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吳軍詳談5G、自動駕駛等熱門科技

這個時代的新科技讓我們眼花繚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基因編輯、加密貨幣……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新概念,但是它們意味著什麽?對我們的生活將產生什麽影響?哪些能落地生根,為我們帶來福祉?哪些是過眼雲煙,只是美麗的泡沫?對此,界面新聞記者採訪了《全球科技通史》作者、矽谷投資人吳軍先生。

吳軍畢業於清華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於2002年加入谷歌,是當前谷歌中文、日文、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0年加盟騰訊,擔任搜索業務副總裁。後回到谷歌負責計算機問答項目。2014年,作為創始合夥人創立豐元創投。著有《全球科技通史》《智能時代》《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見識》《態度》等多部暢銷書。在《全球科技通史》一書中,他首次從科技視角串聯歷史,以能量和信息兩條主線,系統闡述自智人以來人類文明的演進,梳理科技變革的邏輯,幫助我們判斷今天所處的位置,預測未來科技演化的方向。

他認為,5G建設尚需時日,中國的5G技術相對領先,但不是一枝獨秀;自動駕駛必然實現,但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與世界領先水準還有較大距離;基因編輯等技術並不能延長人類壽命;腦機接口技術早已存在,想象空間巨大,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下為採訪全文:

界面新聞:您在書中提到:“在人類幾乎任何一個文明階段,最有效掌握動力的文明常常在那個時期的競爭中處於優勢”,那麽您認為在未來,什麽樣的文明將處於優勢?

吳軍:除了動力,信息也很重要。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信息的作用要比動力更大,能夠以最小的能量傳遞、存貯更多信息的文明將會處於優勢。比如5G,傳遞信息的效率至少比4G高10倍,掌握領先5G技術的國家將會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佔得先機。而且,5G會將今天的電信和互聯網徹底融化,形成一個新的巨大的產業,其未來的市場規模將會是今天的電信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總和的兩倍,相當於日本的GDP,能夠搶佔這個市場的國家將會獲得較大的優勢。

界面新聞:我國的5G技術目前在國際上處於什麽樣的地位?

吳軍:客觀的說,相對領先,但並不是一枝獨秀。就國家而言,目前全世界真正決定建設5G的電信強國,只有中國、美國和韓國。其代表企業的優勢分別如下:華為的優勢首先在於通信設備製造、基地台建設、手機和芯片製造上,其次它擁有很多5G標準要用到的技術專利,將來5G標準中的很多方案必須用到它的技術。高通公司在半導體設計上的經驗要超過華為,在5G手機芯片上,也並不比華為落後。三星公司去年進行了3.5GHz頻段的5G新標準原型測試,下載速度超過1Gbps,說明在5G芯片製造上領先於世界。

在5G時代誰能夠引領風騷,現在尚無法定論,關鍵要看5G的標準怎麽確定。每一代通信都要有通信的標準,5G最終標準確定的時間預計是2020年3月。

目前的方案中,有兩個陣營,分別以華為和高通為代表。

華為提出的5G方案是在6000兆赫。它的好處是技術簡單,能較好地利用4G資源,繞過障礙物的能力強,但是帶寬窄,速度受限。目前華為在中國試驗的5G NSA,就是基於6000兆赫頻率,和4G相結合的過渡型5G。未來再上升到28千兆赫(即所謂的毫米波)頻段。

高通提出的方案則直接上到28千兆赫的頻率,這樣的好處是和目前所有的無線通信都不可能打架,而且帶寬可以擴得非常寬,但是技術複雜,傳輸距離短。美國的一些城市決定採用這種方案。

現在無法判定誰的方案更好,要等到明年5G標準確定了再說。事實上,今天實施5G建設的,都是搶跑者,媒體所說的5G產品都還是過渡產品。如果你買了一個5G手機,也許明年得扔掉,因為可能不兼容新的標準。

界面新聞:您在“未來科技”一章中講述了您對基因編輯、區塊鏈和可控核聚變等的看法,但是並沒有提及自動駕駛,能否分享您對自動駕駛應用前景的看法?

吳軍:完全的無人駕駛(5級自動駕駛)在美國已經開始試運營了。Alphabet母公司旗下與Google平行的子公司Waymo,2017年在亞利桑那州投入了600輛無人駕駛汽車進行商業運營,當年就有2萬人已嘗試了它的服務,今天它已經有幾千輛車在路上跑了,今年將會再投入8萬多輛。此外,GM旗下的Cruise公司預計明年將開始無人駕駛的試運營。

儘管無人駕駛在全世界普及還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一定是我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的事情。屆時,無人駕駛將把汽車產業從大件消費品的製造和銷售變成提供出行服務。汽車數量會大幅度減少,擁堵問題會得到根本性解決,絕大部分紅綠燈也不再需要,汽車之間的聯網可以自動協調過馬路,將會大幅節省勞動力、時間和能源,尤其重要的是,將會大幅減少交通事故。

而像特斯拉這樣具有輔助駕駛功能的汽車在某種程度上也算符合自動駕駛的範疇,它現在已經發生了,預計5年之後將是新款汽車很普通的功能,到時會有大量具有2級自動駕駛功能(由人監控的自動駕駛。汽車大部分時候已經是自動駕駛了,但是依然保留了人工乾預的功能)的汽車上路,那時從北京城區到上海城區大約15個小時的車程,需要人控制的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小時。

界面新聞: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現在國際上處於何種地位?

吳軍:與國外的領先者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美國谘詢公司Navigant2018年的研究表明,Waymo公司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領導者,此外,獨立運作的安波福(Aptiv,使用的是寶馬的汽車)也已經具備了提供無人駕駛載客服務的水準。現有的幾家汽車公司,包括美國通用(即Cruise)、福特、德國的大眾、戴姆勒–奔馳和博世的合資公司、雷諾–日產聯盟、寶馬–英特爾–菲亞特(包括控股的美國克萊斯勒)聯盟,已經具備了4級自動駕駛技術(高度自動的無人駕駛汽車。它可以沒有路段的限制,但是會被要求在夜晚或者交通流量比較少的時間使用)。

第二梯隊包括:沃爾沃(以及合作方AutoLiv、愛立信、Zenuity,等等),法國的PSA汽車、捷豹路虎、豐田、現代,以及非汽車行業的Navya和百度(包括北汽),它們在未來有能力做出能上路的無人駕駛汽車,但目前還屬於技術不成熟的公司。

第三梯隊包括已經提供了輔助駕駛功能的特斯拉公司,以及起步較晚的Uber、蘋果和本田。

彭博新聞公布了2018年底對一些無人駕駛汽車評估的結果。Waymo,通用和福特明顯領先於其它廠家。Waymo可以做到11000英裡只需一次人工乾預,通用和福特也可以做到幾千公里,而蘋果幾乎每公里都需要人工乾預。還有一些做得更差。

界面新聞:Waymo公司的領先優勢具體在哪些方面?

吳軍:首先,Waymo公司的無人駕駛項目是Google成熟的街景項目的延伸,把自動駕駛汽車這個看似是機器人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大數據的問題。Google已對駕駛環境收集到了非常完備的信息,比如每條街道的寬窄、限速,不同時間的交通情況、人流密度,四周各種目標的形狀大小、顏色,等等。在出發前,無人駕駛汽車就對行駛路線的全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並作出了全局最優規劃;行駛過程中,它們對周圍的環境也十分了解,可以迅速把這些數據調出來作為參考。Waymo還裝有高精度的GPS導航系統以及幫助校正GPS誤差的陀螺儀,再加上Google擁有最好的全球地圖數據和實時交通數據,能夠不斷實時指導無人駕駛汽車該如何行駛。

另外,Waymo公司採用了最有效的信息采集技術,包括雷射雷達(LiDAR)、高速攝影機、紅外傳感器等,傳感器每秒鐘幾十次的360度全方位掃描,能夠隨時監控周圍的各種情況,能夠比人提前預知可能發生的危險;它又採用了專為人工智能而設計的TPU,有足夠的算力在短時間內處理如此大量的數據。

界面新聞:這兩年也有人不斷提起,隨著基因測序和基因編輯等技術的發展,能讓人類壽命大幅延長,您認為可能嗎?

吳軍:我曾經請教過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些頂級專家,能否通過基因編輯或者基因修複讓人的壽命突破目前的極限,他們都認為不可能。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人均壽命提高以後,會出現大量與衰老相關的疾病,老年人活到90歲以後得老年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的概率超過40%,有這麽一種戲謔的說法:如果人類平均壽命活到100歲,那麽一半會是老年癡呆,另外一半在照顧老年癡呆。

與其研究如何延長人類的壽命,不如研究如何讓人類健康得活到最後一天。

界面新聞:關於腦機接口的概念最近非常受人關注,比如埃隆·馬斯克展示的腦機接口技術,您如何看待這項技術?

吳軍:這項技術並不是今天才有,國內外的不少大學都有研究成果,比如布朗大學、史丹佛大學等已利用腦機接口技術幫助癱瘓病人取水杯喝水、打字等。其實,很多科研機構的技術做得非常好,只是沒有在媒體上宣傳。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技術並不特別,也不是最好的,只是宣傳得比較多。

這項技術未來的想象空間非常廣闊,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界面新聞:您在書中提到“人們常常會高估1-5年的科技進步速度”,那麽能否講講您認為目前哪些技術是被高估的?

吳軍:首先是5G,當然它的長期前景非常好,但是需要一定的建設周期,根據鄔賀銓院士的推測,需要十年左右。現在很多人誤以為5G明年就能實現,這是不可能的。

基因編輯技術、長壽概念、癌症治愈技術也是被高估的。

低成本登月、登火星的項目也被高估,舉全國之力探索太空可能實現,但是說火星旅遊還很遙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