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假蜜屢見報導,進口蜂蜜就安全了嗎?你買的蜂蜜有多少是真的

什麼樣的蜂蜜才是真蜜?這點國際上早已達成共識,我國的國家標準也做出明確規定:蜂蜜是蜜蜂採集植物花蜜、分泌物或者蜜露,與自身分泌物混合後,經充分釀造而成的甜味物質。換句話說:蜂蜜是純天然的,任何添加都屬於摻假行為。

上個月,由11位國內蜂產品行業頂級專家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前往法國巴黎,與10多個國家和聯絡組織代表一起,針對《蜂蜜規範》國際提案進行討論。提案對現有蜂蜜的定義又附加了一條限制:蜂蜜,必須是天然成熟的才行。

這裡做一個科普。

蜜蜂吐出的蜜最初狀態是有很多水分的。如果在蜂箱中水分自然蒸發,叫做「自然成熟蜜」,顯然,自然蒸發的時間會長一點;而如果在生產線上脫水,叫「脫水蜂蜜」。

國外有專家認為:蜂蜜一旦經過生產線,就有被摻假的可能。要想純天然,必須是在蜂箱中自然成熟。

這一要求受到很多參會代表的反對。杭州某蜂產品企業負責人在國內聽到風聲,立馬就坐不住了:「蜂蜜之所以要上生產線,不僅是為了提高效率,也是提純去雜質的必備過程。如果執行這樣的標準,就意味著國內絕大多數的蜂蜜,都將被拒之門外。」

雖然經過兩天的激烈討論、這一標準最終因為多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而暫不做規定,但業內人士心裡很清楚,這只是對假蜂蜜檢測手段的不足而做出的無奈之舉,打擊假蜂蜜還得從技術入手。

蜂蜜鑒假方法跟不上造假速度

這已經成為國際難題

現知的蜂蜜造假方法有三種——

一、給蜜蜂喂白糖水而釀出的蜜,這種蜜的主要成分其實是白糖;

二、直接用人造糖漿來冒充天然蜂蜜,用得最多的就是玉米糖漿、果葡糖漿等;

三、在天然蜂蜜中混入人造糖漿來摻假。

浙江衢州一位長期從事蜂產品行業的知情人士說,國家標準對蜂蜜有明確的農殘、抗生素限量要求。但因為花粉中的農殘不可控、蜜蜂生病需要吃藥,很多蜂蜜都不達標,所以有企業就摻入人造糖漿、甚至乾脆用人造糖漿來代替蜂蜜,矇混過關。

桐廬的嚴師傅,兩代以養蜂為業,他說:過去蜂農出售蜂蜜都是按蜜度算,也就是看黏稠度;但現在上門的收購商不管這一套了,一律論斤算,稠蜜和稀蜜一個價。而這些收購商大多是拿去摻假的。

針對這三種造假方式,目前國家檢測機構和大型蜂產品企業實驗室、用來檢測假蜂蜜的方法,都是從添加物出發,簡單說就是:我懷疑你加了什麼,我就檢測什麼。

蜂蜜真假的檢測困難也就在這點上——

從最初的蔗糖、轉化糖、糊精以及澱粉類物質,到現在摻入高果糖玉米糖漿、甜菜糖漿、果葡糖漿等,檢測的項目一直處於滯後、被動的局面。檢測速度一直跟不上造假速度,這甚至成為了國際上的難題。

另外還有一些問題:比如檢測儀器貴、操作複雜、檢測時間過長、檢測費很高等原因,檢測這一項投入,對於小公司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杭州某蜂產品企業負責人說:「大企業的蜜源都有基地,質量可以保證。但小公司的蜜源是從各地蜂農收購來的,因為檢測能力不夠,他們也沒能力判斷收購來的蜂蜜是不是糖漿甚至摻假的。」

國家權威機構和浙大同步檢測:

《好奇實驗室》網購的6瓶蜂蜜

5瓶是假1瓶冒充

《好奇實驗室》從網上隨機買了6瓶蜂蜜——它們都自稱是天然純蜜。實驗員把它們送到了浙江大學進行檢測。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沈立榮教授換了一個思路,並沒從「懷疑加了什麼,就檢測什麼」入手,而是從由蜜蜂體內腺體分泌的特有蛋白進行鑒別,整個過程分兩個步驟——

首先,用沈立榮教授發明的一種快速檢測試紙初步篩選:把蜂蜜水滴到試紙上,如果是真蜂蜜,15分鐘後試紙就會顯現兩條杠。

試紙的測試結果是:這6瓶蜂蜜中有4瓶呈現陰性反應,也就是疑似「摻假蜂蜜」。

那麼試紙的驗證結果真的準確嗎?

《好奇實驗室》進行了交叉驗證——

一是把這些樣品送到國內某蜂產品權威檢測機構,進行添加物的檢測和鑒別;

另一邊,沈立榮教授和他的團隊,利用質譜儀來檢測這些樣品是否含有蜂蜜中特有的蛋白,這也是沈教授檢測方法的第二個步驟。

沈教授的檢測結果是這樣的:6瓶蜂蜜中,有2瓶沒有檢測出蜂蜜中特有的蛋白,可以很準確地判斷為純糖漿——也就是假蜂蜜。

有3瓶蜂蜜,因為內源性蛋白含量比較少,所以判斷為:可能摻假的蜂蜜。

只有1瓶蜂蜜,內源性蛋白含量接近參考範圍的上限,所以判斷為:真蜂蜜。

而同時,國內某蜂產品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數據也出來了,他們判定的結果和沈教授的檢測結果完全一致。

出乎意料的是,沈教授進一步檢測發現:惟一一瓶真蜂蜜宣稱自己是土蜂蜜,但實際上卻是洋蜂蜜。

土蜂蜜,又稱百花蜜,是由原產於我國的土著蜜蜂——中華蜜蜂採集各種山區野生植物花蜜充分釀製而成的蜂蜜。由於土蜂蜂群數量稀少,主要在各地山區就地放蜂,因此蜂蜜產量很低。

而近代從歐洲引進我國的外來蜜蜂物種——西方蜜蜂,又稱義大利蜜蜂,主要採集連片分布或人工種植的果樹、開花作物的花蜜,蜂群數量多,競爭力強,經常轉地流動放蜂,釀蜜產量很高。

「土蜂蜜價格比洋蜂蜜高出一倍,所以就有人拿洋蜂蜜來冒充;而目前檢測機構的添加物檢測方法,很難分辨出土蜂蜜和洋蜂蜜間的區別。」沈立榮教授說。

標準缺失是假蜂蜜猖獗的主因

內源性蛋白檢測

或將改變假蜂蜜鑒別困局

假蜂蜜屢見報導,可為什麼又屢禁不止?

沈立榮教授說,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標準缺失了。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GB14963-2011)是我國關於蜂蜜惟一的強製性國家標準。但沈教授認為:「這部標準更側重於食品安全衛生方面,比如微生物指標、農藥殘留等,而關於產品真假的指標卻很少,參照這樣的標準,只要經過勾兌,假蜂蜜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勾兌的蜂蜜,業內叫它是「指標蜜」,比如:用20%的蜂蜜加80%的糖漿勾兌成的蜂蜜,完全可以達到國標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至少要達到60%,蔗糖含量不得超過10%」的強製要求。

參考這樣的標準,民間也漸漸衍生出一大批蜂蜜鑒別的「秘方」:

比如聽說有用白糖水喂出來的蜜,因為白糖會結晶,所以會結晶的蜜就是假蜜;

聽說用水、白糖、紅糖和明礬可以勾兌出蜂蜜,所以就一味認為:太甜的蜜也是假蜂蜜;

還有用火去燒,說是能變紅的,都是假蜂蜜;

還有看色澤、看黏度、聞氣味、泡水看氣泡……各種方法五花八門。沈教授說,這些方法都不靠譜,惟一可信的就是儀器檢測。

「如果標準不提高,現有的辦法就是改變檢測方法,從蜂蜜中特有的蛋白含量進行鑒別判斷,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提高假蜂蜜的識別度。」沈教授說。

進口蜂蜜就安全了嗎?

深圳消保委曾發布檢測數據

25款紐西蘭麥盧卡有7款摻假

據有關報導的統計數據,我國年產蜂蜜超過54萬噸,但市場上流通的蜂蜜遠大於這個數。

「市場上的蜂蜜,流通量已經超過生產量的一半以上了,多出的蜂蜜哪裡來的?那就是有嫌疑的。」沈立榮教授說。

市場上甚至還出現了各種本不存在的蜂蜜:比如桃花蜜、葡萄花蜜、玫瑰花蜜等。

而隨著類似摻假事件頻繁爆出,很多消費者傾向於在蜂農手中直接購買原蜜、蜂巢蜜,或者網購價格更貴的國外進口蜂蜜。

原蜜、蜂巢蜜稀少,買不買得到且不說,進口蜂蜜目前也發現不少問題。

比如紐西蘭麥盧卡蜂蜜,有不少是國內蜜種來代替麥盧卡蜂蜜的情況。

深圳消保委曾隨機購買25款麥盧卡蜂蜜進行檢測。檢測項目包括摻糖鑒別、標誌活性物MGO兩大類。

檢測結果是,25款麥盧卡蜂蜜中,有7款檢出摻假糖漿。根據MGS(紐西蘭官方認可的麥盧卡蜂蜜認證標準)官網發布,MGO含量小於300mg/kg的麥盧卡蜂蜜不具備顯著的抗菌品質。25款麥盧卡蜂蜜中,有17款MGO實測含量小於300mg/kg。

還有泰國某進口蜂蜜,摻糖居然超國家標準7倍之多。

桐廬某蜂產品企業負責人表示,受低價摻假蜂蜜的衝擊,正規企業的市場空間也變得越來越窄,他們家的生產線如今僅開了4成。

來源:都市快報(記者 徐王俊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