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白馬失蹄,價值投資失靈了嗎?

紅刊財經 陶丹

編輯 龐丹

去年以來A股“爆雷”現象頻發,白馬股、績優股成為不少保守型資金的避風港,在“核心資產”上抱團取暖一時相當流行。而近期白馬股卻屢屢“失蹄”,先是有“藥中茅台”之稱的東阿阿膠因為預告中報業績下滑75%-79%,股價周一(7月15日)“一字板”跌停;同一天,曾經一度被外資“買爆”的大族雷射,也同樣因為中報預告下滑60%-65%同步跌停。作為中外機構投資者大量持有的白馬股,專業人士竟也看走了眼吞下被套苦果,價值投資是否失靈了?不少投資者心中不無疑問。

筆者認為,一些機構重倉的白馬股出現“失蹄”的現象,並不能就此認為價值投資失靈。價值投資經過中外股市的反覆驗證,已經證明在長周期範圍內是有效的。從本質上說,價值投資就是挖掘上市公司持續回報投資者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因為短期利空所引發的大跌“挖坑”,然後再隨著基本面穩中向好而向上修複;也可能是持續現金回報,股價走出長牛慢牛;也可以是公司快速增長,帶動業績和估值的“雙擊”引導價格向上。不管如何,上市公司持續創造真實價值,在合理甚至偏低的估值水準參與,就是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在一個大國股市裡,一定有一席之地,絕對不會失靈。本周兩家白馬股的重挫,不僅不是價值投資失靈,反而是價值投資有效的體現。這兩家公司業績大幅下滑,估值水準被動上升,回報投資者的能力下降,股價隨之出現向下修正,正是市場發揮價值投資規律“用腳投票”的體現。

價值投資有效,不代表白馬股就一直可以高枕無憂。“白馬失蹄”的現象在A股歷史上屢見不鮮,“失蹄”之後的走勢也差別巨大。“股王”貴州茅台就曾經因為塑化劑風波而股價出現大幅下跌,但隨著公司持續增長,股價也重新走上了長牛之路;而同樣是“白馬失蹄”的海信電器,則因為業績下滑之後欲振乏力,股價持續在低位震蕩,甚至還跌破了淨資產。二者的差別,正在於“失蹄”之後的基本面變化趨勢,如果利空是短暫的,沒有對公司長期基本面造成影響,那麽“失蹄”之後白馬股很快就會爬起來繼續馳騁;而如果業績下滑是長期的,那麽白馬股也只能長期蟄伏,等待基本面好轉的那一天。因此,買白馬股就能長期“躺著賺”,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的變化,也屬於偽價值投資的範圍,出現虧損甚至巨虧也是正常的事情。

另一種“白馬失蹄”,則是公司基本面沒有惡化,但由於資金持續湧入,估值過高導致投資價值下降,股價需要較長時間修複等待基本面趕上來。典型的案例如美股20世紀70年代的“漂亮50”,這批當時公認的藍籌股在估值修複完成之後,由於市場樂觀情緒“抱團取暖”,估值再度進一步上升大幅超越標普500指數的平均估值,出現泡沫化最終不得不向下回歸,美股也因此10年原地踏步。隨著新一輪經濟的復甦和公司基本面的提升,許多“漂亮50”的成員在80年代又重新進入了上升趨勢,但對過度追高買入的投資者來說,考慮到貨幣的時間價值,這“失去的10年”造成的損失並不容易彌補。

12年前A股也曾經出現藍籌股泡沫,2007年下半年藍籌股領漲大盤估值大幅提升,許多藍籌股的估值超過50倍市盈率。大幅炒高的後果是許多藍籌股經過10年還未能超越當時的高位,如上證50指數,儘管最近5年的走勢顯著強於上證指數,但目前仍比2007年的高位下跌將近四成(見附圖)。市場公認的低估值大型銀行股,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目前股價複權之後均比2007年的高點要低。因此,如果是股價過度上漲造成估值泡沫引發的“白馬失蹄”,有時候殺傷力也並不比業績下滑要小,高位追漲的投資者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才能複原。

本周的“白馬失蹄”,許多機構投資者也損失巨大,說明盲目跟隨機構“抱團取暖”,押注一隻或幾隻白馬股就想搭上“價值投資”的懶人思維,同樣存在巨大的投資風險。對機構投資者來說,由於其採用的是多元配置、組合投資的模式,單一個股的下跌未必會對整體組合造成太大的殺傷力,而且只要跌出投資價值,機構還有大量銀彈可以補倉加碼,這些投資特徵和資金有限、動輒滿倉的個人投資者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個人投資者與其重倉押注白馬股,不如關注一些重點持有白馬股的指數型基金,這些基金除了組合投資降低“黑天鵝”風險之外,也會隨著指數定期更換成分股,相對而言更適合投資者在低估值的水準上逢低參與、長線持有,有效踐行價值投資理念。如50ETF、100ETF、300ETF、紅利ETF、基本面50ETF等。

而在目前中報發布的密集期,對於那些已經大幅炒高、估值不便宜的白馬股,投資者需要注意其中的投資風險。一旦業績不如預期可能存在較大的回調風險,而即使業績和預期相符,出現“利好出盡見光死”、高開低走的可能性也不小。只有在業績再度出現超預期增長的情況,才會延續強勢、再接再厲。從博弈角度來看,高估值、高漲幅、高位的“三高”白馬股,投資者在最近兩個月的中報發布期需要適當回避。

另一方面,一些基本面良好或存在改善預期的白馬股,如果股價沒有充分表現,則存在“棄高就低”、實現價值回歸的可能。筆者重點觀察以下三方面的機會:

一是股息率高的大型銀行股。雖然行業想象力有限,但整體還算穩健,低估值高分紅限制了股價下跌空間。從長線角度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大型銀行股也必然水漲船高,目前低估值的狀態下參與價值較高;

二是本輪行情被市場忽略的周期性行業。近期發改委表示三季度將督導鋼鐵、煤炭的去產能檢查工作,防止已退出的產能死灰複燃,對相關行業的上市公司存在較大利好。相比鋼鐵股受到原材料鐵礦石價格暴漲擠壓利潤,煤炭股的業績更好,一些市值較小、彈性較好的煤炭股可重點關注;

三是兼顧估值和題材的科技股,特別是和科創板存在一定重疊性的半導體行業。在國產替代、自主創新的大背景下,半導體行業長線看好,特別是一些獲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入股的公司,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本文已刊發於7月20日的《紅周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