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該改變了!高考閱卷組長向“高考體”文風宣戰

本文原題為《振聾發聵的閱卷者言——讀漆永祥教授〈欲覓金針度與人〉》,

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2018年第5期

功利化、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寫作讓高考作文的文風疲敝至極,語文的高考命題如何能夠自我革新,衝出僵化的應試寫作?語文教育終究應該去向何方?多年來穿行在高考、語文教育事業中的漆永祥教授,一邊向“高考體”開炮,另一邊通過種種方式去尋覓語文教育的更多可能,敲響了改革的鼓聲。

1

我200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拜入漆永祥老師門下。2009年起,在漆老師的提攜下,我連續多年參與北京市高考和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語文學科閱卷工作,自此與中學語文教育結緣。2013年博士畢業後,我進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可以說,漆老師是我入行的引路人之一。

近期,漆老師的《欲覓金針度與人——語文教育與高考論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有幸擔任該書的責任編輯。幾個月來,我反覆捧讀這部沉甸甸的書稿,回想漆老師十餘年來在語文教育領域內的建樹與辛勞,不禁感慨良多。

▲北京大學漆永祥教授

2012年的北京高考作文沒有滿分

2012年,我第一次參與高考作文的閱卷,漆老師當時正擔任北京高考語文閱卷長官小組負責人。那一年,北京卷出了一個關於鐵路巡查員老計的材料作文,很正能量,很“感動中國”,立意太空則相對狹小。

那幾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材料十分流行,那年高考前夕恰巧又出現了“最美司機”“最美教師”的事跡,加上作文題目本身的價值導向過於鮮明,“千人一面”的情況較之往年尤為嚴重。

更要命的是,年年不缺席的屈原、李白、司馬遷們又來湊熱鬧——是的,哪怕題目給出的材料已經是21世紀的鐵路巡查員、世乒賽、手機,“訓練有素”的考生們依然可以寫成“古人開會”。

漆老師對此十分憤怒,當時他站在閱卷機房的中央,高聲說道:

“一千個人心中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你明明畫了個賈寶玉,非說是哈姆雷特,這就不行!”

這一年,北京高考語文科目沒有滿分作文。

就是在這一年,漆老師意識到高考作文文風已經疲敝至極。

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直言:“高中生作文的弊端在今年北京高考作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年沒有滿分作文,在閱卷頭3天,我們就預感到了——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寫得好的作文實在太少。考生作文中宿構、默寫、套用的情況嚴重;模板化、程式化與假大空的現象更為普遍。這種‘高考體’文風,疲弊到了谷底,亟待扭轉,甚至可以說到了非改變不可的程度。”“高考體”一詞從此流行,而這篇訪談也可以看作漆老師對“高考體”文風的宣戰書。

向“高考體”宣戰 向命題者建言

向“高考體”宣戰,談何容易!這種文風由來已久,而且根深蒂固。

有的教師固守幾十年以前的思維,告訴學生:隻許寫光明面,不許寫陰暗面;隻許歌頌,不許批判;隻許用“典型材料”,不許寫自己,因為沒有典型性和說服力;此外,文體隻許是標準的議論體,結構隻許是總分總,段落數量隻許是五或六,論點的位置隻許在第一段……這大概是出於“安全第一”的考慮,但不也是把學生往假大空和模式化的路上逼嗎?

還有一些書商、輔導機構和所謂“名師”,利用考生的惰性心理,大肆宣揚“世上只有一道高考作文題”“應付高考隻用背三篇范文”之類的謬論,許多學生、家長甚至教師都趨之若鶩。

而在過去的高考閱卷中,對於此類答卷,不少教師抱著“學生也不容易”的態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一個過得去的分數。但是,這類投機取巧的學生“不容易”,那些認認真真寫作文的學生就“容易”嗎?這兩種答卷不能拉開差距,那還有公平可言嗎?長此以往,還有誰願意好好寫作文?還有誰願意好好教作文?我們的作文教學真的要像溫儒敏老師說的那樣“全線崩潰”了嗎?

漆老師見不得這樣的“崩潰”。他主持北京高考語文閱卷的這些年裡,對假大空、模板化、套作的打擊力度逐年加大,試圖通過評閱標準的改革來倒逼作文教學的改革。不僅是高考,在北京大學自主招生和“創新作文大賽”中,他不僅在命題上開拓思路,勇於創新,為考生提供充分展示才華的太空,更是在閱卷上對假大空等類型的作文“痛下殺手”。

漆老師不僅“做”,而且“說”。他剛開始主持閱卷工作時,對媒體改“堵”為“導”,主動與媒體接觸,辦開放日,開發布會,接受訪談,發表文章(這些訪談和文章大都收入了本書),把很多事情原原本本告訴媒體和公眾,免除了他們對高考閱卷的猜疑甚至是妖魔化、汙名化;同時,也把閱卷小組反對假大空、打擊套作、鼓勵學生說真話、提倡樸素雅潔文風的理念通過媒體傳遞給公眾。此外,他還走訪北京各區縣的中學,與師生座談,宣講閱卷理念;他還積極地同高考命題組聯繫,反饋閱卷情況,並對命題提出建議。

2014年起,北京卷中出現了“微寫作”題型,漆老師考前在北京電視台做專題節目,解釋什麽是“微寫作”,為什麽要考“微寫作”,以及“微寫作”的寫作方式等;當年考試結束後,又撰寫《“微寫作”漫議——以2014年北京語文高考試題為例》一文,解讀試題,例析答卷,並對這種初步嘗試給予充分肯定。

而幾年之後,漆老師通過閱卷經驗的總結,清醒地意識到:

“‘微寫作’試題已經連續考了三年,給了我們諸多的驚喜,但隨著試題的相對固定化與模式化,已經被一線教師與社會培訓機構摸清了門道、抓住了命門,於是這道本來是考查學生寫作能力的試題,就又活生生變成了一道知識問答題。”

他還詳細分析了“微寫作”在命題、閱卷以及備考中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些切實的建議(《“微寫作”仍然是寫作,不是知識問答——再談北京卷語文高考中的“微寫作”》)。

於是,在2017年的北京卷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微寫作”一反過去的“套路”,出得自由靈動、風格各異,能夠切實考查考生閱讀、思維和表達,成為整張試卷最大的亮點。這種變革的出現,應該說與漆老師的提醒不無關係。

在我看來,這就是閱卷組在高考中扮演的理想角色:與旁觀的媒體、公眾,備考的教師、考生溝通,正確地看待高考。與命題組溝通,對那些已經被破解了“密碼”、看穿了“套路”、純靠小聰明就能蒙混過關的題目則應該及時堅決地捨棄。可以說,北京高考這些年的改革是成功的,而閱卷組在其中積極作為,功不可沒。

誠如漆老師所說,命題者、應試者、閱卷者,以及家長、一線教師、行政長官等,實際上是串在一條線上的糖葫蘆,是休戚相關的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徹底改變“高考體”等問題,誰都不是看客,而是行動者與改革者,閱卷者如此,廣大一線師生更是如此。

漆老師在《語文高考閱卷是高考過程中續命的一環》一文中總結了他主持高考閱卷近十年來的經驗,談及高考閱卷的意義、閱卷員的素質及培養、閱卷制度的完善、作文評閱改革的成績與不足等等,足資後來者參考借鑒。

2

漆老師對中學語文教育的觀察和思考始於高考閱卷,但又不止於高考閱卷。這就不得不提到本書中那篇《關於北京市高中語文課程學習、教學與高考等問題的調研報告》

走訪學校 開展調研工作

那是2012年高考閱卷結束後,漆老師深感高考作文現狀堪憂,於是從當年9月起,利用每個周五下午的時間,走訪北京各區縣的高中,與教研員、教師、學生座談,交流高考命題、閱卷等相關問題。

在座談過程中,漆老師的關注點逐漸擴大到了高考的命題和閱卷之外,即整個高中語文教與學的範圍。

走訪結束後,他主持設計了師生調查問卷各一套,涉及高中是否重視語文課程、師生是否重視與喜歡語文、教師如何教學、學生如何學習、師生如何互動及互評對方、師生如何評價教材教輔以及課外輔導班、師生如何評價高考命題與閱卷、師生如何評價作文教學等話題,基本涵蓋了高中語文教、學、考的各個方面。

問卷回收後,漆老師及其團隊對數據進行了統計、歸類、分析和論證,此後又經過反覆打磨,數易其稿,最終形成了這份調研報告。

從調研報告到對語文教育建言

如今社會上評論語文教學的人很多,但大部分都是隻憑自身感覺的印象式的批評,甚至是罔顧事實的信口雌黃。漆老師則踏踏實實地深入基層調研,設計問卷,做數據分析,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比如,針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中學生、教師和學校都不重視語文學科”的觀點,他根據多項數據分析指出,這種“不重視”存在被誇大的嫌疑,進而提出:

“教師首先應該反思自己對學生是否真正了解,要相信學生,並在自己的心態和教學等方面嘗試調整;而媒體與社會,更需要用平和而寬容的眼光看待中學與中學生,而不是在毫不了解的情況下人雲亦雲,將所謂‘不重視語文’誇大、渲染,給學校和師生增加壓力,起到干擾教學和攪亂視聽的負面作用。”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有些結果的確令人意外甚至瞠目結舌。

比如,一般認為,文科生在語文素養和語文基礎方面勝過理科生,但調查顯示,文科生在掌握古詩文方面竟比理科生存在更大的困難。

數據不會說謊,儘管有時數據不能說明所有問題,但它至少可以引起我們對某些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比如在調查了師生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課文之後,面對四張“錯綜與糾結的排行榜”,漆老師分析道:

“第一,教師在教學中,是否會有意無意地將學生引導到教師自己喜歡的文體或范文中?第二,教師喜歡的文體相對單一,對敘事類、說明類文章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會不會造成學生學習文體與名篇的狹窄化與單一化,甚至高考考生不會寫記敘文,似乎也能從教師的喜好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第三,在高考閱卷中,教師會不會以自己的審美喜好給考生的作文打分?這些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正是基於這樣的調查研究,漆老師對中學語文教育的評論和建言也更有底氣。

2016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請”——請拿起粉筆,請放下電腦,請讀出聲來,請少用道具,請慎用網絡,請回歸課文,請寫作生活,請少用教輔,請少開書目,請注重實踐。(《拋開束縛,回歸本原——中學語文教學“十請”》)

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學生不讀書、讀書少的情況,他大力提倡中學生多讀書,而且一定要認認真真讀經典、原典,本書中多篇文章都提到這一點。如《中小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關於語文高考改革的幾點淺見》諸文,也都是建立在廣泛調研和實踐基礎上的質實之論,既接地氣,又不乏真知灼見。

3

自主招生考試 另一個突破口

近十年來在漆老師主持下命製的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語文試卷,同樣是基於對中學語文教育現狀的認識,直擊其軟肋,對中學師生和高考命題者都不失為一種提醒和警示。

比如作文,針對當今中學生只會空發議論的弊病,北大自主招生連續數年命製了敘事類的作文題,如將電影《劉三姐》中的唱詞改編為故事,以《假如矮人來到地球》為題續寫意大利作家埃科的小說《矮人星上的矮人》,以及諸如《記北大體驗營二三事》《記一件小事》《我的同桌》之類的題目。

接下來的事情就讓人大跌眼鏡了:很多學生拿著這樣的題目依然只會寫議論文!難道所謂“邏輯思辨能力和論說能力”的提高是以想象力和敘事能力的消亡為代價的嗎?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高中作文教學嗎?

此外,針對高考試題一成不變、可以通過反覆操練來準備的弊病,每年的北大自主招生考試中總會設計20分左右不拘一格、靈活多變的題目,根本無從事先準備,能夠切實考查考生的日常積澱、思維水準以及臨場應變能力,比如對對子、編笑話、釋歧義、寫微博吐槽春晚等等,甚至還有這樣的神來之筆:

高考作文題目,向來為考生、家長、媒體與社會所詬病,認為考生作文寫得不好,主要是作文題目不好所致。那麽,請你為2016年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語文考試出一道作文題(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等均可),並充分說明理由。(10分)

據說此題是漆老師提供給高考命題組作為“微寫作”備選題的,但命題組審慎起見沒有採用;依我個人意見,這樣的題目還是放在自主招生試卷中更合適。不過精神需要領會,那就是:變化不拘的題型或許有助於破解目前只顧反覆機械操練、忽視日常閱讀積累和思維訓練的局面。

4

漆老師在北大中文系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這些年卻因中學語文教育和高考而聲名大振。兩個領域看似八竿子打不著,漆老師卻能發掘出其中的聯繫,具體來說就是從傳統典籍中尋覓資源,為中學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這一點在本書中也有著鮮明的體現。

汲取古人智慧 服務語文教育

最典型的就是他新近發表的《古人群文閱讀之方與寫作之道》。這篇文章是根據一次“群文閱讀”研討和交流活動中的發言整理而成。“群文閱讀”是時下非常時髦的閱讀教學方式,相關論著層出不窮。

漆老師則獨辟蹊徑,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梳理古人的群文群書對讀與作文之法,既旁征博引,又條分縷析,還能結合當下中學生閱讀寫作中的弊病來談,為這一領域的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

文章發表後,得到了業內人士的交口稱讚。有位教研員讀了這篇文章,興奮不已地說:

“漆老師願意把‘殿堂’裡的東西拿出來講給我們,我們非常歡迎!”

建立“殿堂”與中學師生的聯繫,是漆老師關注中學語文教育以來一直致力的事情。他給中學師生們講中國古代的經典,講《大學》,講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和科舉文體,講中國古代“中小學”教師及其日常生活……他絕不僅僅是傳授這些知識本身,而是著眼於當下中學師生的讀書、教學和發展。

比如他講《大學》,指出研讀《大學》的意義“不僅僅是學習經典,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人生的境界與進修的方式,要有層次與輕重緩急;要‘內外兼修’,不論‘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還是‘禮、樂、射、禦、書、數之文’,都要兼擅其長”。

話題高大上,又總能接上地氣;前者靠的是淵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後者則是源於情懷的力量。漆老師的情懷,無須通讀全書,僅讀全書代序《一個老閱卷員的“國文夢”》,就能有深切的感受。

5

毋庸諱言,漆老師的觀點,我未必全部讚同;但即便是一些有爭議的觀點,對於中學語文教育來說也不失為源頭活水、它山之石,至少可以引起關注和討論。比起那些充斥著“正確的廢話”的文章,我們更需要這種振聾發聵的“閱卷者言”。

這本書有情懷,有學問,有數十年的實踐經驗,有扎扎實實的調查研究,有切實而深入的思考,對於廣大中學一線教師、教研人員以及每一個關心語文教育和高考的人,都有著非比尋常的參考價值。

本書卷首有北大中文系前系主任、國家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老師的序言,最後一段是這樣說的:

讀漆永祥教授這本書,心有戚戚焉。大概我們都比較傾向於讓語文教學樸素一點,簡潔一點,回歸到常識,實實在在推進改革。我們倆同在北大中文系,都想在自己專業研究之餘為語文教育“敲敲邊鼓”。這是責任,也是老北大的傳統。讀讀這本書,也許能聽到一些很來勁的鼓聲吧。

是的,“一些很來勁的鼓聲”!作為一個初涉語文教育的北大後學,我願意在這樣的鼓聲中不斷奮進,也與所有同道中人共勉!

本文原題為《振聾發聵的閱卷者言——讀漆永祥教授〈欲覓金針度與人〉》,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2018年第5期

本期編輯: 楊文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