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誅殺安德海的丁寶楨 死後為何不落葉歸根而是葬於山東

清朝晚期出了一個紅極一時的太監叫安德海。安德海仗著慈禧太后的寵信,在宮廷內外驕橫無比,連同治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都不放在眼裡。不成想,1869年,安德海出宮,到江南採購同治皇帝大婚所用之物時,被另一個更牛的人物逮住殺掉了。

這個人叫丁寶楨,當時擔任山東巡撫。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生於1820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金榜題名,考中進士,名列殿試金榜第二甲第22名,進入仕途。此後,丁寶楨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

1886年4月21日,丁寶楨病逝於四川成都,享年66歲。丁寶楨為官清正廉潔,朝廷所發俸祿大多數救濟了貧困百姓,以至於債台高築,無錢辦理喪事。最後,還是丁寶楨的下屬一起湊錢,辦理了喪事。

喪事辦完了,就要扶柩回鄉了。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理念。一個人,不管生前漂泊多遠,死後都會歸葬故裡,“魂歸故裡”。丁寶楨的家鄉是貴州平遠,照說他的靈柩要送回貴州平遠。而且,四川與貴州相鄰,送回貴州更為方便。可是,丁寶楨的靈柩卻經過長途跋涉,從四川成都運抵山東濟南安葬。

這是什麽原因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丁寶楨在貴州平遠已經無家可歸。

原來,丁寶楨當年考中進士後,沒有多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丁寶楨按照制度辭去官職,返鄉丁憂。就在丁憂期間,貴州發生“匪患”,侵擾百姓。丁寶楨為了保衛家鄉的安寧,散去所有家產,變賣祖傳房屋,組建了一支800人的隊伍,與“匪患”作戰。

後來,“匪患”雖然被平息下去,丁寶楨的老家卻不存在了。1863年,丁寶楨到山東任職山東按察使後,便帶著家眷和兄弟族人們一起赴任。

丁寶楨在山東先後任職山東按察使、布政使和山東巡撫,前後時間長達13年之久。期間,丁寶楨的妻子諶氏和二哥等人先後辭世。丁寶楨向朝廷請旨,將親人們安葬在濟南。清朝規定,易地做官者,不能把家安在任職之地。可是,朝廷鑒於丁寶楨的特殊情況,便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丁寶楨在濟南購置10畝土地,作為親人去世後的安身之地。

山東是著名的孔孟之鄉,有著深厚的人文環境。丁寶楨從小就熟讀孔孟著作,仰慕孔孟之鄉。同時,丁寶楨長期在山東任職,與山東結下了特殊的情誼。

丁寶楨在山東期間,為山東父老做了大量的民生實事。

1875年,丁寶楨以“靖海安邊”為名,在濟南建造了山東機器局,而且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使外洋一人夾雜其中”,製造了一批性能優良的武器。

1871年和1873年,黃河在山東境內兩次決口。丁寶楨親自前往抗洪搶險第一線,與役夫同甘共苦,堵住了決口,還修建了長達250裡的障東堤修好後.此後,該地段近百年不再決口,保證了方圓幾百裡村莊裡數萬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869年,丁寶楨創辦了山東第一家新式學堂——尚志書院。尚志書院不但傳授傳統儒學,還教學天文、地理、算術等,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丁寶楨還創辦了山東第一家官辦書局——山東書局。丁寶楨在百忙之中,還為山東書局校勘刻本《十三經讀本》。

丁寶楨在為山東父老造福的同時,早已將山東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因此,立下死後歸葬山東濟南的遺願。

1886年丁寶楨病逝於四川總督任上後,山東父老聯名具奏朝廷,請求將丁寶楨的靈柩運回山東濟南安葬。

朝廷下旨,準許丁寶楨靈柩歸葬濟南:“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並追贈其太子太保,諡號“文誠”。丁寶楨的靈柩可以一路直行,遇水搭橋,逢屋拆屋。丁寶楨的長子丁體常擔憂這樣做會擾亂民眾,不符合丁寶楨愛民如子的情懷,便舍近求遠,走水路回到山東濟南。

第二年,丁寶楨的靈柩回歸濟南,安葬於丁家林地元配諶夫人墓的東側。濟南士紳百姓“郊野祭吊,軍民悼哭”,場面令人感動。這是對一個地方官員最好的懷念吧。

【參考資料:《清史稿·丁寶楨傳》《故紙堆裡揭秘丁寶楨》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