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癒眩暈症的前提 辯證論治是關鍵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中原杏林

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眩暈的體驗。以眩暈為首要癥狀的病人甚至佔了老年門診的51%~71%。眩暈症患者常突然發病和反覆發作,輕症者常感一過性眩暈、 頭重腳輕和行立不穩,稍事休息即可自愈;重症者可同時伴發劇烈的噁心嘔吐、天旋地轉和定向傾倒,多需臥床數小時甚至數天后方能趨於緩解,給患者生活、工作、學習和社交帶來諸多不便和痛苦。

據介紹,少數病人的眩暈可連續發作,持續數日甚至數十日以上,因而無法進食和休息,給病人帶來更多的恐懼、焦慮。其又促使眩暈發作進一步頻繁、加重,進入惡性循環狀態,給以後的診治帶來更大的困難。

眩暈的診斷報據伴發症和體征以及相應的前庭功能,電生理和影像學檢査作出定位診斷。對眩暈發作的起因,加重和緩解的誘因、發病形式,起病、進展情況、持續時間、發病後殘留癥狀和體征,對眩暈作出定性診斷。按照臨床慣例,在定位和定性診斷中應先儘可能地用一個病灶和一種病因來解釋已有的臨床徵象,在具體診斷過程中,眩暈的定性診斷與定位診斷不可能截然分割,是相互參考和同時進行的。

治療眩暈症辯證論治是關鍵

中醫古代文獻中,眩暈的有關記載始見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宋代嚴用和《嚴氏濟生方》則最早把「眩暈」作為本病正名記載。中醫認為:眩暈是一個獨立的證,對其病因病機有較充分的認識,病證結合、辨證得法常能取得較好效果;中醫經典理論認為眩暈以虛、風、痰、火為主要病機。

朱丹溪、張景嶽論治本病的總體思路是主於補虛,兼顧風、痰、火,其中補虛者以補氣葯為主。但在現代血瘀致眩理論同時被列為眩暈病因病機的主流行列,活血化瘀方葯開始大量用於臨床防治眩暈的治療中,目前認為氣虛血瘀是眩暈的主要證型。痰濕只是早期眩暈的機制,而血瘀才是最終病機。陽氣虛損,鼓動無力,以致血運遲滯,日久形成血瘀;同時,在素體肥胖者,多為痰濕體質,加上當代飲食結構的改變,恣食甘肥,損傷脾胃,健運失司,聚濕生痰,痰隨氣血而運行,內而臟腑,外而經脈;由於痰濁的粘滯性質,必然影響氣機的正常運行,從而導致血流不暢而痰瘀互結;老年人全身臟器漸衰,就腦之絡脈而言,退化尤為明顯,出現絡脈僵硬,管壁增厚,管腔變窄,彈性降低,從而失其正常狀態,以致血行緩慢,日久血瘀,而痹阻腦絡。

從而在治療眩暈症中依據祖國醫學的觀點,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臨床效果明顯但中醫治療也存在其缺點,主要為顯效慢,故臨床採用西醫辨病中醫辨證的病證結合綜合施治,達到各取其長、協同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

眩暈症用藥要有針對性

三眩定暈湯組方是在總結醫學諸家對眩暈病因病機論述的基礎上,發掘古方、驗方治療眩暈症的經驗,有機組合化裁而成。以"平肝熄風、化痰祛濕、益氣養血"為治療原則。根據個體差異辯證進行藥物配伍,補虛而瀉實,調整陰陽,為病人進行全身調理,從根本上剷除眩暈的病因,防止眩暈症複發。

三眩定暈湯組方:白朮、半夏、陳皮、天麻、川芎、葛根、赤白芍等十多味。伴見耳塞聽力障礙者,加澤瀉、橘絡以化濕通絡;伴大便乾結者,加大黃以通腑瀉熱;伴見心煩意亂者,加牡丹皮、炒梔子以清心除煩;伴見失眠者,加酸棗仁、珍珠母、蓮子心以清心安神。

具體用法:每日1劑,水煎後將所有藥液混合,即每日服用2次,每次120ml,1個月為一療程,觀察期間停用其它同類中西藥物。

三眩定暈湯適用於各類眩暈症,頭昏頭痛、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腦供血不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美尼爾氏綜合征以及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頸椎病、腦震蕩後遺症等引起的眩暈。

症見: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耳鳴、目眩、失眠、心慌、胸悶等眩暈病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