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例感冒藥引起的藥物性腸炎

前言:近年來,以「下腹痛腹瀉便血」等下消化道癥狀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也即是腸道器質性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隨著內鏡的發展及對各類腸病的認識的深入,臨床上不再是看到以上癥狀就局限於「炎症性腸病」的診斷,但由於癥狀常常類似,易於混淆,診斷上存在一定困難。我們在此分享一例以「腹瀉便血」為癥狀就診的患者的診治及轉歸情況。

病情簡介:患者李某,於2016.12.12因「腹瀉便血半月」入院,大便為黃色糊狀便混雜紅色血絲;入院查體:雙下肺散在濕性囉音,左下腹壓痛,余無特殊陽性體征;既往史:慢支、高血壓,無藥物食物過敏史,無高血脂、高血糖、及動脈粥樣硬化病史,發病前有服用感冒藥史;入院輔助檢查:血常規、凝血相、肝腎功能電解質血脂基本正常;CRP8.12mg/L;免疫球蛋白IgA4.58g/L;ESR28mm/h ENA全套(—);12.12 大便常規+OB :稀便,OB(—);12.15 大便常規+OB:稀便,白細胞11-15/hp, OB(—);12.20大便常規+OB (—);胸部CT:1.雙肺慢性支氣管炎並右肺下葉感染性病變,肺氣腫;2.雙側胸膜增厚粘連;胃鏡: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結腸鏡: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粘膜充血水腫,可見散在片狀糜爛及淺小潰瘍 。病檢結果:降結腸、直腸活檢:送檢組織鏡下呈慢性炎症表現,伴腺上皮急性活動。乙狀結腸活檢:腸粘膜組織鏡下呈慢性炎症表現。

該患者急性起病,以腹瀉便血癥狀為主,便血癥狀不重,無腹痛發熱等症,既往無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相關病史,起病前有服用感冒藥史,病變以結直腸為主,病灶間有正常粘膜,病理未見隱窩膿腫及非乾酪性肉芽腫等病變,綜合判斷考慮「藥物性腸炎?」。其他診斷:支氣管肺炎。

治療:囑患者勿再服用感冒藥,勿自行濫用其他藥物及保健品等,進少渣飲食至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2.0g tid及復方谷氨醯胺膠囊4# tid口服。

療效及轉歸:患者服藥1月後,於2017.1.16複查結腸鏡提示「僅降結腸可見一小片狀潰瘍,乙狀結腸、直腸粘膜完全恢復正常。進一步支持「藥物性腸炎」診斷。

總結:藥物性腸炎,顧名思義,為服用某些藥物後所導致的腸粘膜受損,病情輕重不一,臨床可表現為腹痛腹瀉便血發熱等症。近年來由於各種藥物、保健品等的濫用,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也由於內鏡的發展和普及而更多的被認識,但也因這些疾病所致的腸道損害與潰瘍性結腸炎等常有類似表現,易造成混淆。

過去對導致藥物性腸炎的藥物的認識多局限於「非甾體類抗炎葯、抗生素、抗腫瘤相關藥物」,現在臨床上發現諸如某些「感冒藥」、所謂的保健品(蜂膠、葡萄籽)、部分中藥(三七、斑蝥、蜈蚣等)等都可能是導致藥物性腸病的罪魁禍首!

關於藥物性腸炎的全面報導文獻目前比較少見,現將藥物性腸炎的診斷要點總結如下:1.發生腹痛腹瀉的癥狀與服用相關藥物的時間有相關性;2.繼續服藥有加重癥狀可能,停用相關藥物病情可停止進展;3.腹瀉癥狀常重於便血癥狀,出血量多不大;4.內鏡下表現可為充血水腫、糜爛,或多發小潰瘍,但病灶之間有正常粘膜;5.病理表現為受累粘膜及粘膜下層炎症,壞死性病變累及粘膜層,病理表現無特異性,主要起排除作用。

因此,當臨床上遇到腹痛腹瀉便血的患者、內鏡下看到潰瘍表現後,應「三思而後診」,不要盲目下「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及給予針對炎症性腸病的相關治療,特別是對於癥狀較輕的患者可採取諸如服用腸道益生菌及粘膜修復藥物的中性治療,通過治療後的療效觀察進一步明確診斷。另外,在治療療程上,過去我們常經驗性的建議患者服藥3月後複查結腸鏡,此次我們僅在服藥1月後即複查結腸鏡便可看到患者腸粘膜已基本修復,這對以後類似患者的治療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用藥時間縮短大大節約了患者的治療費用。

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是一方面,作為臨床醫務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做好一級預防,即做好相關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讓可能導致藥物性腸炎的藥物為人們所了解,濫用相關藥物的副作用等不良後果被人們所知曉,從而不用或減少藥物的濫用,也從源頭上減少了藥物性腸炎的發生,節省了醫療資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