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功能性消化不良vs慢性萎縮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內鏡檢查及生化檢查並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發現,但患者有來自胃、十二指腸等部位的癥狀,主要癥狀包括餐後飽脹感、早飽感、上腹痛和上腹灼燒感。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屬於慢性胃炎,其固有腺體尚未萎縮,而胃黏膜層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為主的慢性炎症,分為胃體炎、胃竇炎、全胃炎(以胃竇為主)或全胃炎(以胃體為主)。簡而言之,功能性消化不良僅有癥狀,但胃鏡下無明顯病理特徵,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做胃鏡病檢時能發現固有腺體的萎縮,以及炎症表現。

第一,兩者病因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見的病因有幽門螺旋桿菌的(Hp)感染、精神和應激(包括焦慮和抑鬱)、急性胃腸道感染、基因多態性(與G耦聯蛋白有關)等。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則有Hp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和遺傳因素、十二指腸液反流、胃黏膜損傷等。除Hp外,其餘的病因各有不同。

第二,臨床癥狀存在差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沒有器質性病變,多是患者的自我感受,如餐後的飽脹感,早飽,上腹部的灼燒感都是檢驗手段無法檢測出的癥狀,但是在患者的感受中大多可以知曉,成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依據。根據羅馬Ⅳ標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包括:(1)上腹燒灼感;(2)上腹痛;(3)餐後飽脹不適;(4)早飽感,且無可解釋癥狀的器質性疾病證據。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標準。其他臨床癥狀多見噯氣,胸痛有灼燒感但無向胸骨後傳導的趨勢,攝入常量食物即感到飽脹。因此現行的標準中將其分為上腹痛綜合征和餐後不適綜合征,且兩者交替出現。

第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癥狀更加典型。無節律性的上腹痛,進食可減輕或加重,食慾下降,噯氣、反酸、噁心等癥狀,伴隨這些癥狀胃鏡下可見粘膜的損害,固有腺體的增生。胃黏膜顯著糜爛的還有可能消化道出血,長期出血則有貧血的表現,表現為皮膚爪甲色淡,血色素低下等。該病體征不多,可有上腹部輕壓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