什麽要去香港買保險?

雖說赴港買保險的熱潮是在近幾年愈發明顯,但實際上這股風氣已經持續了有十幾年之久。

香港保監局從 2005 年開始在業績統計報告中披露內地訪客購買保險的數據,當年來自內地居民貢獻的保單保費還只有 18 億港元,僅佔香港個人保險業務的 5%,隨後這些年,內地遊客逐漸成為香港保險的重要推力。

2015 年,由於人民幣持續貶值,香港面向內地居民的的保險業務迎來了大爆發,並在 2016 年達到了頂峰,當年內地居民貢獻了 726 億港元的新增保單保費,佔了香港個人保險業務的四成以上。

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和年金是最受內地居民青睞的險種,這些可以簡單概括為兩類:以重疾險為主的保障型醫療保險和以投資為目的的儲蓄分紅險。

不過,相比於 2016 年的爆發式增長,2017 年內地訪客的保單金額出現明顯下滑。

Sally 是香港一家保險公司的代理人,在她看來,保單金額的下降並不意味著來香港買保險的內地遊客減少了:“2016 年的高峰,原因之一就是當時限制了銀聯卡刷保費,很多人就趕著把保費刷掉。”

她指的是銀聯卡在 2016 年開始受到的支付保費單筆不超過 5000 美元的限制,隨後限制進一步擴大,如今香港絕大分部保險公司已經全面禁止了銀聯通道的繳費方式,只允許刷萬事達、Visa 等多幣卡或雙幣卡。

澎湃新聞)

“前兩年內地過來買的很多是土豪,一張分紅險保單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美金,等於現在好幾張重疾險,保單金額下降可能是因為現在多是買重疾險的。” Sally 說道。

在這些買重疾險的人中,多數是如《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的主人公一樣,上有老下有小、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中產階級,也不乏收入水準較高的年輕白領。

1991 年出生的韓煦在北京工作,家裡人已經為他在國內購置了一份醫療險,但他還是決定去香港再買一份重疾險:“我媽買的那份保額太低了,而且只有最基礎的幾種疾病保障,靠不住。香港保費便宜、覆蓋的疾病也比較多。”

深圳的梅先生今年只有 25 歲,但作為家中獨子的他已經感受到了養老的壓力,在認真比較了內地和香港多家公司的重疾險後,最終還是選擇為自己的母親投保了香港的保險:“有分紅,可以扛通脹,而且,還可以刷信用卡。”

不少人都與韓煦和梅先生抱有同樣的想法,認為香港的保費低、保障廣、收益高,且比內地更有保障,但本文可不是來幫香港保險打廣告的,所以在對比研究了內地香港的重疾險,並谘詢了相關人士後,我們總結出了其中利弊,如果你決定去香港買保險,以下內容可能是你需要了解的。

香港保險一定比內地好?

就好像 iPhone、化妝品、奶粉等在香港的價格更低一樣,很多人印象中香港保險的保費也應該比內地便宜,網上也有不少資料稱因為香港人均壽命高、醫療條件好,所以保費比內地低 10%-30%。

然而,如果你在買保險前做過功課,會發現實際上內地不少重疾險的保費低於香港同類產品的,一些新出的重疾險甚至砍去一些保障後,可以做到驚人的性價比。為此,我們挑選了三款內地和香港的重疾險進行比較:

因此,單純從價格來看,香港保險並無太大優勢。

覆蓋疾病範圍更廣,也是香港重疾險的一大賣點,但這個說法亦有些過時了。目前內地主流的重疾險產品,在疾病覆蓋數量上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香港保險。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我國保監會規定的重大疾病為 25 種,這已經涵蓋了常見高發疾病,而在這基礎上的增加病種,多一重保障自然是好,但也不必盲目追求數量。

當然,香港保險能夠受捧這麽多年,必然是有其理由的。真要說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重疾險大多帶有分紅性質,每年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禦通脹,這一點內地的保險受一些政策上的限制,暫時還無法做到;

對重疾輕症的認定較為寬鬆,大多數能覆蓋原位癌,但也不是絕對的;

儲蓄分紅險收益高,年收益率複利通常在 6%-7% 左右,遠高於內地 3.5% 左右的回報率;

多為美元或港元保單,適合有配置海外資產需求的人群。

此外,往返香港的成本、續保較為麻煩、匯率的波動可能導致資產貶值等,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因素。

綜合來看,香港保險確實有其優點,但優勢已不如前些年明顯。至於政策風險,倒是不必過於擔憂,從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將投訴受理範圍擴大至內地投保人,到中國保監會針對赴港購買保險發出風險提示等監管機構的舉措來看,赴港投保是屬於政府部門允許並有保障的行為。

當最早一批90後都開始買保險了

其實這幾年,火的不只是香港保險,我國整個保險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其中就不能不提到各種基於互聯網的新型險種,支付寶中幾塊錢的账戶安全險、幾十塊的碎屏險、引發熱議的“扶老人險”、常旅客們津津樂道的延誤險等,或多或少對喚醒國民的保險意識起到了作用。

一些保險公司也開始將重疾、人壽險等傳統業務搬到了線上,更催生了“百萬醫療險”這種依托於互聯網的新產物,誕生了中國互聯網保險第一股眾安在線。

儘管如此,國人的保險意識總體而言仍比較薄弱。複星昆仲資本的合夥人的林濤指出,國人買保險一定伴隨著具體的場景:

“只有在醫院看到生老病死,才會萌生買壽險健康險類的想法;只有在機場看到班機墜毀的噩耗,才會萌生買航意險的想法。”

這話有一定代表性。春節前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網絡上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該怎樣買保險才能應對文中的情況。

國人對保險的抵觸心理,大抵還是與多年來吃夠了各種返還型保險、萬能險的虧有關,好在與追求回報、多把把保險當投資的父輩們不同,年輕一代的中國消費者對保險的觀念已經大為改觀。

因貧致貧、朋友圈血淚眾籌,這些於平靜中掀起波瀾的案,讓新資訊時代的年輕一代們在朝九晚五的日子裡也突然心生警兆,惶惶不安,唯恐生活哪天就對自己下了手。他們更願意將保險作為對未來的保障,危機感和不安全感也要強於上一代。

“怕死。” 1990 年出生的小董在上海某互聯網公司工作,他給自己買的是 50 萬元保額的重疾險,“買了保險,好安心奮鬥。”

對於眼下國人的買保險熱,也有人感歎說:

“想買商業保險那一刻,你就真正進入中年了。”

題圖來自:SCM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