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封面評論:規範研學旅行,也為家庭減負

看日漫美劇,總能看到研學旅行或春假。假日和旅行更配。特別對只有寒暑假的你,只看得心癢癢。

當然,條件不允許,現在休閑權成為剛需,研學旅行,提上日程。七年前,《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就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三年前,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再提將“研學旅行”擺在更重要位置。

研學初衷甚好。何況遊學傳統,並非舶來物。“萬卷書”與“萬裡路”,“紙面”與“躬行”等,與研學旅行,道理都是相通的。應試背景下,“走出去”,“開眼看世界”,邊看邊遊邊研邊學。行走中的動態研學,耳濡目染,深挖精研,與閉門造車,埋頭死記,效果不可同日而語。

可惜,好經也總被念歪,執行也可能走樣。教育“產業化”都廣被詬病,當加上“旅行”,文旅市場“千億體量群雄逐鹿”“千億市場如何分一杯羹”?商機無限,卻與研學漸行漸遠。

與旅行社勾連,操作空間就變大了。比如一個代表案例:記者探訪的學校中,國內5日研學旅行價格一般在3000至5000元,境外兩周約為3萬至5萬元。

變味兒的研學,不止一地:“莫讓‘研學旅行’變成燒錢的‘真’旅行”“學校勾結旅行社亂收費 嚴重影響小學生身心健康”“研學遊,‘研學’別‘研錢’”“3萬元研學旅行到底值不值 研學熱讓家長左右為難”……

“研學旅行”,本為一體。旅行體驗應與學科知識、興趣培養、延展思考、動手實踐等有機結合。研學科目與路線節點深度融合,學遊同期,不能分割。而變相收費的旅行生意,則是生生將其拆為一分學九分遊,甚至只有豪奢遊,而與研學不沾邊。

對遊學時間、出行範圍、組織管理、收費標準、安全責任細化明晰。不能經營創收,自願為大前提,安全第一,研有所得,為家長減負的研學旅行,才能避免攀比之風,回歸研修本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