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補脾祛濕的要葯,還是一味延壽美容珍品——茯苓 連慈禧都能「返老還童」

在中國的藥材中,總有讓人驚艷的草藥,但是也有平平淡淡,樸實無華的中草藥。今天我們將為你介紹平淡而樸實的白茯苓。我國魏晉時期,茯苓就被當作養生佳品,王公大臣們常用茯苓與白蜜同服。而清宮中,慈禧長年讓禦廚為她製作茯苓餅食用。 老人常用白茯苓粉與粳米同煮粥服用,有養生之效。茯苓做藥用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言其「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故事

傳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年少時體弱多病,夏天因為脾胃弱而飲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則因為肺腎氣虛而經常感冒、咳嗽。請了許多大夫,服了許多藥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蘇轍過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學習養生之道,練習導引氣功,經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後,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從此後,他便專心研究起藥物養生來,並寫了《服茯苓賦並引》一文。

環境

茯苓屬木腐真菌,茯苓的形成是由茯苓菌絲體在適宜的條件下寄生於已死松木上,不斷分解松木(蔸)纖維素、半纖維素中的營養,並將菌化後的多餘物質積聚迅速膨大,形成的營養貯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為菌核,俗稱松茯苓。由於茯苓菌絲體與松木中各元素親和力特強,所以人工接種純菌種菌絲傳引快,三個月即可結苓,六個月可採挖取苓。

功效

中醫認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茯苓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

利尿作用

茯苓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葯。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

對心臟的作用

中醫認為,茯苓可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蔘、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胃酸。另對CCl4所致大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

降低血糖

茯苓能降低血糖,對於高血糖人士來說,茯苓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補氣健脾

中醫認為,茯苓可用於脾虛泄瀉。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又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葯。

治痰

茯苓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禁忌

1、腎虛多尿、虛寒滑精、氣虛下陷、津傷口乾者慎服。

2、忌米醋。

3、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種類

茯苓皮: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擅利水消腫,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常與生薑皮、桑白皮、陳皮、大腹皮配伍,即五皮散。

帶皮苓:即將茯苓切碎,取用帶有皮殼的赤茯苓,功效主治與茯苓皮相同,如無帶皮茯苓,可用3/4的茯苓、1/4的茯苓皮混合取代之。

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功擅利水滲濕,適用於水濕、停飲等證,常與豬苓、澤瀉配伍。

白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功擅健脾,適用於脾虛體倦、食少便溏之證,常與黨參、白朮、甘草配伍。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貫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塊,功擅寧心安神,適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證。為了加強療效,還常和硃砂拌用,稱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

食用方法

(1)沖服

最好先用冷開水攪成糊狀,泡水、熱牛奶沖服。

(2)煮粥,或是做成麵食

茯苓粉、大米各30克,紅棗7枚。先煮米,沸後放入紅棗,至粥將成時放入茯苓粉,用筷子攪勻即成。常食有健脾、益氣、安神功效,可用於頭暈、乏力、心悸、失眠等症。

(3)茯苓奶茶

茯苓粉十克,牛奶二百毫升,先將茯苓粉用涼開水適量化勻,再加入煮沸的牛奶既可。

用法:每日早晨空 腹服用,延緩衰老,健脾強身

(4)茯苓膏

將茯苓蒸熟後和以牛乳,再用微火煮成膏,是古代宮中的保健食品。

驗方功效故事出處為中醫書籍。

一味本草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一味本草訂閱號

微信號:

dudonghy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