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你一定不知道!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不是二十四節氣嗎?對,沒騙你,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的,就是這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認識自然、與自然共存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中國特有的曆法體系,視為農曆的補充。其初衷就是為了更明確地劃分四季,並指導農業生產,具有濃鬱的農耕文化烙印。

據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利用土圭實測日晷的方式(就是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確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影子最短的那天為夏至,影子最長的那天為冬至,適中的兩天為春分或秋分。《詩經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獻關於物候和農時的記載,保存了節氣制度的原始形態。以後經過不斷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布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收進曆書,並明確了各個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的周期運動,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日軌道)上位置變化而制定的,因此它屬於陽曆的範疇。這也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為什麼反而是在公曆中的日期相對固定,差也不過一兩天,在農曆中的日期則是逐月推遲的原因。

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從立春開始,太陽在黃道的始發位置(即黃經零度)卻定在春分這一天。然後,太陽在黃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間為一個節氣。太陽每年運行360度,共歷24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制定非常精確,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節氣的交點是精確到某日、某時、某分、某秒的,因此是沒有時差的。

按一年12個月劃分二十四節氣,每月是有2個節氣的。每月的第一個節氣為「節氣」,第二個節氣則為「中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為「節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為「中氣」。不過,現在人們已不分「節氣」和「中氣」了,統稱「節氣」。

那麼 「中氣」在以前的曆法中有什麼作用呢?大家都知道,在民國以前我們中國都是使用農曆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每過兩年多就要設閏月來調整陰曆月與陽曆年的時間差,叫「置閏」。在哪個月「置閏」呢?在沒有中氣的月份。前面說過,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如果中氣的開始落在月末的話,下個月就沒有中氣了。一般這種現象也是每過兩年多就會出現,正好和需要置閏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跟在幾月的後面就叫閏幾月。比如2017年的中氣大暑就落在農曆六月的二十九,要隔一個月後的初二才是下一個中氣處暑,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六月的後面,所以就叫閏六月。

二十四節氣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農事之外,還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象徵意味,如養生、佔歲、遊戲、祭祀、詩歌等等。它體現的尊重自然規率、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智慧,也因與現在的生態保護思想的高度契合而更加深入人心。對它的了解和熱愛,或許正可以尋回日益遠離自然的現代人失落的精神家園,安頓我們的「文化鄉愁」,重拾我們的「文化自信」。

本文的所有圖、文等著作權及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