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曹德旺的美國工廠和馬斯克的中國工廠:對比鮮明,啼笑皆非

文 | 梁秋夢

近幾天,美國的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中國火了。

這部紀錄片由奧巴馬夫婦投資,講述了一段關於A股上市公司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先生的“出海”故事。

2008年,經濟危機席卷美國,位於俄亥俄州的代頓市也深受打擊,通用公司在這裡建造的工廠也都陸續遣散關閉。一萬多名員工被迫下崗,失去工作,老業區工搖搖欲墜。

2014年,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這座廢棄的廠房。福耀玻璃雖然只是福特、通用、克萊斯勒、卡特彼勒等美國品牌的供應商,但它解決了當地2000多人的就業問題,也為“鐵鏽帶”之一的代頓市帶來生機和活力。

按理說,這種“雙贏”應該使勞資雙方皆大歡喜,但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問題逐漸暴露:儘管曹德旺已經苦費心思去協調與美國管理模式之間的差異,但他所強調的員工的執行力與高效率,又或者是加班制度,這些在中國再普通不過的企業文化,都與原有的美國的工人文化難以融合,這也導致了關於是否成立工會的明爭暗鬥等等一系列衝突……

跟“出海”遇到諸多阻礙的曹德旺相比,馬斯克似乎幸運得多。一個星期前,特斯拉在中國的上海超級工廠拿到了首份綜合驗收證書,該證書從申請到發出隻用了三天時間,創下了當地政府從審核到批準流程結束的耗時最短紀錄。

今日,馬斯克將親臨中國,見證首輛由上海工廠生產的Model 3。不難想象,一向“愛哭”的馬斯克,今日定會露出自豪的燦爛笑容。

把笑盈盈的馬斯克與紀錄片裡愁戚戚的曹德旺放在一起,其對比之鮮明,讓人啼笑皆非。曹德旺的福耀玻璃還只是一個汽車零配件工廠,那整車廠又是怎樣一番光景呢?

《美國工廠》劇照

中國企業的苦苦探索

回看國內主流車企,其實並不缺少“曹德旺式”的進階野心。

自2004年開始,奇瑞就把目光盯向了美國。在此之後,包括華晨、眾泰以及比亞迪在內的自主品牌車企都公開宣布進軍美國市場的決心,上汽與長城汽車緊隨其後。而廣汽傳祺也一直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然而,詩和遠方的背後,卻是山高路遠的現實。除了有嚴格的排放制度、先進的審查機制以及苛刻的汽車碰撞試驗等硬體條件限制,單單是《美國工廠》中所突出的中美文化的差異,就讓中國自主品牌數度遭遇危機。

比如2013年,比亞迪擊敗了眾多美國競爭者,獲得長灘運輸公司10輛電動大巴價值1210萬美元的訂單。可是,訂單簽署後不久,美國工會LAANE抗議比亞迪沒有保證工人的相關權益。

超級政客長期對美國政府的施壓及遊說,認為比亞迪不符合“對弱勢企業扶持計劃”,同時勞資事件爆發,最終比亞迪失去了長灘訂單。勞資事件發生後比亞迪迅速補課,了解當地就業法規,並聘請專人來進行政府關係維護和應對媒體質疑,才勉強維持業務。

比亞迪在美國市場投放的純電動大巴

在紀錄片《美國工廠》的最後,在“決定是否成立工會”的投票中,工廠內反對票868票,讚成票444票,福耀勝出。至此之後,福耀終於開始扭虧為盈。

這段故事影片體現出中國企業家如何對付美國的工會勢力,也可以看出曹德旺的“管理智慧”,但問題是:出海的中國企業如何解決文化融合問題?難道所有的企業家,都要像曹德旺這樣與工人們鬥智鬥勇一番嗎?

而且,福耀玻璃之所以選擇在美國建廠,運輸成本高是一個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其高度依賴能源。如果說福耀玻璃還是屬於非典型的中國企業,那麽更加依賴人工成本的整車廠,是否要遭受更大的困難呢?

特斯拉

在華“一路綠燈”

與曹德旺、比亞迪在美國磕磕絆絆不一樣,特斯拉來中國建廠卻是一路暢通無礙。

2019年1月17日,特斯拉臨港工廠正式落錘打地基。國資銀行慷慨解囊,浦發銀行,工商銀行組成的財團揮一揮衣袖,20億美元的3.9%的低息貸款就批複給了特斯拉。

除了財力,人力上也是鼎力支持。上海建工中標開工,中國五礦集團提前為它撥備混凝土管樁和鋼樁尖。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接受採訪時說,“特斯拉項目,是有史以來外資在上海最大的一筆製造業投資。去年從簽約、拿地到開工隻用了半年時間。”

除此之外,政府還從政策上給它助推:在一家新能源車企產能達產前,上海不能興建第二家工廠。這直接導致了特斯拉的競爭對手——蔚來的自建工廠計劃夭折。

如果說特斯拉在中國有什麽不順利的地方,只能是那幾起“自燃”事件。但即便自燃,這也不影響特斯拉的持續熱銷,甚至還出現了一車難求的現象。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華零售銷量達到25207輛,幾乎相當於蔚來、威馬、小鵬三家新造車公司上半年銷量總和。

關於中國人的施工速度,馬斯克還公開在美國人民面前讚賞了一番,表示上海特斯拉的建廠速度是自己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的。在推特上,馬斯克直接寫出:“比我們快100倍!”

這時候再聯想起曹德旺在記錄裡片對著攝影機的講話,“美國工人效率低,產出低,又不能管的”,不由得讓人感歎中國企業家“闖美國”的艱難。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在華的美國企業家都如馬斯克幸運,通用、福特等便幾度被川普抨擊"吃裡扒外",並被要求“滾回美國去”。然而,中國提供的996文化,以及龐大的消費市場,又讓許多企業難以捨棄。

從《美國工廠》的視角,可能紀錄片的性質決定了它無法輸出任何觀點。但它分明透露著,中國式發展道路與美國近百年來的勞工鬥爭文化,正在發生強烈碰撞。在現今這個時代,美國的勞工政策,與中國的勞工文化,到底哪個才符合整個全球化的發展思路?

中國企業闖美國能有怎樣的結果,美國企業還能否繼續在中國市場上滋潤地生活?歷史的車輪終究還是會前進,時間會幫我們摸索出答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