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文好書11月入圍書目,33種好書等你來選

華文好書11月榜單入圍書目公布,共有33本書入圍。這些書均由評委提名,後續經過評審和投票,將有十本月度好書從中產生。

“華文好書榜”致力於為讀者發現和推薦國內原創好書。表彰文筆優美、有真知灼見、原創力、想象力和洞見力的創作者,關注此時此地的中國,記錄中國人的精神流變。

歡迎參與文末投票,選出你心目中的好書。

11月入圍書目

(排名不分先後)

社科歷史

《袍哥》

王笛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薦人:張弘

簡介: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躍於長江中上遊的秘密社會組織,其影響力與青幫、洪門不相上下。當其最盛時,川省約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響力及於各個角落,在川軍、湘軍中影響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本書從一樁1939年的殺人案和一本塵封七十多年的報告出發,結合豐富的圖文資料,細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組織及近代基層社會的權力運作,審視了袍哥成員及其家庭在動蕩的大時代下個人命運的沉浮,揭開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現出一幅飽滿、立體、生動的近代川西社會圖景。

《張恨水傳》

解璽璋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8年6月

推薦人:楊早

簡介:這本傳記全方位地再現了張恨水的一生,從家庭給予他的影響、少年讀書求學、“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北上北京、最初的辦報生涯,到《春明外史》轟動京城、以寫作為生、承擔養家責任、成為北方最有影響的小說家,再到抗戰爆發引起思想“左”轉、獨守南京、在重慶《新民報》的激進形象、毛 主席對張恨水的關心和期望、北平《新民報》時期……一直寫到1949年以後的生活和寫作,同時寫出張恨水的情感歷程以及他在新舊文化的夾縫中、新舊時代的更迭中權衡折衝的心路歷程。

《社會主義與“自然”:1950-1960年代中國美學論爭與文藝實踐研究》

朱羽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薦人:項靜

簡介:本書嘗試從“自然”出發重構1950-196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政治,所采取的具體路徑是:聚焦於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1956“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後繼續改造“內外自然”這一歷史時期,以此一時期湧現出的新山水畫、“大躍進”民歌壁畫、“自然美”的爭論以及社會主義新喜劇等文藝、美學實踐為具體對象,考察其所呈現的獨特文化—政治經驗(國家建設、新人培養等)。

在“自然”這一核心範疇下,本書將看似零碎、分散的文藝實踐與美學論爭重新整合在一起,使之呈現出“文化政治”的廣度與強度,並在理論與歷史兩方面獲得意義的伸展:首先呈現隱藏在各種文藝實踐與美學論述背後的核心線索——“自然”的重建(從外在的自然形象及其意義,到人的“自然本性”,再到作為“第二自然”的風俗世界的建構);其次追問這一重建過程遭遇到何種根本難題,以及這一難題對於今天中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複興有著何種啟示性意義。

《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劄》

薑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薦人:羽戈

簡介:本書所搜集的李鴻章與張佩綸往來信劄,起於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三日,止於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前後跨度二十八年。大部分書信是張佩綸後人張志潛、張子美、張恭慶、張恭慈、張怡所保存下來的家藏信劄原件,2013年11月由張氏後人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經李經璹親自整理,這批書劄按年份和彼此往複順序裝裱成冊。

此外若乾遺闕,從《李鴻章全集》、《澗於集?書信》以及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簣齋函牘稿》中收錄的信函補入。為了方便研究者閱讀,還將中法戰爭和庚子議和期間李鴻章與張佩綸的往來電報也作為附件,按年份插入信件之中,使李、張之間的聯繫溝通呈現出連續性和完整性。本書中還錄入部分李鴻章與李經璹的父女通信,以助讀者增加對李鴻章晚年生活及張佩綸夫婦家庭生活的了解。

《錦衣衛:畸變的國器》

熊劍平

中華書局

2018年10月

推薦人:劉蘇裡

簡介:錦衣衛,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在談及明朝制度建設的時候,錦衣衛是避不開、繞不過的話題,它所代表的“特務政治”影響了整個明朝的發展方向。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正是這種神秘的特性讓很多人對其真實面貌不甚了然,本書正是對這一機構去偽存真,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錦衣衛,講述其中的權力糾葛與禍福興亡。

《宿命三國》

桓大司馬

九州出版社

2018年7月

推薦人:張明揚

簡介:為什麽會有三國?張角欲說還休,漢獻帝默然無語。誰來終結三國?荀彧攥緊拳頭,諸葛亮仰天長歎。三國大亂,禮崩樂壞,各路英雄紛紛問鼎:維穩者有之;篡國者有之;為生民立命者有之;圖謀階層躍升者眾……他們都以為自己是棋士,其實不過是棋子。

本書選取三國時期十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從權力法則、道統之爭、地區矛盾、階層升降等角度切入,以個體的抗爭事跡折射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以大歷史的高維度重看三國,那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那段千頭萬緒的歷史,脈絡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三國並非憑空而來,三國也沒有斷然消逝,本書講述的大歷史邏輯,將有助於你重新認知數千年的中國史。

《晚清人物叢考》

戴海斌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年9月

推薦人:羽戈

簡介:本書系有關晚清時期歷史人物的專題研究,旨在深化對於重要政治上層人物如李鴻章、張之洞、奕劻、榮祿、李秉衡等人的理解,也注意挖掘袁昶、劉鶚、壽富、張佩綸、張元濟、鄭觀應、王闓運、錢恂、陳三立、陶森甲、沈瑜慶等“中等人物”(取非達官顯貴亦非草根平民、既富傳統素養又經新學熏陶之意)的歷史意義,考辨這些人物之於晚清變局關鍵節點的關係及作用,強調史料批判與綜合利用,由人及事、及世,希望達到知人論世之目的。

《生活的邏輯: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1927-1937)》

胡悅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9月

推薦人:許金晶

簡介:1927年至1937年間,上海、北京知識人主要供職於出版業與教育業;職業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準,但個人收入存在巨大差異;在居住、飲食、服飾與出行等日常消費層面也呈現出巨大差異。他們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家庭、茶社、酒樓與咖啡館等場所展開,交往方式主要有書信往來、沙龍聚餐、禮物饋贈等多種類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識精英階層擁有複雜的關係網絡,其交往對象往往涉及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他們建構的社會關係網絡呈現松散與不穩定的開放狀。

此外,舊派文人群體及新派作家群體的交往對象多固定在同一階層、相近職業之人,由此形成較為同質化與單一化的亞群體。但由於他們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學藝術審美取向的相近為原則,故其群體內部結構較為松散。其中,上海知識分子儘管較易萌生階級/階層意識,但不易就知識階層的屬性、特徵等關鍵問題達成共識。

本書以1927至1937年間上海與北京的知識群體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所處的階層位置,分析知識群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慣習策略發展出旨在建構身份認同感與合法性的論述話語,在競爭稀缺性資源的過程中實現資本的轉換,催生知識群體的階層意識與集體行動,在社會結構層面實現階層再生產。

《集美學村的先生們》

陳滿意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薦人:張弘

簡介:《集美學村的先生們》一書就披露了36位到集美學村演講、任教的名家、學者們,追尋他們在閩南的足跡,還原被歷史忽略的細節。這些“先生”中,有被人熟知的蔡元培、魯迅、黃炎培、馬寅初、馬敘倫、錢穆、葉淵、陳村牧、黃永玉等,也有被塵封已久的蔣錫昌、龍榆生、阮真、施之勉、白采、倪文宙、吳文祺、王魯彥、馬仲殊、方瑋德、許欽文、劉宇、顧鳳城、張書旂、李鴻梁、張世祿、黃綬銘、黃毓熙、左乾臣、顧拯來、蘇眇公、蔣希曾、劉賾、張馥哉、張振鐸、吳德懋、張宗麟等。

《世界政治的終極目標》

王緝思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10月

推薦人:劉蘇裡

簡介:為什麽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國家、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卻沒有明顯縮小?為什麽絕大多數國家在憲法條文上都有自由、民主、法治的條文,在政治制度和指導思想上卻千差萬別?美國幾十年來一直是世界首富,美國經濟到2016年已經基本擺脫了8年前金融危機的陰影,就業率也相當高,為什麽大部分美國選民卻在這時感覺自己的國家“沒有走在正確的路線上”,要求國家政治改弦更張?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和地區都視“現代化”為國家的奮鬥目標,但中東地區的許多政治家和公民卻不推崇“現代化”,反而推崇政治和社會的“伊斯蘭化”,這是為什麽?

本書從“政治的終極目標”的角度,對世界政治的多樣性和同一性做出一些解釋。一方面,不同經濟發展水準、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及其國民,都有一些相同的善惡標準,比如都說自己愛好和平、反對戰爭,向往安定富足的生活。這應當是中國提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人們卻會為領土紛爭而戰,為宗教信仰不同而發生衝突,為爭取自由公正而奮力反抗暴政。這只能說明,一些國家、群體和個人,在一些情況下,會認為有比和平、安定和富足更值得追求的政治目標。由此我們看到,人類政治的終極目標不止一個兩個,而是多個,它們之間既有和諧之處,也可能發生矛盾。

《回家的路,我與中國:美國歷史學教授舒衡哲口述》

賀桂梅/倪文婷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4月

推薦人:楊早

簡介:舒衡哲(Vera Schwarcz)是美國衛斯理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東亞系教授,有名中國現代史和世界猶太史研究專家,也是詩人和作家。1979-1980年,舒衡哲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一年時間,是中美建交後靠前批官方交換學者之一。本書將圍繞舒衡哲的個人經歷和學術路線,以她的中國經驗和中國研究為中心,全面描述她的學術歷程。內容涉及她的求學經歷,特別是1970-1980年在北京大學的生活;主要學術研究的內容和思想立場,包括《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張申府訪談錄》《鳴鶴園》等重要著作的基本情況,以及她在跨文化研究視野中對中國問題的思考。

《帝國的角落:英國租佔威海衛研究(1898-1930)》

劉本森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9月

推薦人:張弘

簡介:甲午戰後,英國租佔威海衛,以製衡俄國。隨著世紀之交遠東局勢的平靜,威海衛的軍事價值銳減,淪為“大英帝國的灰姑娘”,直至1930年歸還。英國人在威海衛所做的是一個近代化的起步,然而作為一個殖民政府,其所有舉措都是為了維護殖民統治。要而言之,英國租佔威海衛不是孤立的歷史事件,而是列強在華競爭時代來臨、英國在遠東政策調整、英國殖民史這一系列更大視野中的一個局部。

《歷史·聲音·學問:近代中國文化的脈沿與異變》

王東傑

東方出版社

2018年11月

推薦人:羽戈

簡介:本書擷取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的幾個片段,探討近代中國文化的結構性異變,以及崩解後的傳統碎片在此過程中發揮的催生、轉化與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邏輯如何將社會進化論改造成為強大的行動機制、歷史觀的改變如何重新塑造中國人講述自己過去的方式、聲音文化的興起如何引發知識變革中的“聲音轉向”、“道”的意識怎樣參與現代學術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學概念怎樣刷新傳統宗教的形象、新舊文學怎樣直接間接地對新史學的科研實踐提供支援。這番回顧表明,激活中華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賴於對我們自身傳統豐富性和開放性的肯定,又依賴於對這些素質的強化和提升。

《至善與時間:現代性價值辯證論》

包利民

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

2018年8月

推薦人:劉蘇裡

簡介:本書討論現代性價值學說,主要是以功利主義和道義論為代表的現代公共倫理學,以及最新科技發展條件下它們的發展可能。特點是敏銳的問題意識和廣闊的視野,以及原創性。從現代性與古典性範式、包括古典性範式在現代的代表如社群主義和新共和主義的對峙之中展開分析研究,注重文獻支持,注重提出國內外領先的新觀點。尤其是,本書關注以人工智能、神經科學、虛擬現實、基因工程等等為首的最新科技突破對人類價值領域的可能影響,關注最新歷史變化的倫理學效應,在這個領域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文學藝術

《中年婦女戀愛史》

張楚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薦人:楊慶祥

簡介:《中年婦女戀愛史》是作家張楚的全新小說集,創作時間跨度為2015—2017年。張楚的寫作,如同北方平原上萌生的植物,令人覺得踏實和親切。他記錄了這個時代的生存狀態,審視著人們的精神困境,全書既有強烈的可讀性,又有引人深思的指向性。張楚坦承,在執筆的時候,他一直記得福克納小說《喧嘩與騷動》的結尾——“他們在苦熬”。

《三十三年行半步》

張承志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1月

推薦人:項靜

簡介:本書是當代作家張承志時隔三年,全新創作的散文作品結集,內容以他的回憶、雜感、旅行見聞等為主,涉及他的對歷史文化的關注和對社會大眾的關照等,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識和思想內容,為當代中國散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聲色野記》

侯磊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10月

推薦人:劉憶斯

簡介:《聲色野記》是歷史考據達人侯磊的一部文化隨筆集,書稿內容兼有舊日市井小人物的生存,江湖人士的切口春典、戲曲曲藝中的裉節兒、傳統書香門第的風雅、綠林血案的傳奇……於八卦野記中敘議舊日繁華,和那些不為人知的文化逸事,系統梳理中國的歷史、社會變遷,以及中國式的思維模式,有料有趣、有本有據、雅俗共賞。

《老舍和他的作品》

胡金銓

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10月

推薦人:楊早

簡介:在海內外眾多研究老捨的著作中,著名武俠片導演胡金銓1977年所寫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為文學家評論電影素來並不稀罕,而反過來電影家研究文學並能著書立說的就不多見了。這兩位文藝大家雖年紀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氣。

胡金銓說,要想具備研究老捨的資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兒”。老捨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勞苦大眾,而“豆汁兒”是北京勞苦大眾的食品,能喝“豆汁兒”才能明白他的“哏”,體會出老舍作品裡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還必須知道仿膳的‘小窩頭’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會”期間,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給與會代表講慈禧和栗子面小窩頭的故事。胡金銓根據後來公布的菜單寫了這句話,其潛台詞就是說,小窩頭這東西雖據傳慈禧曾經吃過,1925年趙仁齋在北海創辦仿膳時也賣過它,可終究並非什麽金貴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歸國有,次年10月1日在國慶招待外賓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個小窩頭,讓它一時揚名海外。由此,胡金銓不無感慨地寫道:“‘小窩頭’象徵老捨的一生,沒落貴族,苦讀成名,文藝鬥士,入廟堂,投湖自盡。”

《作家中的作家》

邱華棟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薦人:張英

簡介:本書為“詩想者·讀經典”系列之一,是著名作家、詩人邱華棟閱讀世界文壇大作家所創作的隨筆。他選擇了至為重要的十三位現代大師:馬塞爾·普魯斯特、弗蘭茨·卡夫卡、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伊薩克·巴別爾、阿爾貝·加繆、君特·格拉斯、威廉·福克納、伊塔洛·卡爾維諾、米蘭·昆德拉、科馬克·麥卡錫、大江健三郎、雷蒙德·卡佛、石黑一雄,每位作家為獨立的一篇文章,作者從個人的閱讀經驗出發對其作品進行精微的觀察描述,亦對作家的整體創作進行了獨到的剖析和把握。文章內容大氣,解讀與分析深入淺出,既帶我們領略了大家的風采,也給我們帶來了世界文學的詩性觀照和文學樣本,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著名畫家陳雨專門為本書所述及的十三位作家創作肖像一幅,增添了圖書的收藏價值。

《兒童文學的中國想象》

方衛平 / 趙霞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8年5月

推薦人:陸梅

簡介:本書由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方衛平教授和青年學者趙霞合著。全書分為三編:上編“文化語境”,旨在梳理和考察新世紀兒童文學藝術發展的基本文化語境,並結合這一語境的考察,分析、揭示新世紀兒童文學藝術發展的文化動因與文化走向;中編“ 藝術軌跡”,是關於原創兒童文學審美問題的觀察與思考;下編“批評與展望”,是針對新世紀兒童文學及其理論發展走向的考察。全書理論功底深厚,極具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對於中國兒童文學理論體系的完善有重要的意義。

《胭脂》

張翎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8年9月

推薦人:綠茶

簡介:《胭脂》是作家張翎的中短篇小說集,收錄有《胭脂》《心想事成》《都市貓語》《家賊》四部近年新作,曾獲《十月》《長江文藝?好小說》《花城》等文學期刊的力薦。其中《胭脂》是她篇幅*長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胭脂》分三個篇章,分別講述了“窮畫家與闊小姐的故事”、“女孩和外婆的故事”以及“土豪和神推的故事”。三個故事貌似獨立,卻用一幅畫作勾連起從民國至當代三代女人的愛情與被大時代裹脅中女性的頑強命運,張顯了張翎複調式寫作的新天氣。其他三篇有關當代都市生活的故事是張翎近年來開始著重觀察並書寫的,也承繼了她一以貫之的讚歎生命力的文學主題。《心想事成》和《都市貓語》兩部小說,是張翎將關注的目光從大歷史中抽離出來,凝定在中國當代都市小人物生活中的作品。故事短小,卻精準地描摹出小白領、北漂男等社會邊緣人的選擇之艱。《家賊》的主角依然是邊緣人,只是故事發生在國外的中產階級家庭。萬事殘酷,卻總有暖到你的那一瞬間。

《一個人的文學史》

程永新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8年7月

推薦人:項靜

簡介:《一個人的文學史(上下)》編者程永新作為中國有名編輯家,從獨特的角度,書寫中國新時期文學的歷程。分為四大部分,靠前部分是和當代作家的書信來往,微信互動;第二部分記錄了作者參與的重大的文學活動;第三部分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批評文章;第四部分是與部分作家的對話錄;第五部分是關於中國靠前文學雜誌《收獲》的對談。詳盡而細膩地記錄了一個文學編輯眼裡的中國當代文學。

《海天集》

李少君

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年11月

推薦人:楊慶祥

簡介:《海天集》是李少君2014年初從海南到北京四年多的新作結集,可以從中看到他近年來詩歌的探索創新與詩藝上的變化和日趨成熟,及其獨特美學風格的典型呈現。本詩集中最感人的一些篇章,是他到北京後對海南的記憶和描述,那是一個詩人內心沉澱的深沉之作,堪稱當代詩歌海洋書寫的重要收獲,印證了其“自然詩人”的稱譽。

《去聖伯多祿的路上》

吳文君

中信出版集團,中信·大方

2018年9月

推薦人:劉憶斯

簡介:《去聖伯多祿的路上》是作家吳文君的最新短篇小說集,由九個短篇組成。故事均以上海、蘇州、杭州三地為背景,講述20世紀80年代至今生活在其間的女性的情感生活。全書柔和堅韌,猶如帶著人世的亮光。《去聖伯多祿的路上》寫纏繞於童年陰影、情感陰影中的女孩努力從追溯往事中穿破陰影的阻礙;《也如過眼雲煙》寫中年知識分子女性深陷不正常的情感關係中,在倫理和情感間的掙扎;《白桃》寫因車禍和未婚夫分手的女人雖承受著失去之痛,卻依然保持自尊和善良……全書少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作者用詩一般唯美凝練的語言和筆觸,寫出人性的荒寒與暖色,似乎總有一股隱秘的火焰,埋藏在字裡行間,供有心人去發現,去領會。

《小路通遠方:葛翠琳人生歷程剪影》

葛翠琳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年9月

推薦人:陸梅

簡介:本書為兒童文學作家葛翠琳八十餘年文學創作、社會活動的較為全面的影像紀錄,是一部橫跨將近一個世紀的作家個人文學旅程的圖文呈現。書中收錄有大量珍貴圖片,不僅包括作家本人的生活、工作記錄,也有同時代友人來往的影像,還有難得一見的故人手跡,以及為新中國文學事業奔走的更多時代同人的活動記錄。

《是夢》

張哲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薦人:張英

簡介:這是一個家族近40年的往事,也是自20世紀80年代起的中國市民社會生與死、離與合、煙與塵的記憶。這是普通人的故事,展現了人生之難、人生之好、人生之不可追。書中描寫的人世無可奈何的變遷,也帶有一種特殊的生活的光亮,觸動人心。在這個故事中,命運有看似平淡實則令人心驚的伏筆,但陰影中亦有光彩與和煦。生活的樣子最是平淡瑣碎,不經歷的人根本不懂得那究竟意味著什麽。同時,人們在書中的每個年代裡都能找到更巨集大的歷史所投射的印跡,這些都化為普通人日常的感受,波瀾不驚地匯入生活的河流。

《士風悠長》

陳樂民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薦人:綠茶

簡介:本書是“歐洲學”研究大家陳樂民先生的書畫選集,集中展現了陳樂民先生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相浸的一面。陳樂民先生並不是書畫家,書畫只是他最大的業餘愛好。他在著書立說之餘,堅持用毛筆在陋室書巢中揮灑出一方書畫天地,這些“文人字畫”基本是他的“自娛”,其中許多連家人也未嘗見過,直到他過世後家人整理遺物,大家才連連驚歎:他究竟是如何從讀書、思考、寫作、療病的縫隙裡擠出時間,留下如此多的墨跡?我們從中遴選部分,並不單純是從藝術角度(事實上,陳先生本人絕沒有想過要拿來出版),而是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向讀者展現出一個人——他的人生際遇、他的志趣胸襟、他的思索與抗爭,以及他對國家和家人無言的摯愛。

從這些書齋字畫中,我們可以窺見陳樂民先生的心路歷程,甚至遙望以他為代表的那一代知識分子正在遠去的身影。

全書共分三輯:“文事余墨”是陳樂民先生繪畫和書法作品的精選,“一脈文心”輯錄了陳樂民先生最重要的畫論文章;“士氣猶在”則收錄了陳先生去世後一年內親友追憶性的紀念文章。

《東西美術互釋考》

邵巨集

商務印書館

2018年8月

推薦人:劉憶斯

簡介:本書由影像敘事、詩畫關係、西畫來訪與東方態度、倫勃朗藝術中的東方元素、“氣韻”衍義辨、中國畫學域外傳播考略、西學“美術史”東漸一百年、西方現代主義與東方藝術觀念等14個主題串連而成,既陳述了各文明的敘事性影像在出現之初與各自的文字之間的互釋轉換關係,探究了中國何時迎來西方繪畫及西方繪畫對中國視覺文化與風格的影響,又深入解釋了以“氣韻”為核心的藝術觀念體系對漢字文化圈的影響,以及20世紀上半葉歐美學界對中國藝術觀念的接受,是一部關於中外美術交通史的重要著作。

《幻境中相逢》

蘇七七

文匯出版社

2018年6月

推薦人:許金晶

簡介:杭州影評人蘇七七的最新影評集,評論的大多是最近幾年裡問世的中外藝術電影、獨立電影,對於藝術電影、獨立電影影迷來說,很容易從這些文字中找到共鳴。絕大多數影評采取的是書信體的方式進行寫作,雖然發信對象TT有可能並不真實存在,但這種對話的感覺,卻賦予了影評文字一種親近感和自然而然的張力。作為女性影評人,蘇七七擅長用文字還原電影裡的種種畫面,她的影評,從個人生活體驗的感性出發,落腳於社會學和美學的理性與邏輯,如此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文字,煞是好看,值得一讀。

《抵達內心的歌謠》

李廣平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年9月

推薦人:張英

簡介:《抵達內心的歌謠》是著名音樂製作人李廣平跨越30年的流行音樂筆記。作者積30年流行音樂創作、製作經驗,用異常綿密而細致的敘述,優雅而嚴謹的書寫風格,為我們描繪了中國新時期流行音樂的發生與成長、發展與成就的一個切面;作者用散文的抒情筆調回憶他的青春歲月,用細致謹嚴的筆法詳細的剖析作為行業的流行音樂和中國唱片工業及娛樂業的種種現象,是對一個我們自以為熟悉其實陌生的行業的較為全面的書寫。他豐厚的音樂素養與積澱,大量的遊歷與采風,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他深入理解了民族音樂的精、氣、神,以及流行音樂的廣博與厚重的特質。於是,在歌曲欣賞音樂聆賞方面,通過他的傾情文字,使我們得以近距離了解劉歡、王洛賓、梁弘志、羅大佑、周華健、汪峰、李春波、吳虹飛、吉克曲布、黃琦雯、周筆暢、瓦其依合、容中爾甲、洪啟、鄧偉標等音樂人的音樂往事。

《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

歐陽江河 編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8年9月

推薦人:許金晶

簡介:本書收錄了中國第六代導演特別是獨立電影導演對自己電影的剖析、對社會與人的價值觀的暢談,以及對自己從事導演生涯的回顧等等。所談之電影,雖然多為小眾、小投資電影,少有上映之作,但堅持獨立電影的理念、不為票房所主導、反映時代特色、個人精神和底層人物生活的觀念,傳達了中國獨立電影獨立之精神。

在電影產業欣欣向榮,卻又唯票房、過度商業化的今天,這部書中所訪談的上世紀90年代湧現的這批年輕導演的獨立思考和執著精神尤其讓人欽佩。現在我們已經很難看到這些“小眾”的電影了,書中訪談的年輕導演也不再年輕,正因為如此,記錄下他們的思考、他們的電影理念、他們的電影創作,更加必要。這一批獨立電影人不該被遺忘,他們是中國電影史不可忽略的一筆,這也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兒童文學

《住在樹上的貓》

九兒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8年11月

推薦人:綠茶

簡介:一隻貓、兩隻貓……幾隻貓(到底幾隻呢?我也不知道。)。它們以一棵大樹為家。也許對於流浪貓來說,大樹可以給它們家的庇護。它們和人保持距離,卻有著深深的依賴感:老婆婆每天給它們帶來食物和水,小女孩默默地關注著它們。總之,它們幸福地住在這棵大樹上,和蝴蝶、老鼠追逐玩耍,偶爾和狗打打架,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一切平靜而美好。直到有一天……一隻貓、兩隻貓……它們陸續地離開了大樹。可還有一隻仍然堅守著,守著這棵大樹,也守著一份期待。當它終於要離開這棵大樹時,它落淚了,可讀故事的我們卻覺得深深的溫暖和踏實。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關於友善與信任。流浪貓常常出現在我們的視線裡——蜷縮在屋簷下、藏在汽車的引擎蓋下,穿行在水泥馬路間……在城市裡,它們一直生活得很艱難。貓,柔軟而溫暖,它們的存在是人類世界中溫暖的一隅。其實,人類與所有生靈之間的關係都如此——當我們接納它們時,它們會回饋給我們快樂和美好!

《野天鵝》

翌平

作家出版社

2018年8月

推薦人:陸梅

簡介:故事開始於一隻野天鵝的死去。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寒冬,音樂學院大院裡,一群生來便與藝術結緣的孩子林棟、雨晴、小雪、“明亮”兄弟、愛華共同經歷了一段非比尋常的童年時光。他們拉琴、跳舞、唱歌,排演安徒生的經典童話《野天鵝》,舉行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他們的歡笑、渴望、煩惱、淚水像一顆顆執拗的星星,守望著一個個迎風前行的日日夜夜。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用孩子的眼睛和心靈關注著身邊跌宕交錯的人物與命運,不自覺地被時代的浪潮裹挾其中,體會著人性的複雜與微妙,感受著世相的變化與無常。但他們並未因命運起落而消沉,而是揚起童年的臉龐,展開勇敢的翅膀,如同童話《野天鵝》裡所寫的那樣,任生活的蕁麻刺痛他們的手指,始終沒有停下追求光亮和自由的心靈飛翔。野天鵝的歌聲再次響起在這片土地上。藍天白雲下,潔白而高貴的野天鵝美麗如常,孩子們童年的光彩熠熠閃亮。

文化熱點 盡在掌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