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士大夫的衣袖,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特別的角色

寇研 作家,出版了《思奔》《上官婉兒和她的大唐》等作品多部。

大明王朝開國前夕,朱元璋放言:“元氏廢棄禮教,因循百年,而中國之禮變易幾盡。朕即位以來,夙夜不忘,思有以振舉之,以洗汙染之習。”這段話的意思無非是埋汰元朝,說這個外來民族搞亂了中原大地的傳統禮製,現在他決定撥亂反正,“洗汙染之習”了。

明太祖馬不停蹄制定了一系列規矩。在組織人馬編撰的50卷《大明集禮》中,他不僅包辦了老百姓的洗剪吹,還核定了吉禮、嘉禮、賓禮等各種禮製,甚至不同社會地位之人的居所面積、酒杯規格乃至什麽人才能戴鬥笠等等都有詳細規定。

禮製改革當然也離不開服飾。在明太祖的規矩中,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都須按照規定來穿戴。士大夫、樂工、士庶、士庶妻等人的日常衣飾、修飾都有明文規定。簡言之,什麽人穿什麽衣服。這等於是把等級披掛在身,你是天蠍座還是處女座未必一眼能看出,但你所屬的社會階層,卻是實實在在有明碼標注的。

因明太祖“替天行道”造反的對象是元朝這樣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民族,所以在服飾改革上,明太祖還要刻意糾正的一個“汙染之習”便是,士大夫的衣袖。

單從服飾角度看,衣袖只是古人袍服的一部分,但古代士大夫的衣袖,卻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一個特別的角色。簡言之,袖子的寬窄關乎漢族社會的等級乃至權力。從商周起,“大袖一直是歷朝歷代祫祭所服的標配結構”,祭祀既是一種貴族統治的政治行為,也和儒家思想息息相關,因之,“大袖”自然而然納入“禮”的系統、貴族服飾手冊中。相反,窄袖則和體力勞動者相關,這自然因為實用性。比如古裝劇中,殺手的衣袖總是僅僅縛在胳膊,而殺手的主子往往寬袍大袖。

大小袖的等級之分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但緊跟而來的民族大融合衝擊了這種大袖時尚。原因不難理解,那些動不動馳騁草原的馬上民族,肯定是嫌大袖累贅的。唐王朝的建立,因了自身的血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胡服風尚”,相應的,當時的“官紳時尚由大袖變為小袖”。但到了宋朝,官方重新秉承“秦漢袖製”,重又加強了袖子和官製、禮製的關聯。再到元朝,又一個馬上民族入主中原,帶來了濃厚的蒙古色彩,自然便有了明太祖痛心疾首數落的“元氏廢棄禮教”雲雲。

明朝官方規定,“庶人長衣,去地五寸,袖長過手六寸,袖椿廣一尺,袖口五寸。”而文武官公服,“盤領右衽袍,用紵絲或紗羅絹,袖寬三尺……”士紳的大袖時尚重新回到了中原,回到了“禮”。據載,明太祖在位31年中,僅服飾制度,就進行了十幾次的修訂、增補,一步步將百姓牢牢捆在他所屬的等級中,以“滿足儒家思想和漢族血統的需求”。由此可見,從商周到秦漢到魏晉再到隋唐、宋元乃至明王朝,士大夫袍服及袖子寬窄的變化,著實和統治者的民族背景緊密相關。

但到了明朝末年,大袖時尚又有了新的動向。崇禎皇帝接手的王朝,外憂內患,已是一隻到處漏水的舟子。東北關外滿州軍虎視眈眈,中原大地李自成、張獻忠率領下的“流寇”四處肆虐。若要堵住這些不斷漏水的破洞,就得不斷往外掏錢、打仗。

崇禎皇帝因為少年經歷,在錢這事上天生沒有安全感。一有大臣請求他出“內帑”充軍餉,他的心就要滴血。崇禎天天為錢操心,變著花樣攢錢。事實證明,不僅統治者的民族背景會影響袖子時尚,統治者的性情也會。崇禎帝一會兒慫恿貴族捐款,一會兒組織后宮妃嬪、宮女紡線,後來為了節省綢布開支,又“下令袍服大袖一律隻留一尺五寸”,並將之“定為天下共式”。

從“三尺”到“一尺五寸”,崇禎帝裁窄了士大夫的袖子,省了綢布……諸如此類,功夫不負有心人,崇禎帝的“內帑”中,僅白銀就攢下了3700多萬兩,還不算那不計其數的珠寶首飾,後來李自成足足裝了四十多車才運完。

·大明風物· 文/寇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