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務正業的王石能否拯救多事之秋的華大基因?

  “不務正業”的王石能否拯救多事之秋的華大基因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文:《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記者 韓忠強

  無限風光在險峰?

  前兩天,王石通過微博高調宣布走馬上任華大集團聯席董事長。

  其實,早在正式宣布之前,王石已於今年1月辭去了華大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獨立董事職務。而在當時,這一職務變動被外界解讀為王石擔任華大集團其他職務“鋪路”。

  如今,謎底揭曉,“地產教父”王石終於還是投向了有生物高科技公司名頭的華大的懷抱。

  對於王石的任命,華大集團稱“將發揮其在經營管理、制度建設、商業運作等方面”的作用。

  但是,一個地產大佬跨界高精尖的基因生物科技行業,著實讓外界充滿了疑惑,尤其在目前華大基因正遭遇股價的持續下跌超70%、主營業務之一“無創DNA檢測”面臨爭議、華大集團“地產化”爭議的情況之下。

  王石能夠拯救多事之秋的華大基因嗎?

  華大基因的長期困局

“正在克隆猛獁象,過幾年或能看見”

“我們所有員工都必須活到100歲,上不封頂!”

  從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的驚人之語中,華大基因似乎承載著人類未來的新希望

  有夢想雖好,但是,華大基因的現實卻與夢想有著巨大的差距。

  從長期發展來看這個差距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與國外相關技術廠家相比,華大基因在其主營業務方面並不具備技術優勢。

  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與分析等手段,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而華大基因的測序生產業務主要應用Illumina,Inc. 、Life Technologies、CG等國外公司的測序技術。與此同時,華大基因採購的主要原材料也主要來源於上述技術平台的測序上機試劑、耗材等。

  可見,華大基因主營業務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外相關企業的鉗製。

  比如在2014年,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合計為華大基因提供的測序儀及耗材,佔當年所有購入的儀器及耗材的89.9%;2015年更是達到90.58%。

  反映在主營業務成本的佔比上,據華大基因2017年招股書數據,近三年直接材料費用佔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分別高達50.47%、54.13%、51.93%。

  正如華大基因在2017年上市招股書中提示,相關原材料供應方的漲價,將會給公司盈利帶來不利影響。

  雖然華大集團旗下華大智造目前號稱國內“唯一能夠量產臨床級別測序儀的企業”,但華大智造在國內的競爭力並不高,國內的測序儀市場仍然被Illumina和ThermoFisher佔據94%的市場份額。

  第二,技術研發投入相對較少。

  在基因測序這一技術高精尖行業,技術的研發無疑是縮小差距、甚至超越對手的終極武器。但是,在研發投入上,華大基因卻相對保守。

  2014年,華大基因的研發費用營收佔比為11.54%;2015年下降到7.72%;2016年比例回升至10.33%,2017年下滑至8.3%。

  而同行業貝達藥業在2017年研發費用營收佔比達37.09%,而安科生物達安基因等公司的2017年研發費用佔營收比例均超過10%。

  在華大基因研發投入的相對保守的情況下,據華大基因招股書數據,2014年-2017年無形資產原值分別為2.22億元、2.251億元、2.253億元和2.32億元,幾乎沒有變化,這表明這幾年該公司幾乎沒有新的研究專利。這裡的無形資產原值是指建立在軟體、專利權及非專利技術上的一個價值統計數字。

  華大基因的近期爭議

  短期來看,華大基因面臨的兩大爭議。

  爭議一:為收入立下汗馬功勞的“無痛DNA檢測”產品

  前段時間一篇《華大癌變》揭開了華大基因“無痛DNA檢測”這項技術的爭議。

  文章中,湖南一位採用了華大基因“無創DNA檢查”技術的孕婦生下一位患有“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症”、“腦發育不良”、“虹膜缺損” 等病症的男嬰。並向負責產檢的醫院及華大基因展開了詰問和斥責。

  對此,華大基因母公司華大集團8月1日回應稱,湖南產婦案例中“華大漏檢”的說法存在概念性錯誤,因為華大基因的“無痛DNA檢測”只是一項篩查技術,並不能用於診斷。

  但就是這一項沒有診斷功能的產品,卻成了華大基因主營產品“生育健康”系列下的一個重要產品,並在2017年年報中位列“生育健康”產品的第一位。

  伴隨著爭議,據華大基因2017年年報,生育健康產品佔據該公司超過一半的收入,達54.21%。

  而此項業務在2014年,僅佔華大基因收入的31.71%。此後逐年走高,並在2016年、2017年佔據了華大基因收入的半壁江山。

  爭議二:是否正在“地產化”

  華大基因近期的第二個爭議無疑是其“地產化”。關於“地產化”的爭議,更是在王石走馬上任華大集團聯席董事長後達到了頂點。

  為此,華大集團方面專門表示,此舉肯定和房地產無關,華大“一諾千金,永遠不會做商業房地產”。

  值得注意的是,在澄清房地產方面的措辭用的是不會做“商業房地產”。

  但是,現實顯示,華大集團、王石、萬科之間的相互聯繫卻也拋不開“地產”的影子。

  比如,在2013年萬科與華大基因共同在深圳大鵬半島打造壩光國際生物谷,該項目是深圳市十大未來產業聚集區之。

  此外,2017年9月,華大基因、萬科還曾與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蘇州高新在蘇州簽訂《合作框架協定》,將共同設立平台公司作為區域開發主體,打造涵蓋健康科技、健康服務和精準醫療等的“生命健康小鎮”。

  對於在蘇州“健康小鎮”合作開發中的角色扮演,華大集團相關人士曾表示華大方面參與了整體規劃、部分項目運營管理及提供相關科研支撐,但是並未參與商業地塊的開發。

  華大集團對“地產化”的澄清同樣出現在對針對華大基因實名舉報信的澄清上。

  2018年6月14日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明,在網上發布了一篇題為《舉報華大基因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財產》的舉報信,信中王德明稱“華大基因以高科技企業名義四處圈地”。

  針對此舉報信,華大集團在2018年6月27日發出的《關於控股股東及關聯公司涉及網絡傳聞的澄清公告》中稱“華大控股及華大研究院並未在江蘇參與任何房地產項目,也未曾獲得土地資源”。

  一方面是極力澄清與“商業房地產”的曖昧關係,一方面是請地產教父來管理運營,尤其在華大基因主業面臨爭議和困局的大背景下,說華大基因無意於地產,恐難令人信服。

  雖然王石自己稱此次的歸來是“無限風光在險峰”,但是,一個淡出萬科具體經營管理多年、遊學登山的王石,能為給一個主業深陷困境的華大基因帶來多大的轉機機會,恐怕還是要打一個巨大的問號。

責任編輯:萬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