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何選擇將主力軍從法國調走轉向俄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實力遠超協約國,其工業生產能力甚至超越了英、法、俄三國的總和,但是歷史上經歷過七年戰爭的普魯士人深知自己的地理環境實在是太差,很容易受到敵人四面八方的圍攻。為了擺脫這種局面,德國在大戰之前就確立了“施裡芬計劃”,打算在大戰開始後閃擊打敗法國,阻止英軍大規模登陸,然後轉過頭集中兵力打敗俄國。

但是薩拉熱窩事件讓德國過於心急,俄國被迫開始集結兵力進攻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而德國此時還沒有開始西線作戰,這讓“施裡芬計劃”從一開始就沒有按照計劃執行。戰爭開始德國的150萬大軍開始向法國進攻,並迅速的擊敗了駐扎在比利時的英法聯軍。但是當德軍抵達距離巴黎50公里處時遭遇了英法的頑強抵抗。東線俄軍的進度已經大大超越了德國戰前的預期,德國為了阻止俄國的進攻而不得不從西線抽調兵力。

德軍在西線兵力減少之後,從原來的包圍態勢變成了被英法反包圍,兩軍為了爭奪西線戰場的主導權打響了一戰最大的一場戰役之一:馬恩河戰役,雙方投入總兵力152萬人。結果雙方的戰略目標都沒有達到,英法沒有能力將強大的德軍趕出比利時,而德軍也沒法在短時間內攻下巴黎,西線已經演變成殘酷的拉鋸戰,德國西線速勝的夢想徹底地成為了泡影。

西方不亮東方亮,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指揮之下,德軍在兵力僅有對方一半的情況下大破俄軍,在坦能堡圍殲戰中徹底殲滅了俄軍第二集團軍,這一戰俄軍損失了12萬人和500門大炮,大量的輜重也落入德軍之手,第二集團軍司令薩松諾夫絕望的在森林中自殺。這場大勝加上東線德軍的積極宣傳,讓司令部決定放棄原來先打敗法國的計劃,集中兵力先逼迫俄國與德國單獨議和。

由於德國的東進計劃,俄國先後喪失波蘭、立陶宛、波羅的海等地區,俄軍傷亡85萬人,被俘90萬人。巴爾乾地區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協助奧匈帝國將同盟國控制地區連成一片,塞爾維亞被同盟國圍攻而被佔領。儘管俄國守住了最後的防線,但是因為大戰俄國國內民不聊生,過度的傷亡激起了人民的憤怒,沙俄因此逐漸崩潰,蘇聯開始走上歷史的舞台。

歷史證明德軍東線的勝利有誇大的成分,一戰的德軍還沒有形成機械化,難以快速地突破俄國漫長而又泥濘的防線,被俄國活生生地拖住了,這為西線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英國和俄國持續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打擊以及意大利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讓德國取得的優勢化為烏有,而美國的參戰更是一錘定音,德國將不可避免的遭遇失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