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遜於湯劑的代茶飲

代茶飲的前世

代茶飲始於唐代,唐代孟詵《食療本草》中記載有適宜「熱毒下痢」「腰痛難轉」等症的藥茶驗方。唐代以後,藥茶一代勝過一代。明代李時珍之《本草綱目》中,記有「痰喘咳嗽茶」,清代趙學敏之《串雅內編》中,記有「代茶湯」。

清代太醫院禦醫喜歡用藥茶以防治病患,其種類多,應用廣,尤以「老佛爺」慈禧太后脈案為甚。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高鑄燁說,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根據清宮原始醫藥檔案編撰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至少可以找到8 種代茶飲方:甘露茶、靈芝茶、神曲茶、槐花茶、菊花茶、胖大海茶、荷葉茶、板蘭根茶。如禦醫姚寶生給「老佛爺」擬的「清熱理氣代茶飲方」就至少有5 個,根據「老佛爺」不同時期的不同癥狀調理。

「因為慈禧有眼病和脾胃不和之證,禦醫姚寶生用了以頭目上焦為主,理氣則以脾胃為要的方子。」高鑄燁具體講了其中一個「清熱理氣代茶飲方」:甘菊三錢,霜桑葉三錢,橘紅一錢五分(老樹),鮮蘆根二枝(切碎),建曲二錢(炒),炒枳殼一錢五分,羚羊角五分,炒谷芽三錢,水煎,溫服。觀其藥性,菊花、桑葉清熱明目,橘紅、枳殼理氣和中,蘆根清肺胃之熱,羚羊角清肝膽之火。「據說,這一藥茶飲頗受宮中的人喜愛,都經常飲用。」

緩圖其效,以和臟腑,代茶飲可長期服用

臨床上,高鑄燁也經常會給病人用代茶飲,「代茶飲是中醫防病治病、調理陰陽、養生健體的特殊中藥應用形式,它既保持了湯劑功效顯著的特色,又克服了湯劑製作繁雜、浪費藥材的不足的缺點;而且飲服方便,用藥多平和,可以調和臟腑陰陽、氣血盛衰,頻頻飲服,既可療疾,又有調理之效。」高鑄燁說,中藥代茶飲用量輕,藥性平和,無損胃氣,故可長期堅持服用,緩圖其效,以和臟腑,尤其適於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等慢性病的調理。

28 歲的王志是高鑄燁的一個患者,因為生活、工作、情感等各方面壓力,王志有些焦慮,脾氣急躁,易於激動,在一次體檢中發現血壓高,最高160/98 毫米汞柱,最低130/86 毫米汞柱,常有頭暈、耳鳴。他僅服用了代茶飲就控制了高血壓。

高鑄燁分析,王志因壓力較大,情志不暢,導致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肝鬱氣滯,鬱結化火,久之則肝火上炎,出現頭暈、耳鳴等症。他的體質壯實,辨證屬於肝鬱化火、肝火上炎。予以夏枯草、羅布麻、苦丁茶各10 克,交替飲用。3 天后,王志的頭暈、耳鳴癥狀明顯減輕,繼續飲用一月余,血壓正常。

隨後,高鑄燁給王志開了夏枯草3 克、玫瑰花3 克、菊花3 克、枸杞子10 克配製代茶飲,長期間斷(每周4 天)飲用,隨訪一年多,血壓均正常。

「第一個方子中的夏枯草清泄肝火、羅布麻清熱平肝、苦丁茶清熱利尿,共奏快速清泄肝火之功,以達清肝降壓之效。」高鑄燁說,第二個方子以玫瑰花疏肝理氣和血,配以菊花(須用白菊花)清散肝經風熱,佐以枸杞子補肝腎之陰,防清泄之葯損耗陰液,長期間斷服用,以免再生端倪。

關於保溫杯是否可以泡代茶飲?高鑄燁說,現在內膽是不鏽鋼的保溫杯,都經過了電鍍等技術處理,對藥性沒有影響。

本刊記者/ 柴玉

採訪專家/ 高鑄燁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主任醫師

本文摘自《中國健康養生》雜誌,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安裝該雜誌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