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元代特色服飾競選:“質孫服”C位出道

關於服飾制度,歷朝歷代都有各自的特點,自然元朝也有其個性特色。在元代之前的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多采取遼代規定的服飾制度,崇尚簡單、樸素,適用於馬上生活習慣。

入元以後,蒙古人的袍服在形製上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在衣領上有了一些明確規定:“公服,俱右衽。”

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保持其生活習俗,但同時又受漢族的影響,服飾日趨華麗。

元代最有特色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質孫”指的是顏色的意思。元代質孫服屬於宮廷中最具特色的“國宴”禮服。質孫服的冠、衣、履從上至下都採用統一顏色,而且是配套的。

“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內庭大宴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製。凡勳戚臣近侍,賜則服之。下至樂工衛士,皆有其服。精粗之製,上下之製,雖不同,總謂之質孫雲。”在《元史·輿服志一》中可知,質孫宴上,上至天子,下至普遍衛士、樂工皆穿質孫服,所不同之處,在於精粗之別。

對質孫服的種類、顏色、用料均在《元史》中詳細具體記載:皇帝的質孫服,夏季15等,冬季11等;百官的質孫服,夏季14等,冬季9等。同樣也是以質地和色澤區分。

質孫服的形製是上衣連下裳,但衣式較緊窄且下裳較短,在腰間密密打作細折,用紅紫帛拈成線,橫在腰際,以其在馬上腰圍緊束突出,也取其豔麗好看。織物為極品,大多佩戴金色。

元朝不僅有質孫服,還有賜服製,這種制度源自元世祖忽必烈皇帝時期。據說忽必烈每年到元上都,都會在西城西內都要舉行隆重的賜服儀式,即質孫宴。“質孫”,也含有“華麗”之意。皇帝要親自舉行國宴,百官應講究服飾,要穿上華麗的衣服赴宴,因此而得名。

質孫宴,既是宴會,也是皇帝的“賜服儀式”。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忽必烈生於陽歷9月即陰歷八月二十八日,是日在元上都大行慶賀。蒙古每年之大節慶,除年終舉行之節慶外,全年節慶之重大無有過之者也。世祖於其慶壽之日,衣其最美之金錦袍。同日,至少有男爵騎尉12 000人,穿同色之衣,與皇帝同。所同者蓋為顏色,非言其所衣之金錦與皇帝衣價相等也。各人並系一金帶,此種衣服皆出皇帝所賜,上綴珍珠寶石甚多,價值確有萬數。此衣不止一襲,蓋皇帝以上述之衣頒給其12 000男爵騎尉,每年有13次。每次皇上與彼等服同色之衣,每次各易其色,足見其事之盛,世界之君主殆無有能及者也。”

皇家在祭祀、冊封之類重大儀式的時候,就不穿“質孫”了,改穿漢式的皇帝禮服。

元朝政府規定承襲前代的,如冕服、公服、儀衛服色、器皿、帳幕車輿、鞍轡等,都有嚴格的等級,下不僭上。元代服裝樣式以袍服為主,樣式較遼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從漢族習俗,“製以羅,大袖,盤領,俱右衽。”

職位級別在服裝的顏色及紋樣上表示,在《元史·輿服志》中有規定,元代的品服規製是,一至五品官著紫袍,六至七品官著緋袍,八至九品官著綠袍。官服料子品質也有較明顯的變化,從而反映官品的不同。

在此之外,不同官品還有圖案和腰帶材質的區別:一品繡五寸直徑的大獨斜花,二品是三寸小獨斜花,三品是二寸無枝葉的散答花,四至五品為一寸五分的小雜花,六至七品為一寸小雜花,八至九品則沒有圖案;玉質腰帶最貴重,給一品大官專用,二品用花犀帶,三至四品用荔枝金帶,五品以下都是烏犀角帶,等級很是嚴格。

元代皇帝襲漢族制度,在服裝上依然廣織龍紋。據《元史·輿服志》中提及,皇帝祭祀用袞服、蔽膝、玉簪、革帶、綬環等飾有各種龍紋,僅袞一件就有八條龍,領袖衣邊的小龍還不計。

貴族服裝大量用綢緞、金絲,金絲使用量超過以往歷代。

公服之冠,皆用襆頭,製以漆紗,展其雙腳。平日燕服,多穿窄袖、圓領袍。地位低下的侍從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

貴族的便服,冬日會戴外白內黑的貂皮暖帽,穿淺米色毛絨衫,額前有頭髮微微露出,垂到帽下底端向左右分散開,編成兩條大辮子。

質孫服不僅有顏色、款式、配搭珠寶、穿戴場合的要求,而且皇家為了顯示華貴還經常賜福,為達到統一、和諧之美,足見元朝政府對服飾的重視程度。其余皇家貴族服飾也是奢華之極,惹人目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