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資綢繆入股理財子公司 迎“黃金視窗期”

  “我們絕對看好中國資管市場,也在尋找合適的機會和合作夥伴。”一外資行高管日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據悉,截至目前,已有近30家銀行宣布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多家中小銀行表示擬在合適時機引入戰略投資者,不排除個別銀行在籌建初期就考慮著手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成立。

券商分析人士預計,理財子公司或超50家,再加上中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不斷釋放利好,外資金融機構入股理財子公司正迎來“黃金視窗期”。但外資金融機構如何將國際管理經驗、產品和投資優勢真正運用到中國本土市場,仍面臨一定挑戰。

外資入股迎“黃金視窗期”

2018年末,銀保監會批準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申請。兩家大行的暫時“領跑”,讓各路資本頗有些蠢蠢欲動。“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中國資管市場的潛力,所以有些銀行答覆我們準備全資設立,但我相信總會有合適的機會。”上述外資行高管坦言。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此前明確表示,鼓勵商業銀行吸引境外成熟優秀的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引入國際先進的專業經驗和管理機制。

在監管部門的鼓勵引導下,外資金融機構入股理財子公司正迎來“黃金視窗期”。畢馬威銀行業管理谘詢總監劉紹倫稱:“隨著我國金融機構對外資逐步開放,現在是外資公司入股理財子公司一個較好的視窗期。我們觀察到一些銀行籌建理財子公司時已經開始考慮並可能會著手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成立。”

劉紹倫認為,外資金融機構理財子公司內部經營管理經驗比較豐富,可以把這種優良的能力和經驗帶進來,幫助國內理財子公司快速發展。另外,理財子公司對於人才的要求較高,合資體制機制可以更好引入和管理人才,建立人才隊伍。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中長期來看,理財子公司引入外資金融機構作為股東的優勢顯而易見:首先,可以增強理財子公司的資本實力,“理財子公司理論上是輕資本行業,但考慮到後續的淨資本監管辦法,以及非標業務加大資本損耗等,多元化的資本補充來源肯定有好處。”;其次,可以促使理財子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降低母行對子公司的直接管控,使其激勵約束機制更加市場化並與國際接軌;再次,外資機構資管業務成熟,除了資本的引入,也可將先進的國際經驗帶到中國資管業務中。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梁棟材認為,外資銀行作為合作夥伴優勢在於:一是管理經驗豐富。外資銀行公司治理較為健全,能夠為理財子公司帶來現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二是產品研發較為完善。外資銀行金融衍生工具等運用較為完備,引入外資銀行作為投資者有助於理財子公司完善產品創新體系,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但劣勢在於外資銀行在內地發展不一,對國內市場情況了解不充分,如何實現本土化是面臨的長期問題,而且缺乏管道以及客戶資源。

不僅是資本金的優勢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變更持股1%以上、5%以下股東的,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報告。中信建投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榮認為,該條規定意在鼓勵各類股東長期持有理財子公司股權、保持股權結構穩定的同時,為理財子公司下一步引入境內外專業機構、更好落實銀行業對外開放舉措預留空間。

  正如專家所言,外資“入場”帶來的絕對不僅僅是資本。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指出,海外資管市場經過多年的競爭,已形成從資金端-資產端較為完整的資管產業鏈,其中銀行系資管憑借母行的客戶、管道優勢,在資管市場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海外資管機構的發展可以看出,其多元化的路徑更多依賴自身稟賦。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實際情況,理財子的發展同樣可依據自身稟賦,發揮母銀行在資金端、資產端或某個細分領域業務的優勢。

  梁棟材表示,股權準入限制及管理上的改變,增設監管機構特批情況,不僅從制度上保證了未來出現股權管理方面相關情形的合法性,增加了回旋余地,也遵循了我國加大金融對外開放的一貫原則,有利於未來內外資機構積極參與理財子公司的設立運行,發揮專業化優勢,共同推動理財子公司有序發展。具體而言,具有豐富股債資產管理經驗、研究能力以及具有銷售管道的機構將更受銀行青睞。

  “從股權結構來講,必須是國內商業銀行作為控股股東及主要發起方,來保證理財子公司健康有序的發展。”劉紹倫介紹,監管希望投資理財子公司的股東可以長期持有股權,同時使理財子公司的結構保持總體穩定。未來股權方面可以分階段發展,如在第一年至第三年屬於理財子公司剛上路的階段,需保持法人治理結構的透明有序和穩定,在股東方面可以稍微穩定和簡單化一點。三年之後可以更多元化一些。

  投研能力難一蹴而就

  一邊是各方資本熱情高漲,另一邊是理財子公司落地提速。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預計,理財子公司的數目或超50家。在理財子公司剛開業時,因權益類資產的投研能力尚在培育之中,在股票配置上可能會偏保守,可能會優先考慮低估值、高股息、股價較平穩的板塊,增量未必很快體現;長期來看,伴隨投研能力的完善,客戶結構的更加豐富,有望看到股票配置比例的漸漸提高。

  分析人士預計,理財子公司有可能在2019年年中正式運營,未來還是以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主,投資股票等高風險領域短期看還是作為一種補充,但發展將進一步提速。

  曾剛表示,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建設很難一蹴而就。這既與銀行理財業務過往的發展路徑有關,也取決於理財子公司的經營管理機制(激勵機制)。“在銀行控股的架構下,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管理與其他資管機構之間仍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決定在短期內,其投資管理能力的建設很難實現全方位的發展,而是聚焦於銀行傳統優勢的領域。”

  畢馬威金融風險管理谘詢合夥人陶進偉表示,銀行理財資產投到資本市場的佔比較小,未來如果產品從預期收益過渡到淨值化型後,管理水準和資產配置相應會有所傾斜。未來要調整產品體系、投研體系。產品體系需從預期收益轉向淨值化管理,投研體系應從原來更多關注信用風險,慢慢轉化為關注商品、另類資產、股票市場。

  劉紹倫認為,淨值化管理是未來打造子公司產品的核心理念。類基金產品可作為一個中長期發展目標。另外,固收混合類、權益、商品、衍生品這幾大類的產品條線都應該進行相應部署。這需要跟母行互動,在管理體制、產品治理模式方面要有相應配套。

  興業研究分析師孔祥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後續淨值化產品創設需要分清不同資管產品線的定位。淨值型產品未來要拓展三類:現金管理型產品、定開債基型產品以及混合策略型產品。銀行理財淨值型產品的創設將是負債久期逐步拉長,資產風險偏好逐步提升的過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