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怎樣克服太極推手中的「丟偏頂抗」現象

文|網路 編輯|禪音

首先談一下推手時丟勁是怎樣形成的。在兩個人推手時任何一方由於粘沾不住對方的肢體或跟不上對方勁路的變化,出現了與對方肢體與勁路相脫節的現象。在推手中出現了這種現象時,即為「丟勁」。例如:我引捋你勁向前行走,而你不按對方的勁走,卻偏偏不向前或原地不動,或硬是向後拖拉奪勁,以致兩個人相接部位出現了脫離、斷開的現象。肢體斷開的現象為「丟形」;跟不上對方勁路變化為「丟勁」,丟形也是丟勁的一種。丟勁是違背太極拳推手原理的,也就是沒有運用好粘沾連隨的技術方法。

怎樣克服「丟勁」的毛病呢?

正確的推手方法應為:在對方向前引捋我勁時,應採取順人之勢而行、順其勁而進的原則。你若向前引捋我一尺,我則順你勁而進一尺二寸或更多一些,這樣才能破開對方的勁路,而己方勁路處處走在對方前面,這樣就可變被動為主動;做到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行。以守勢轉為攻勢,使對方時時處於被動之勢。

推手時沒有運用好粘沾連隨的基本功,也是造成「丟勁」的重要原因。推手為什麼總是強調粘沾連隨呢?因為粘沾連是克服「丟勁」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推手技術方法。

通過推手時兩人手、身、腿互相粘沾不脫、連隨相跟的訓練方法,經過長期的練習,就可以從肌膚接觸和動作變幻體察到對方在意圖、方向、勁路上的變化,是進還是退,是向左還是向右,是向下還是向上,對方是實勁還是虛勁,是問勁還是發勁等等。

粘沾在推手中是聽勁的重要方法,不懂粘沾即不懂聽勁。但是粘沾過緊,聽勁就相應差,反應也就不靈敏,就會犯僵滯而容易產生「頂」的毛病。粘沾得過松,又會犯丟勁的毛病。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弊病而又在推手時掌握好火候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手過程中,使兩形兩勁相順,做到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行走,在長期的實踐中靠自己摸索實踐中積累經驗。

在練習粘沾時要做到,粘沾不拘任何形式。即不管對方的勁路和動作如何千變萬化。而我與對方相接之處就象膠漆一樣粘往不離,使對方脫不開、丟不掉。迫使對方無法進招用招,有招有勁也使不上,無法發揮正常技術水準。

這樣就使對方的招數與勁力在我身上不起作用,而我則可以通過粘沾的方法伺機尋找跟往對方的勁路變化,尋找對方的破綻,尋找對方的力點,摸清對方的重心點,再隨化隨進,引動對方的重心落空後發之。以靜製動,後發製人。連隨要不拘任何形式,對方動作大則我動作也大,對方動作小,則多動作也隨之而小。總而言之不管對方採用任何角度、方向和路線等形式,我均相應地採用同樣的形式來進行粘沾連隨,跟住對方勁路變化。正確地運用粘沾連隨的方法來變化勁路與方法,即為懂勁。

在推手中還應注意不要做一些毫無意義的盲目運動。比如:在對方肢體和勁路不動的情況下,有人為了粘沾纏絲而使自己沒有目的地動了起來,而不是隨對方勢動和勁路而行。這樣的盲目運動,是沒有攻守意識的自動,是萬萬要不得的。否則極易給對方抓往破綻,造成可乘之機,使自己處於被動局面。

在推手過程中出現的左右歪斜,前栽後仰不能使身體保持中正的情況統稱為偏,偏也是太極推手主要病症之一。

造成偏歪的原因主要是:身體受力後整體或局部不能放鬆,氣不能沉入丹田。或對方推手時不懂化勁,而是以硬拙力相抗爭。力小的一方頂不住而自然形成偏歪現象。

怎樣克服和糾正偏歪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手時身體保持上下一條線,身體放鬆,氣沉丹田。身體不管在任何角度、方向,都必須保持立身中正、全身放鬆氣沉丹田。保持中正上下一條線是克服偏歪的一把尺子,以此來衡量對照自己是歪做到了以上的要求。如果真正做到了,就能在推手時保持中正不偏,使身體圓活、敏捷、輕靈、松沉。

推手時最忌低頭仰面,搖頭晃腦,精力不集中,左右歪斜。練拳有句行話叫「低頭彎腰技術不高」。正說明了不中正的要害。推手時運用各種招數時都應該保持中正,上下協調一致,一身備五弓,支撐八面,發現問題後,要及時糾正,總結經驗。

推手中怎樣才能做到身體放鬆、氣沉丹田呢?首先要求我們在精神意識不緊張的指導下,使身體各個器官、各功能系統肌肉關節處處達到放鬆的要求。推手時保持關節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貫穿,虛靈在中的方法。怎樣改正克服推手時自己身上的不松之處與不合之形呢?首先要做到外三合,逐步達到內三合,後達到內外合一。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為外三合。內三合與外三合都是在長期習拳練功中形成的。總之內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一合無有不合之處,五臟百骸均在其中。

推手時的松與合也要辯證地看,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應該把放鬆與軟弱無力區分開。放鬆主要能起到關節靈活、氣沉丹田的作用。在放鬆的前提下合住勁後,才能隨機應變提高敏捷、靈活的化發能力。

推手時看到對手身體高大、功夫好而造成精神上的緊張或身體不敢放鬆。隨之出現身體僵硬、肌肉緊張、動作遲緩、呆板,在這樣情況下受外來之力的影響,就很容易形成偏歪頂抗。反之松得過多為懈,也是不對的,因為沒有掌握好尺度,要無過無不及。

在推手運動中,凡是運用粘沾連隨、引進中落空和穿插四兩撥千斤等技術,是符合太極原理的。反之凡是用拙僵力與對方勁相頂抗爭奪的勁是違背太極推手原理的,也就是犯有「頂抗」之病。

發生頂抗之病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纏繞運化不夠,勁力不圓整,勁力變化少而慢,聽勁靈敏度差以及在雙重的情況下形成的頂抗之勢等等。犯有頂抗者大多以己力大於對手而想以實力來戰勝對手,而忽視了發揮技巧的作用,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頂抗之勢。頂抗的角度一般在180度左右為頂勁。以實力對實力、缺少技巧的推手,企圖以力取勝即為抗勁。在推手時出現的「頂牛」,就是抗勁所致。

怎樣克服頂抗的毛病呢?

我們要在平常練習時注意加強纏繞運化的練功方法,力求勁力圓整、提高聽勁的靈敏度來提高應變能力。

首先要練習聽勁,通過聽勁才能知道對方勁力的來龍去脈,逐步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技術。這樣才能有效地以自己的虛點來尋找對方的實點。聽勁不僅耳聽眼看,最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肢體與對方接觸時,利用皮膚的敏感觸覺來分析判斷來勁的運用方向、力量的大小。

這種聽勁主要是在推手練習時逐步培養形成的,這是一種既敏捷輕靈而又沉重富有彈性及韌性的內勁,功夫越深,全身的觸覺也就愈加靈敏。全身肌膚毫毛都在一呼一吸一開一合,人體內產生了一種感應磁場,使皮膚的觸覺反應極強。皮膚的敏感聽勁形成後,會在大腦皮層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隨即將對方來勁「化」開。這時就可以理解「一羽湧加,粘住不能走」的功夫了。練習聽勁是上乘功夫,要有「只有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精神,一定會練習好並運用好聽勁的。

練習纏絲功也是克服推手時發生頂抗病的有效方法,纏絲功是螺旋運動,是以內勁做旋轉催動外形,形成圓形運動。纏絲功大致分為裡纏、外纏;大纏、小纏;左纏、右纏;前纏、後纏;正纏、斜纏等等。

歸納起來可分為二種,一是順纏,二是逆纏。小指由上向下、大拇指由下向上合為順纏,反之大拇指由上向下、小指由下向上領勁為逆纏;肘關節向外開勁、力向外走為逆纏,肘關節向裡合勁、力向內走為順纏。不管是順纏或逆纏,推手時都要做螺旋式纏絲、伸縮,形成圓形運動。大家知道圓形承受力也最大。因為圓形運動可以改變外來力和自身力的方向,還可以改變運動速度,因接觸面小,磨擦小,在圓體的自轉中產生了動力。

纏絲功能夠使全身內外一動無有不動,在同一時間內,綜合地完成神經、呼吸、循環、經絡、肌肉及五臟百骸系統的鍛煉。堅持練習纏絲功可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通經絡入骨髓氣達周身,形成一種(粒)混元氣,運用在推手上處處可以體現出環形運動,使頸、胸、腰、腹、臀、肩、肘、腕、胯、膝、踝(手足趾指等等)處處纏絲,使18個小球形成一個大的太極球。在推手技擊中它能起到即纏即引,即纏即進,一動一太極的功夫。運轉自如後,隨心所欲,臨陣交手,彼如臨旋渦之中而我如同不倒翁,而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說纏絲功的運用是克服頂抗之病的重要功法,希望大家在推手實踐中認真體會並運用好這門技術,使推手水準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雙重也是形成頂抗之病的重要原因,在推手是克服雙重,就要求我們在推手一來一往動靜瞬息變化之間,手法、步法、身法無不有虛實變化。

因此在推手中的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中,以出手為虛,以沾身擊中目標為實身體上虛下實,真正地掌握好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前進則後虛,後退則前虛,如推手時出現上下、左右、內外虛實不分的情況,即出現了雙重病。這就要求我們在推手中真正體會並作到彼實我虛,彼虛我實,彼剛我柔,彼柔我剛,陰陽互彎,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共濟,太極為真。交手之中千變萬化隨機而變,不要拘於形式,而要隨心所欲地運用。做到了以上幾點即可克服雙重。

投稿郵箱:viptaiji@126.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

點個「在看」,太極成就最美的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