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吉利總裁劉金良:車企不參與出行,眼是瞎的

新汽車領域風起雲湧,36氪對此報以巨大的好奇和關注。不過,汽車這個行業,似乎有點複雜艱深,36氪希望通過“汽車36人”這個欄目,從那些重要人物的視角,解讀這個複雜產業背後蘊藏的巨大商業機會。

2015年,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決定向出行市場擴張,授命吉利23年老兵劉金良扛旗,成立了曹操專車。背靠吉利,曹操專車採用重資產的B2C模式,主打高品質出行、新能源網約車,目前在25個城市投放了2.7萬台車。

採訪 | 王海璐

口述 | 吉利總裁、曹操專車董事長劉金良

核心提示:

吉利推出曹操專車,目標是趕超滴滴,方法是用公車公營保證服務,用新能源車合規運營靠攏網約車新政

曹操專車不打補貼,認為3年前的補貼大戰培育了市場,今天的補貼只會刺激需求泡沫

曹操是B2C重資產模式,與滴滴、美團相比增長比較“佛性”,計劃2年內實現盈虧平衡

出行市場正處於動蕩、變化的過程中。出行平台要造車、投資新能源汽車。因為車是出行的核心元素,不研究車,想改變未來出行,不可能。

製造廠商要進入網約車。因為未來的汽車行業會發生重大變化。現在的汽車是交通工具,未來的汽車是智能移動生活終端,就像手機一樣。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都快沒有了,不轉型就死了。

我1995年加入吉利,賣摩托車,然後賣汽車,是前五個老人了。2015年,吉利要做出行。李書福董事長是曹操專車的1號員工。他說我們是製造商,不能不參與出行。吉利從傳統製造商,向路線運輸服務商和內容提供商轉型,曹操是創新的先鋒。

美國的通用、福特,歐洲的奔馳、寶馬,日本的豐田、本田,都參與出行了。為什麽製造商要做出行?你造的車是用於出行的,你不參與出行市場,你不知道造什麽車。你會失去這個市場,可能淪為代工者。

我們在寧波上線,用的是B級車博瑞。司機第一天就問,能不能把我的座椅,和副駕駛的座椅換一下。因為駕駛員的座椅是電動調節,8項自動的,副駕駛是手動的。

傳統製造商的思維是為私家車服務。消費者想配置高、價格低,於是把副駕駛座椅變成手動的,幾千塊錢減掉。不做出行市場,我們造車,眼是瞎的。

2015年,我們進入出行市場,正是行業最混亂的時候。補貼,燒錢。我們一開始覺得沒機會了。滴滴2015年虧損100億人民幣,優步中國虧損10億美元,神州虧損37億人民幣。我們一個製造商,一年掙幾十億,都花了都不夠,我們怎麽做?

但後來我們分析,他們虧的錢,培養了用戶2個習慣。一個是用手機計程車,第二個是移動支付。這兩個習慣是網約車行業的前輩,花了上百億的錢燒出來的。市場被教育了,消費者被培育了,我們再進入不需要花這些錢了,我覺得可以做。

第二,我們注意到,消費者手機上不只有一個出行平台,至少2、3個。早高峰打不到,他們要打開比較。有車的時候比價格,著急的時候比誰先到。有客人的時候,選擇好一點的車型。出行不像互聯網行業,數一數二,老三都沒有。出行市場有剛需,而且對平台的依賴不是一個。

我們先在寧波探索,再到杭州。我們開始沒有想趕超滴滴。他們那麽大。我們還認為,出行市場的規模效應不是很大,做一個小而精、有特色的平台,有可行性。但是後來我們覺得,你的規模不夠,空駛率會高,還是要追趕。我們用什麽方法跟別人比呢?我就想要差異化。C2C難把控服務,我們就做公車供應,雇傭司機,重資產,購買車輛的模式。

我們是製造商,網約車的採購成本,吉利汽車賣給我的價格不可能還比賣給別人的貴。司機的成本,可能前期高一些,我們要確保提供的服務是用戶滿意的。能源的成本,我不燒油,純電動車。

我們最先用過40幾輛燃油車,通過測算,營收要達到平衡有一定困難。這個過程中,吉利的電動車要上市了,我們就選擇了新能源汽車。

吉利總裁、曹操專車董事長劉金良

曹操不是隻用吉利汽車。我們想做新能源車出行平台,至於是誰的車,沒關係。但採購別的車,品質比我們好才行。

吉利目前是曹操專車大股東,佔股90%。我們2018年初達成了A輪融資,10億人民幣,都是財務資本。預計今年10月完成B輪融資,希望再出讓10%到15%的股份,讓更多投資者進來,未來吉利的股份將越來越小。

說吉利汽車做出行是為了賣車,看數量就知道了。吉利、沃爾沃一年賣200萬輛車,我才1萬,佔0.5%,怎麽靠我賣車呢?如果靠這個就死掉了。

如果其他主機廠背景考慮投資曹操,我們歡迎,最好我們所有主機廠能夠組成一個大的出行平台。

滴滴與主機廠合作,我認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也在“洪流”裡面翻滾。主機廠跟滴滴合作,想賣給它車,要賺錢。我們也想賣給它車。平台和製造商合作,不確定性因素很高。我讓誰幫我定製,讓一家還是多家。未來的車什麽樣,他們花了上百億換來的經驗,願意給製造商嗎,沒那麽簡單。

曹操的投資人進來盡調的時候,他們看好出行市場的未來,看好B2C重資產+互聯網,主要擔心市場競爭。更多人採用電動車怎麽辦,更多主機廠進來怎麽辦。

很多製造商都想做出行,想了好幾年,還沒做出來,這不是那麽容易的。這是一個互聯網的事情。如果用傳統企業的思維,是做不成的。我們招募互聯網人做產品開發,一開始都招不來。人家到了公司,看辦公場所也是傳統的,人也是傳統的,覺得格格不入。我們也不適應他們。我們西裝革履,他們穿著便裝,T恤, 大褲衩。他們說要在辦公室放床。那怎麽行呢?

但後來就行。後來我們覺得,我們要轉型,要改變自己。我們找新的辦公場所,去看互聯網公司什麽樣。現在我們辦公室有床。軟體開發有它的特點,技術人員有技術人員的語言。我們接受,包容,大家慢慢融合,這是個過程。

A輪的時候,我們只有7、8萬單,現在接近60萬單,成長了6、7倍。我們全國平均司機單量超過15單,其他B2C平台可能不到10單。我們的價格比神州、首約便宜。他們背負著燃油,車又比我們貴。我們的能源消耗是他們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所以讓一部分價給消費者,司機收入高一點。

我們不補貼,也不充值送,想扎實一點。上海每天三十萬單,美團進入以後突破100萬。因為補貼便宜了,大家都出來打,刺激了一個需求泡沫。這個泡沫會破的嘛,補貼創造出來的消費者沒有粘度。政府也不允許這樣的情況。那幾天上海異常堵車。

B2C更快符合網約車新政。我們進入一個城市,一定要依法合規。他們認為違法是創新的前提,我們反對這個。我們在青島上線時候,買了150輛混動的豐田卡羅拉。然後,青島頒布網約車管理細則,要求2.75米以上軸距的車,我們就把150輛車調到了大連。

我是100%新能源出行平台,會衍生出很多東西。很多城市的計程車公司油改電,司機不願意。有這麽一個全是電動車的網約車平台,歡迎你們來。政府在車改,我們是純電動車,也特別容易得標。

中國網約車行業,有兩個不確定性因素。一個是地方主管部門對網約車新政的態度和執法的力度,一個是計程車行業未來改革的方向。滴滴面臨著靠攏網約車新政的艱難時刻,它的組織架構、人才結構,在轉型過程中是有困難的。

90年代吉利造車,就跟我們做網約車一樣,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覺得做不成,沒希望。董事長說,車就是2個沙發4個輪子,也是表示一種信心。戰略上藐視困難,戰術上我們很重視困難。

我們現在還沒有盈利,但有些城市已經達到盈虧平衡。我們不是很快就擴張了很多城市,B2C規模擴張上效率會低一些,發展一個城市,要和政府申報,對接數據,購買車輛,招募司機,培訓司機。另外,我們想穩健前行,要考慮盈利,進入一個城市還是很慎重的。

我認為中國網約車市場,未來會有一家C2C,一家B2C,還有若乾個區域性的平台。C2C我們現在不考慮。未來如果到一定時候,需要借助社會運力,我們也會好好規劃。

我們現在有少量計程車上線,我們希望做這個業務,還在分析可行性。曹操專車是派單製,計程車是搶單製,如果用戶叫了車,你不去接單,這個體驗不好。嘀嗒做計程車,他的未來什麽樣,我們還沒看清楚。

我們做出行也有很多陷阱。有可能走偏。等我們分析透了,該進入就進入,該離它遠點就離它遠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