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區塊鏈下鄉:一場農業可信數據的盛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鋅鏈接,作者|陳海寧,編輯|鄧龍

電視劇《大江大河》完美收官,以豆瓣8.9分斬獲2018年最佳國產劇,堪比《人民的名義》。

然而,劇中提到的多處情節,如雷東寶需要資金養豬,卻吃了銀行的“閉門羹”;雷東寶找縣長要經費擴建豬場,最後卻拿去擴建收益更大的電廠等,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時有發生。

農戶貸款難和政府扶貧難落地,一直都是困擾農業發展的難題。

現在,區塊鏈來了。

一場區塊鏈帶來的農業可信數據變革,似乎正如春雨般沁入人們日常生活場景。

除了食品安全,可信大數據讓農業保險、金融、精準扶貧等傳統領域,有了更大的商業價值挖掘潛力。

一隻犛牛的區塊鏈溯源之旅

在青海省海南州一家養殖場,剛屠宰分割好的犛牛肉被裝進低溫包裝箱,它即將坐上順豐的貨機,從西北高原飛往南部城市深圳,並最終抵達南山區王萍家中。

整個過程,王萍都能遠程監控,甚至能知道犛牛自出生起都經歷了什麽,從而吃得更加放心。

養殖場老闆段偉告訴鋅鏈接,這並非個例,隨著區塊鏈溯源落地,普通的消費者都能像王萍一樣獲知這些資訊。

行業內公認,區塊鏈應用於溯源的技術特性有三點:一是,鏈上區塊按時間戳記账,上鏈數據可追溯且不可篡改;二是,數據分布式存儲,受多方監管;三是,非對稱加密,持有私鑰才能對加密資訊解密,確保其安全性。

而農產品溯源已經成為區塊鏈溯源領域最為常見的落地場景,類似給農產品發一張唯一數據標識的“身份證”,上面記錄了農產品的品種、出生時間、使用過的飼料等。

不過,有真實的需求場景,也有商業價值潛力,為何區塊鏈農產品溯源還被業內冠以“偽命題”?

縱觀現階段的“區塊鏈+農業”,絕大多數案例隻保障了鏈上數據不可篡改,並不能杜絕源頭資訊造假問題。

京東某茶葉供應商一位不願具名的員工告訴鋅鏈接,接入京東的區塊鏈防偽追溯平台後,生產流水線上也僅是增加了印刷溯源二維碼這一道工序。

最終,產品的可信度還是得靠品牌方與京東平台背書,區塊鏈並沒有發揮真實作用。

源頭資訊造假問題並非無解。

物聯網記錄每隻雞的生平檔案

江蘇省靖江市生祠鎮新生村六隊散養的走地雞就沒有“證明自己”的顧慮,它們都有獨特的“身份證”,該生產隊是眾安科技“步步雞”項目合作的養殖場之一。

每隻步步雞都戴著腳環,它記錄了雞隻的全生命周期資訊:重量、日齡、來源的養殖場、飼料、運動步數、檢疫合格證等。

眾安科技CEO陳瑋告訴鋅鏈接,消費者通過掃描腳環二維碼看到雞的一生,腳環實時上傳數據,養殖戶也可實時監控雞隻的生命體征。

全鏈通的方案是給牛等大牲畜戴上內置NBIoT芯片的項圈或耳標,它是牲畜的唯一身份標識,能與大數據中心進行實時互動,上傳牲畜體征資訊與運動軌跡。

相比整隻銷售不用摘取腳環的“步步雞”,大型牲畜必須經過屠宰加工,無疑增加了溯源的難度。

全鏈通CEO路成業告訴鋅鏈接,現階段的工業化屠宰,只能做到肉品按批次對應,無法對應到個體,經屠宰加工的肉品得換張新的“身份證”。

物聯網解決了農業溯源中可信數據的第一個難點:源頭資訊可信,由此,區塊鏈的技術價值才得以在龐大的農業系統中發揮作用。

實際上,物聯網已經是農業主流的解決方案之一,在智慧農業、農業大數據等大閉環中,它都是重要的第一步。

思科公司報告顯示,僅物聯網就能為農業創造14.4兆美元的價值。

養殖場裡成千上萬隻雞的腳環,高原草場上星羅棋布的犛牛項圈,都在無時無刻向溯源網絡上傳輸可信的數據,它的商業價值絕不僅僅是為消費者提供農產品的“生平”檔案。

那麽,還有誰會對這些數據感興趣?

保險公司不想趟的渾水

“散養戶因犛牛病死、丟失等異常導致的損失佔比達10%,而其中的病死率是2%”,路成業對鋅鏈接談起青海省養殖業現狀。

他說,海南州上百家養殖部門僅有幾家獲得投保,他們大多還是具備國有成分的企業,大量的散養戶、私營企業均沒有獲得投保。

據青海省人民政府官網顯示,截止2017年,青海省犛牛存欄量481萬,佔比超過全世界的1/3,藏羊也佔全國的46%。

這是一塊未充分開墾的農業保險沃土。

然而,保險公司想保不敢保,養殖戶想保不給保。

中國人保在當地的銷售員李想對農戶投保就十分謹慎。他回憶,曾有養殖戶把別家死了的犛牛拉來充數,但你根本沒辦法核實這頭死牛就是當初投保標的的那頭。

路成業開始思考,將農業溯源與保險結合。他說,當養殖戶報險時,保險公司可以從區塊鏈上實時調閱數據,快速判定這頭牛是否出現異常,是否為投保標的物。

“在國內東部與南部,國家所收儲的豬如果不打耳標(不可溯源),保險公司是不會投保的。”

路成也向鋅鏈接展示了全鏈通的“畜牧保險區塊鏈溯源”平台,它將於2019年第一季度上線。

截至目前,“區塊鏈+農業保險”仍未有落地案例。

“銀行信用社都說沒錢”

電視劇《大江大河》裡,雷東寶需要資金養豬,他找銀行、信用社借錢,卻遭到拒絕,無奈之下,只好找縣長幫忙向銀行、信用社說情,給他放款。

這仍是一個在農村普遍存在的例子:養殖戶向銀行申請貸款要去買種子、雞苗,銀行無法得知最終款項到底是否真的買了,所以輕易不敢借。

在我國,三農問題根深蒂固,農民一直是弱勢群體,既沒有高淨值資產,又缺少完備的個人征信。

在三農學者、農村電商專家魏延安看來,農業金融服務盈利不高,運行成本很高,風險很大,銀行不願意貸,卡在中間的就是擔保。

陳瑋告訴鋅鏈接,通過區塊鏈溯源,銀行能確認你用這些錢去買雞苗了,且一旦這些雞出現問題,銀行馬上就能做出反應,要麽趕快把錢收回來,要麽跟農戶協商再貸款,而不是等到最後看結果。

的確,銀行是感興趣的,並且已經有了落地場景。

2017年8月,農業銀行聯合趣鏈科技上線了“e鏈貸”,解決了小微企業、“三農”客戶長期以來因擔保物不足、信用數據獲取成本高等,而導致的融資難問題。

“錢到了我手裡,不還是我說了算? ”

雷東寶以擴建豬場為由,向縣長陳平原要經費,並答應年底出欄5000頭豬,換來60萬貸款。

而他實際上打的算盤是將經費用來擴建收益更大的電廠,小舅子宋運輝提醒他,這是挪用公費。

雷東寶只是哈哈一笑:“錢到我手裡了,不還是我說了算嗎?”

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故事,鏡頭推移至今,類似的“移花接木”場景仍然存在。

“政府幫農戶買牛羊,但農戶並沒有養,而是宰了賣了,扶貧辦要求幫扶的養殖戶跟牛羊合影,他們就向隔壁村民借幾頭牛羊來合影。”路成業說。

這成了精準扶貧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

而借助區塊鏈溯源,政府可以追蹤投放扶貧物資的真實去向。

如果《大江大河》裡雷東寶的養殖場資訊上鏈了,陳平原便可知道,雷東寶到底有沒有養5000頭豬,錢究竟用來擴建養豬場還是擴建電廠。

加之新的三農政策,政府對於農業新型產業也有更多的政策與資金扶持。因此,縱觀目前的農業溯源項目,其中大多數都有政府機構的牽頭或參與。

例如,“天水鏈蘋”是天水市林業局與紙貴科技合作的扶貧項目,眾安科技的“步步雞”也是扶貧項目,中食鏈與江西贛州合作的“鏈橙”,也是助力贛南果農扶貧項目。

此外,有區塊鏈提供的可信基礎,AI農業等以大數據為驅動力的數字農業,才能得以發展。

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農業互聯網近十年的發展,給區塊鏈賦能實體農業提供了基礎。

儘管落地方案不完善,但各個環節的布局都在傳遞信號:“農業+區塊鏈”是大趨勢。

事實是,國務院在《“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的通知》中首次提及區塊鏈後,“農業+區塊鏈”便已成為數字農業的子集。

鋅鏈接創始人龔海瀚認為,“區塊鏈+農業”難落地,很大原因是因為大多數區塊鏈平台方提供的是普適方案,並沒有理清農業生產的具體痛點。

鋅鏈接與眾多企業高層對話後發現,產業區塊鏈能落地的邏輯是“+區塊鏈”而不是“區塊鏈+”,即區塊鏈技術作為工具服務傳統行業,而非傳統行業為了適應區塊鏈而大刀闊斧地變革,更毋輕言“顛覆”。

農業,這一最古老的行業,正接受最前沿技術的“塑形”。行業需要反思的是,需要在基礎設施改善的前提下,結合區塊鏈、AI、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工具,才足以打造真正的數字農業。

畢竟,區塊鏈不單獨構成一門生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