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到中年,B肝治療,擇優而為

在世界範圍內,中老年人承擔著B肝的沉重負擔。為何會如此說呢?

這主要和B肝疫苗的研製及普及息息相關:

1981年,第一種經過FDA許可的血清B肝疫苗在美國上市。

1985年,我國本土的B肝滅活疫苗開始生產和運用,但並未普及。

1986年,美國科學家又發明了安全性高、價格低、產量大的基因酵母B肝疫苗。

1992年,我國衛生部決定開始給全體新生兒和學齡前兒童接種B肝疫苗,但還是需要自費。

2002年,B肝疫苗正式納入我國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

2005年,我國所有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費用全免。

也就是說,直到近二三十年B肝疫苗的出現,才讓這個在我國駭人聽聞的病慢慢減緩其傳播的腳步,B肝患者的增長率也有所下降。

然而,對於那些出生於B肝疫苗研製成功、甚至普及之前的人們來說,其感染B肝病毒並發展成為慢B肝的概率更高。有些人自他們出生起,便開始了與B肝病毒的鬥爭。歲月不饒人,很多患者的年齡都大了,步入了中年、甚至是老年行列。

慢B肝患者年齡在增大,合併非肝臟疾病的比例在增加!

據我國多家機構學者聯合開展的一項回顧性醫保給付數據分析顯示,從2013年到2016年,慢B肝患者的中位年齡(將所有患者年齡順序排列後,位於中間位置的年齡)從40歲增加到了44歲。而年齡的增加也意味著更高的患病風險,2016年慢B肝患者合併其他疾病的比例比之2013年有顯著增長:

》合併高血壓者從9.4%增長到了14.5%;

》合併高血脂症者從4.7%增長到了7%;

》合併心血管疾病者從5.7%增長到了10%;

》合併腎損害者從8.8%增長到了10%;

》合併骨質疏鬆症及其相關性骨折者從2.1%增長到了4.1%。

若僅僅這一組數據不足以說明的話,那麼巧得很,台灣一項類似的研究也顯示出了同樣的問題,即慢B肝患者的中位年齡在增加,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慢B肝患者的中位年齡依次為44.5歲、47.8歲和51.9歲;同時,慢B肝合併非肝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卒中、慢性腎病、骨折等)的比例也顯著增加。

慢B肝患者整體年齡變大,這和治療B肝有關係嗎?

當然有,而且還關係著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身體的監測指標!

雖說一般而言,年齡不應作為慢B肝抗病毒治療的禁忌證,但是,年齡的增加卻會讓包括肝臟、腎臟等在內的各個器官出現退行性改變,且會有諸多的基礎疾病,這就要求其在治療時需要格外慎重和嚴格的評估了。

其實,不止是老年人存在這些問題,人到中年身體可能就開始走下坡路了,40歲以後,人的腎功能就開始下降,腎血流量每10年約下降10%,腎小球濾過率每10年約下降8ml/min,50歲以後下降則更為明顯;大多數人在25-35歲的時候,骨密度是處於峰值的,而過了這個年齡段之後,骨量開始損失,骨質處於流失階段,骨折的風險也會增加......

因此,B肝患者到了中老年階段,其治療應是擇優而為的,例如2017版的歐洲慢性乙型肝炎臨床實踐指南中作出明確建議,推薦使用丙酚替諾福韋(TAF)或者恩替卡韋(ETV)來治療有腎功能風險的慢B肝患者:

eGFR<60mL/min/1.73m2

蛋白尿>30mg或中度蛋白尿

低磷(<2.5mg/dL)

血液透析

對於既往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應優選TAF而非ETV。

當eGFR<50mL/min時,恩替卡韋需要調整劑量;對於肌酐清除率(CrCl)估計值≥15mL/min的成人或青少年(年齡為至少12歲,體重至少為35kg)或正在接受血液透析且CrCl<15mL/min的患者,丙酚替諾福韋(TAF)無需調整劑量。

總之,慢B肝是一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而隨著B肝患者的年齡增長,治療肝臟也應該不局限於肝臟,而是應該為患者全方位考慮,時刻關注重要臟器的功能,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