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者再談張文中案:還有一大批涉企歷史遺留亟待清理

  應將“張文中案”深入下去

  ■郭倫德

  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對原審被告人張文中詐騙、部門行賄、挪用資金再審一案進行了公開宣判,撤銷原審判決,改判張文中無罪;原判已執行的罰金及追繳的財產,依法予以返還。《人民日報》據此發表了《為企業家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一文,對事件予以肯定和褒揚。文章認為,宣判無罪“不僅還了當事人和當事企業一個公道,而且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依法保護產權、保障企業家合法權益、平等保護非公有製經濟的堅定決心,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了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 我們認為,要真正實現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全面貫徹落實《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和《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兩個重要檔案精神這一目的,抓緊甄別糾正一批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申訴案件,固然是一件好事且必不可少,但僅此還很不夠,應將“張文中案”深入下去,借此良機,對各地遺留的涉企歷史問題開展一次集中清理行動。

  一、涉企歷史遺留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絆腳石”

  從春節前後發生的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影片控訴亞布力管委會和山東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實名舉報德州市委書記不作為兩大熱門事件來看,各地還有一大批涉企歷史遺留問題亟待清理。

  根據《中國企業家》雜誌在2018年兩會召開前對300多位企業家的問卷調查和上門走訪,期盼政商關係既親又清,是企業家群體對新時代的第一期盼。而據我們調查,各地或多或少、或嚴重或輕微存在的涉企歷史遺留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的“絆腳石”。

  歷史遺留問題,長期拖著解決不了,政商雙方心理都糾結,“清”不了,就“親”不了。黃鳴公開舉報德州官員是不得已的做法,這麽多年過去了,為什麽過去不舉報,根本原因在於企業現在境況不如意,哪怕有一點辦法或些許的希望,我們相信黃鳴都不會走到這一步。在中國政治語境下,走到這一步,雙方關係事實上已經破裂,也許能“清”,但恐怕再也無法“親”。

  為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應該抓緊時間實施歷史遺留問題清理行動,主動幫助企業和地方政府解壓。哪怕做不到100%,只要去做了,相信企業家也是理解的,對建立親清政商關係就是巨大的利好。企業家們期盼黨和政府對歷史遺留問題給一個明白的說法,讓政商雙方都能夠甩掉包袱、重新出發。

  二、清理涉企歷史遺留問題既要抓住工作重點,又要搞好組織長官

  從現有的案例分析,要開展五項重點清理行動:一是新官不理舊账的清理,二是政府承諾不兌現的清理,三是政府(包括政府融資平台)欠企業账款過期不還的清理,四是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的重大經濟糾紛處置不當或拖而不處的清理,五是社會反映強烈或企業實名舉報維權的重大歷史案件重審。

  從各地工商聯或民間商會反映的情況看,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這五個方面的涉及到民營企業的典型案例,久拖不決。有些塵封太久,甚至即將消失在大眾的記憶中。但這些不愉快的經歷給當事人所造成的影響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少數私營企業主甚至因此對政府的誠信和政府能否有能力保護私人產權失去了信心,這成為一部分私營企業主家庭投資移民國外的重要誘因。

  據新浪財經引自人民網的一份調查顯示,2013年財產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富豪中,想要移民到美國的人佔40%,想到加拿大的佔37%、想到新加坡的佔14%、想到歐洲的佔11%。這個現象近年有沒有退燒?據搜狐財經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申請英國投資移民的數據顯示,共有114人獲批,其中人數最多的是中國籍申請人,共有39人。

  從相關數據和筆者身邊發生的案例來判斷,中國出現投資移民熱是一個早就存在多年的事實,在舉國樹立“四個自信”的時代背景下,對此閉目塞聽或熟視無睹都是不負責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講,清理涉企歷史遺留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建議成立由主要長官掛帥、統戰部牽頭、涉案各方代表參加的歷史問題清理聯合行動小組,分工負責,主動作為:一是以工商聯為依托,通過工商聯資訊集成系統搜集問題線索,並調查核實,按照問題重要程度排出優先級,遞交聯合小組決定是否和何時采取清理行動;二是以司法部門為後援和智庫,將案件及其線索提交給司法後援團,讓後援團研究後提出解決方案,交行動小組集體討論通過;三是以商協會作為案件清理行動的監督人和評估方,在案件處置方案通過前設定向商協會征求意見的前置程式,在處置方案執行過程中給予商協會執行跟蹤監督的法定權利,在處置行動結束後設定由商協會實施第三方評估的前置程式;四是聯合小組要做好溝通和協調工作,對企業家不太滿意的解決結果,要指示專人上門做好調解和安撫工作,達到諒解。

  三、清理涉企歷史遺留問題要放下包袱,端正認識

  要科學認識清理行動。據調查,有些企業家不建議開展這樣的行動,擔心適得其反,引發消極的輿論關注。十幾年前發生的所謂不追究原罪的說法,最後的結果卻是,反而喚醒了一些民眾要求追究企業家原罪的“訴求”,這些人在輿論上很是鼓噪了一段時間。企業家們擔心,如果這一幕重演,那還不如就這麽糊塗地往前走。

  對此,我們認為,歷史問題不容糊塗,遮蓋不如揭開蓋子,而且只要端正認識,堅持兩大原則,企業家們的擔心不是不可以消除的。其一,從出發點來看,清理歷史遺留問題不是要追究哪一方的責任,而是做一次與歷史的切割,甩掉包袱,重新出發,為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掃清“清”的障礙。其二,在具體操作上,對歷史遺留問題,隻探究形成原因,不做責任判定。

  客觀地講,歷史遺留問題,追究某個官員不作為或故意刁難,沒有任何意義,對事件的解決不僅毫無幫助,反而會產生掣肘。比如,江西共青城“賽龍事件”,板子應該打在誰的身上,糾結在這一點上對事件的最終解決能帶來什麽幫助?法律不溯及既往,歷史案件不能以今天的法律來“削足適履”。

  歷史遺留問題之所以難辦,不全在官員不作為,而在於問題本身。歷史遺留問題,一般線索多、頭緒多、人事糾結多,查起來“吃力”。有些事項完全是政策變化帶來的,過去政策允許時,因故沒及時辦;現在想辦,上面的政策變了,照辦就會“踩線”,只好以犧牲政府誠信為代價,一拖了之。此外,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從另一個方面加大了辦理的難度。

  在堅持上述兩大原則的基礎上,只要大家保持一顆初心,有關各方達到共識不是做不到的。必要時,需要政府做出一點犧牲或在政策上作出一定調整,站在大局角度上,我們相信人民群眾是理解的。當然,我們也要相信,中國企業家都是有一定覺悟的,他們不會提出過高要求,否則就不會出現這個事實——企業家群體的入黨比例高於其他社會群體。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告別歷史遺留問題,意義深遠,不僅本身就是對歷史作出的一份最好總結,也是對未來作出的一份最好承諾。歷史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我們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視窗期。

  作者簡介:(1968- ),男,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經濟學和企業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關海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